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古诗四首》说课稿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2.81W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四首》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四首》说课稿

《古诗四首》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据此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读《观沧海》《天净沙·秋思》,要求在初读过程中通过合作读准字音,基本读通语意。

在初读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积累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通”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学生逐步探究这两首作品都是以描写秋季的景物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组通过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感知作品风格的差异。尝试描述两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进而带着感情分别进行吟诵或朗诵这两首诗歌。

(四)品读

通过与导入环节中学生的发言进行类比,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样是描写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维中,所展露的情感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别?进而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五)运用

课程标准提倡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过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学生进行朗读、交流、探究,学习《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感知、比较《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这两首描写春天到来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六)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业

1.熟练背诵这四首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古诗四首》说课稿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学习重点、难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课前准备:

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自行组织阅读。

2.以组为单位,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导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1.抽查四首诗的背诵情况。

2.概括四首诗的共同主题: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品诗中深情: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提示:可以从重点的字词、有名的诗句入手)

1.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自己的看法。

2.全班交流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三.语文活动——爱国诗歌赛诗会

1.读诗2.背诗3.赏诗4、习诗5、表扬优胜,鼓励失败

课堂检测:

(一)春望(杜甫)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⑵溅():⑶抵():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汗青: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古诗四首》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仍光彩熠熠。《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诗歌,一、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象、培养审美意识。二、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据此我预设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通过学习诗歌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至于本课诗歌,字词知识不多,诗句表层意思易懂,但这些诗句生动凝练,寓情于景,值得品味和比较探究。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品味寓情于景的诗句韵味。师生在合作中了解写作技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比较迁移来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下列两组词语: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

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组,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语组合之后描绘成一幅画面,或者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读诗、学诗的思维状态。

(二)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通语意。

3、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三)赏读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默读、朗读、吟读,从而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逐渐深入感知作者情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怀。

1、了解诗句含义

2、理解重点字句

(四)品读

通过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及师生间的相互引导、启发,让学生拓展思路、畅所欲言,加深对诗歌情景交融特点的体会,对诗歌所抒情感的理解.完成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小组合作,赏析名句。

2、全班交流,领悟情感。

(五)交流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本课中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诗进行朗诵展示,要求在朗诵中展现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六)作业

1.熟练背诵诗歌。

2.把这节课开始时同学们选的一组词语,进行扩展描写,要求能够寓情于景。

A.秋风、大海、波涛、石山、岛屿、草木、太阳、月亮、星辰

B.秋风、夕阳、流水、乌鸦、老树、枯藤、道路、房屋、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