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读后感

《庆历四年秋》读后感

栏目: 读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2.49W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庆历四年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庆历四年秋》读后感

《庆历四年秋》读后感1

长篇散文式的笔触,作者执笔游走于文学和史学之间,真的很散,更像是街头巷尾端着茶缸的大爷在讲故事。故事从庆历四年秋苏舜钦秋赛酬神开始,先后引出了庆历新政中关键的一系列人物,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梅尧臣,夏竦,滕宗谅,王拱辰等等,结尾处进奏院案的判决,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朋党”以及仁宗的“制衡”手段等一系列事件。

有时候我甚至猜想,祖庙的三誓碑实在是妙,如果士大夫不知道其存在,一方面可以广开言路,言所欲言(理想情况下),另一方面又不会有恃无恐,无所顾忌。

作者总是试图用现代人的方式去揣摩分析北宋年代的事情,尤其是关于新政推行受阻以及官员事务处理上,很多事情的处理,包括遇到的层层阻碍还有繁琐复杂的人事关系,古今无异。

“自昔小人多为朋党,亦有君子之党乎?”

其实真的很难把北宋庆历年间的政坛人物简单粗暴的划分到两个阵营,有些人只是出于私心,有目的的、恰好的、暂时处在一方而已,而有的人也只是部分的否定,所以不能算盘接受而已。

政坛多风雨,变革之艰难,王朝就像一辆笨拙的牛车行驶在坎坷泥泞的古道上,想要推一把都不容易,何况想要改道。

尤其“君子党”人面对政敌的弹劾,要如何应对?若是互相施以援手,刚好坐实“胶固朋党,递相提挈”,若是坐视不管,则人气尽失,树倒猢狲散。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还好那个时代,即便是政治上失败被排挤,也能够凭借诗文的影响力“东山再起”。面对命运之不公,这些士大夫作为受难者,同时也是享乐者,既有苦痛怨尤,也有超然闲适。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文末写到:

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大夫寡廉鲜耻,唯利益之所趋,少道义之所存。宋代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风盛衰,乃王朝命脉所系。因此,新王朝定鼎之初,除了军事统一南北,恢复国内经济,重建国家制度等要务而外,弘扬士德、转变士风也成为当务之急。一种风气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的功业,也不像开国帝王挥剑决浮云那样痛快。宋太祖立“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誓碑,其意也在于鼓励士大夫正直敢言,不苟同时俗。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转变士风。至仁宗朝,这一转变大致完成。范仲淹这样的人物走上历史前台,出将入相,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无疑是这一转变完成的'重要标志,而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表达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忧后乐”的精神,则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史上的千古丰碑。

“有的文章,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一见钟情,如痴如迷,可是等到时过境迁,再看时就觉得很一般甚至不好了。也有的文章,你任何时候看了都会心旌摇荡,由衷叹服。”

《沧浪亭记》如是,《醉翁亭记》如是,《岳阳楼记》如是,而后的《赤壁赋》亦如是。

昨晚看完的时候就隐隐觉得胸中有些汹涌,这回整理笔记这种感觉又来了…沃然有得,笑闵万古。上回去苏州没去沧浪亭真的太遗憾了!

《庆历四年秋》读后感2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排名太高了,而且评论都不错。在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挺枯燥,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描写儿童时候的作者和哈桑在一起的细节,为了未来故事的铺垫。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情节越来越吸引人,直到“我”重返阿富汗整个情节进入高潮阶段。峰回路转,内容动人。但有一些情节我觉得还是有些牵强,比如哈桑的儿子在得知“我”为了把他弄回美国而要暂时把他送到孤儿院的.时候他竟然选择了自杀!我无法想象一个曾经历过集中营般炼狱生活的孩子在逃脱了魔爪之后会选择这条道路,即使是孤儿院也远比之前的处境要好得多。

当然,也许这个孩子更看重的是“我”对他的承诺吧,每人角度不同,我无法感同身受。当然,或许我过于纠结细节。这本书讲的是勇气、责任、信任,还有爱情、友情、亲情,穿插在阿富汗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周期。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