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比的应用说课稿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2.97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应用说课稿

比的应用说课稿1

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现以《表单的应用》一课为例,谈谈新形势下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DreamweaverMX网页制作集成工具来制作网页,以及动态、静态网站的设计与创建。

该课程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构建网站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实验,熟悉网页开发平台的使用,熟悉构建网站的流程,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创建个人及公司网站。

(二)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次涉及交互式网页的设计制作。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设计和创建各种客户表单,并通过表单域的设置,制作出交互式的网页。它将为其后的一些章节,如行为、可视化页面等内容奠定基础。本课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作用尤为特殊和重要。

本课的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也十分密切。随着网络产业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无论公司、企业,还是个人的网站,都无一例外地要在网页中使用表单来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因此学好《表单的应用》这一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制作简单网页的知识,比如在网页中插入文字、图片、表格、超级链接等内容,同时他们又对Internet充满了兴趣,会运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能够解释表单的概念。

2、能够列举出最常用的五种表单域。

3、能够说出各种表单域的作用和功能。

技能目标:

1、能够在网页中创建表单。

2、能够应用表单制作交互式网页,使浏览者与制作者之间进行交互沟通。

情感目标:1、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制作出的网页能够体现独特的个性。

2、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

3、设计表单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以用户的身份去思考,设计出人性化的表单。

教学重点:创建表单及添加表单域。

教学难点:文本框的设定及下拉菜单的插入。

教学关键:创设情境,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如注册页、登录页等来突破难点。

教学设备:校园网、教师及学生用计算机、DreamweaverMX20xx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素材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虽然本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纯讲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软件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采用"课前预习自然导课———教师示范———学生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讲评———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启发与点拨的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与讲解演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另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通过设置情境、假设主题,将工作实际融入教学,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感性的认识,符合目前课改的新精神。

(二)学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相互促进的活动,因此学习的过程中,在观察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培养协作学习的好习惯;最后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体验自主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为日后自主设计并制作交互式网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程序中充分地贯彻教法与学法,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示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4、分析讲评,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过程谈谈教法和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实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在网上注册邮箱,登录校友录,登录论坛等多项任务,因为学生喜欢这种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所以乐于参与,有了这种参与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可以初步认识到表单式网页的具体作用和功能,这种实例比老师的详细描述要真实得多。在导课中,我又精心选择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交互式网页来展示给学生看,再联系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讲解与启发,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产生急于动手制作的欲望,自然地将学生领进教学情境之中。

(二)讲解示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新授部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这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然后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配以学生上机操作,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理论知识,掌握重点内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表单的组成及创建。在讲授表单的概念时,我结合具体页面,在启发中进行讲解,结合课前预习,让学生明确制作交互网页的重点就是表单就是网站设计者与浏览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表单,网站设计者可以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网站更具有吸引力。讲授中,对常用的表单域要向学生逐一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文本域、单选按钮、复选框、列表/菜单、文件域、跳转菜单、按钮等。在此过程,要结合实例教学,具体演示示范制作一个用户调查表,向学生介绍应如何设计表单,设置表单域,讲解其具体的作用与功能。

为了加深学生对表单域的理解,我结合具体的设计课题,理论联系实际,构设情境,布置多项任务,让学生完成。

例如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将学生假设为新浪网站设计者,亲自去思考应该如何去设计用户注册页,哪些项目是必需的,哪些表单域的设置可以简化使用者的操作步骤等,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例来说,在用户需要填写的出生年月日一栏,我向学生提问:在你所填写的表单中,什么样的输入方式用起来最方便?学生经过回忆、讨论,很快明确下拉菜单是最方便的。因为用户不必输入数字,直接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就可以了。这样虽然我们制作者的工作任务多了,但用户方便了,设计的表单拉近了设计者与使用者间的距离,更加人性化了。做这项工作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下拉菜单域的设置方法与步骤,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三)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教材涉及到的创建表单及各种表单域的设置已经有所了解,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么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在学生上机操作的环节中,我模拟真正的网页,分别设计了多个主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题,协作完成任务。比如重新设计新浪网站中的用户注册页、设计CCTV央视网站节目的用户收视率调查表,还有设计网上商城推广的'玉兰油化妆品的有奖问答网页等。

在课前的预习和以往上网经历中,学生已经对网上的一些交互网页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所以自己设计制作时,就会相应地考虑表单域的合理设置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网页制作工程师,另一组是用户,分别考虑自己的需求,应该设置哪些栏目,有哪些具体要求等等,然后再一起交流和沟通,决定每一个网页中表单域的具体设置,比如是否设置意见与建议栏,在里面应该写上什么样的初始值,行数设为几会更加合理等,讨论后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站设计的工作模式,各部门必须协作完成任务。

(四)分析讲评,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教师的归纳总结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作品展示的环节。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学习任务,俨然将自己作为一名网站设计工程师,每一份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因此在任务完成后,我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网页作品。

在讲评环节中,不能单纯从作品本身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每一份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学生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在讲评中,对于网页中体现个性的部分,我重点鼓励。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会令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不能仅注重其工具性,还应关注其功能性和人文性。在本课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交互网页的美观性,无论是为表单添上一种色彩还是增加一个公司徽标,都可以使表单精彩十足,更加引人注目。因为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网站的开发者和网页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才能设计出更好的网页作品。要将这种思想贯穿于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完善的人格。比如,对于用户来说,网页的配色、页面的布局等都是吸引其浏览的因素,所以,还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比较优秀和全面的人才。

比的应用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我将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思路,从课程标准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中《全球定位系统及其运用》课程标准要求是:全球定位系统组成及原理。

二、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内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部分,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支持。本节课处于本册最后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区域研究中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新技术手段在学科内外的运用。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其工作原理。

●能简要说明全球定位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能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主要功能。

●能说出GPS接收机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并上网搜索GPS相关信息,阐述全球定位系统起源与发展。

●通过读“GPS组成”示意图,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通过多媒体收集有关资料,列出讨论提纲,探讨我国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神奇功能及广泛应用领域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新时代”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依据及突破方法

根据所教学生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设计为:

重点: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确立依据:只有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才能认识和了解全球定位系统在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阅读教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GPS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难点: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

确立依据:全球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性强,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说是一难点。

突破方法:先通过事例介绍三边测量术原理,再通过类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这一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三、学情分析

1、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作为高中生一般对GPS都很感兴趣。

2、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对GPS比较陌生。本节知识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很难融入所学地理内容。

四、教法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②、问题探究法、③讨论法

依据: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2、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依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查找资料GPS的组成及运用。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五、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的教学,我将从阅读P95页阅读材料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探索新知;课堂小结,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阅读材料导入新课3分钟;师生互动探索新知30分钟;课堂小结、巩固提高5分钟;归纳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下面我将对四个环节一一说明。

(一)新课导入

阅读95页阅读材料,从军用到民用—全球定位系统无处不在。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接触过GPS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踊跃发言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GPS,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本堂课我设置了五个探究活动,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探究一、】:探究GPS概念

在伊拉克战争中,曾经有记者问一位飞行员:“你知道去轰炸哪个城市吗?” 飞行员回答:“不知道。”“那你怎么去轰炸呢?” “容易,上级给我一个坐标,我按计算机的指引,投下采用GPS导航的炸弹掉头就走,跟我玩游戏机没哈两样。”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入GPS概念。

1、基本概念——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问题探究二、】:探究GPS特点

家住张家界的彭先生晚上睡觉的时候,将小车停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可早上打开车库门时发现自己的小车不翼而飞,他立即报了警,警察发现这辆小车正在开往长沙的高速公路上。警察是如何发现失窃的小车的呢?原来,这辆小车上安装了GPS设备。

警察是如何追上窃贼的?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到GPS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

(1)全球,全天候工作。

(2)能为用户提供连续、实时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精密时间,不受天气的影响。

(3)定位精度高: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

(4)功能多,应用广:测量、导航、测速、测时等

【问题探究三】:探究GPS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的阅读及活动材料,让学生了解GPS的发展及各国的发展现状,突出介绍中国的北斗导航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问题探究四】:探究GPS的原理

设计意图:先通过事例介绍三边测量术原理,再通过类比分析法得出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GPS原理。使这一难点问题得以突破。

【问题探究五】:探究GPS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GPS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了解GPS接收机类型及功能,为下节课学习GPS的应用部分做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作业巩固、小结

板书设计: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1、全球定位系统概念

2、特点

3、组成

课堂小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究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本节课内容。

通过作业巩固了基础知识,考察了学生归纳理解地理知识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的应用说课稿3

一、 简洁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典型题型多、易混淆的特点,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刘老师以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切入点,接着又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这两个知识点为主线串联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常见六种基本题型的练习。用知识点串联练习题的设计,使原本杂乱的练习呈现出内在的连系,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堂教学中刘老师没有多余的情境设置,教学环节紧凑,练习重难点清晰;教师的语言准确、清楚、精炼;学生的学习通过自主编题、练习、讲解等形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和思维的开放性,课堂风格呈现出简洁而不简单,实用而高效的特点。

二、 教知识、更教学习知识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是最大的困难是容易混淆乘除法的应用。刘老师针对这一点紧扣“找等量关系”为核心,让学生分析题意、解决问题,形成了:编题----找等量关系式-----列式----总结规律的学习模式。比如一步乘法应用题练习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数据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学生编出了1600× ……等,接着让学生找题目中的的等量关系式:全校的人数× =幼儿园人数,列式展示:1600× ,最后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有了这道练习的成功经验,接下来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模式下进一步完成一步分数除法、乘减、除减形式的两步练习。学生的学习有法可依,轻松自如;也为解决其它的`练习题提供了参照。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学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堂课另一大亮点是:老师把思考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比如在一步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中:刘老师一句“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编一道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吗?”,接下来就是学生独立编题、自己解答、讲解、总结。老师只是在一边观察、倾听和少量的组织,整个学习过程老师退出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去充分的思考问题和展示。也正是有了老师放心的放,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束缚,可以自由的驰骋。在展示阶段学生共编出了多种不同的一步应用题:1600× 、1600× 、1600× ……

四、我的两点思考

在本节课中个人觉得也有值得思考和进一步商讨的地方。分数乘除法的对比问题。将分数乘除法作相对应的对比,分析其特点,找到异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解题。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问题。本节课学生得出了大量的学习成果:如学生的编题、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式等。在处理这些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时,基本停留在了口头汇报上,并且速度较快,不利于其他同学更清楚、真切的理解。如果能多采用课件、投影、板书等可见性展示方式,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比的应用说课稿4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对长方体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比较,达到对长方体知识的灵活应用。为后面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学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数学综合实践应用课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来上,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在网站中挑选适合自己难度的测试题,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及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在复习整理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整理复习后,学生在竞赛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综合应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一、复习梳理 构建体系

二、综合应用 解决问题

三、自主尝试 个性发展

四、交流收获 拓展延伸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梳理 构建体系

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自己梳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课堂上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各自总结的知识点,达成共识,然后汇报。由于学生汇报时的顺序可能和表格顺序不同,我充分利用计算机操作灵活性、便捷性特点配合学生的汇报,实际教学时我仅用时3分钟即完成表格,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

二、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鱼缸里的数学”和“包装的学问”两道综合应用习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母题的训练下进行变式练习。

“鱼缸里的数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展示给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鱼缸图,学生从图中清晰地看到各种制作材料及缸中水的深度。几次教学实践后,同伴们建议我改变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改为学生看图自主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点击课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课堂节奏也明显加快了。

“包装的学问”中,我首先请学生设计包装2盒礼品有哪些方案,完成表格,借助对表格的观察、比较、分析,复习包装而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之和越小,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越小”这个规律。然后让学生思考包装4盒、8盒时怎样最省纸。学生汇报的同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各种包装的方案,用以配合学生汇报、比较,这样省时高效,形象直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自主尝试 个性发展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其目的是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索,学习交流的平台,检验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此环节中我按照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我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专项测试网站“奇妙的长方体世界”,它分为四大板块: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容积)和综合应用,及每一个板块中的三项基本内容,重点向学生介绍了自主水平测试板块中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检测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检测题。

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分工后,开始进行自主检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我寻求帮助,此时我利用网络教室特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但没有影响到周围任何一位同学。学生们在提交答案后,计算机会做出判断,并统计出学生的得分情况。在这样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不用再全体同学同做一道题,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完成了比以往更多的题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0分钟过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典型错题,全班达成共识。最后宣布比赛成绩。

四、交流收获 拓展延伸

这是全课最后的环节,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有哪些收获?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接下来我向学生提出建议: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浏览网站,自主选择测试题,教师会定期更新检测题,欢迎同学们提供好的检测题。将知识拓展至课外,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帮助学生继续学习。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总结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4个特点:

1. 容量大

2. 反馈快

3. 效率高

4. 自主性强

比的应用说课稿5

★说教材:

《比的应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

从《数学课程标准》、四个关注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技能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喜欢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中要因势利导,采用合理的教法,教给学法,掌握学法,学会用法。因此本课的教学法我总体归纳为两点:

1、创设情境,为自主探究形成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为合作学习创设平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课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基础上,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交流探究、发现新方法。在与他人交流中选择合适策略,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过程中,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促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识的愉悦。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张扬个性、让体验充满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会显得异常现实、精彩而生动。

★说过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年龄小,再加上数学知识的的抽象性,他们往往不会为数学的严谨和逻辑的魅力所折服,可他们会因为数学的现实、有趣、而喜欢,在熟悉的情境中学数学使学生最感兴趣;贴近生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教材中例2所讲事例较枯燥乏味,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难度。为了创设好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从让学生猜想、品尝不同甜味蜂蜜,让学生用分数或比提出问题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再让他们口答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同时老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提出问题、引出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这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同时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让课堂呈现精彩。

本课探究例题:“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来配,配制这样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

通过这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那接下来就可以顺水推舟,指导自学例2、感悟新知。

(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上。)

第三个环节:融入生活用数学

生活数学不仅是学生学“必需”数学的基础,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我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并进行整理,然后汇报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着小组选择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最后,让大家寻求规律进行应用与拓展。从学生的汇报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教师给学生去发现的机会,学生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后,我也出示了一组生活素材:看来,同学们这次的社会调查的收获可真不小,老师也带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帮助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吗?请任意选择一个在小组内探究吧!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提高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先人的遗嘱更必须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

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也来帮老人的三个儿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会赛过智叟!

第五个环节:质疑总结、反思提高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自我与他人,从而促进自己的再发展。)

比的应用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解释现象,作出结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保存、存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对比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初步学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关方法;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德育目标

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环保意识;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让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良好科学观念。

3、重点、难点

(1)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是探究性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运用讲授、引导、探索、实物展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2、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并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释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着火的钠能不能用水来扑灭。同时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最后介绍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②其次 ,改进实验装置,验证产物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五、板书展示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水>ρNa>ρ煤油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

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

2Na+2H2O = 2NaOH+H2

三、应用

700℃~800℃

TiCl4 + 4Na ===== Ti + 4NaCl

比的应用说课稿7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编写意图、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熟练掌握运用Authorware制作数学课件;

b.积累制作课件的经验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a.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探究,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b.培养学生根据所给任务,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力;

c.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d.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多媒体制作过程、制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学生创新制作数学课件。

二、 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掌握的已知知识:包括制作一般多媒体作品的知识、数学知识等,同时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老师讲解分析、操作演示、提问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操作实践、成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品的要求可以不一样。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学习当中来,同时激发了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的热情。本课首先从信息技术在我们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及应用各领域的现状引入本课主题,介绍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数学学习的几个方面:多媒体课件、程序解决数学问题等。指出了我们能用已学的Authorware知识来制作多媒体数学课件,并引导大家一起回忆总结Authorware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思想、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几个优秀数学课件,并总结这个课件设计成功之处,也能找到制作不足的地方,这样学生能从一个高起点出发,吸取优秀制作经验和技巧,结合自己作品要求加以创新,制作出比较好的数学课件。接下来,老师分不同层次给出任务。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任务,反复思考,确立出自己作品的主题。且能主动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素材,然后对素材加工处理,最后制作作品。在此间,老师巡视指导。学生遇到困难能及时同学间讨论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能主动向老师求助,老师要特别留意能力稍差学生的制作情况。本节课后半部分主要是学生作品制作、完善作品。最后提交作品,老师选取几个作品展示交流,分析出作品的可取之处,给出不足之处的改进建议。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学习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更轻松有效地自主学习。

比的应用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分析: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课本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课本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复习。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通过一个练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变形)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个工程问题,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规定工期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独立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同样是一个行程问题一个工程问题,例3、例4作为练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1、课本108页第1题、109页第5题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

六、板书

板书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关系式,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比的应用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第10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认识了浮力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本节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涉及应用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与浮力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等。本节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部分内容构成。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我教的班级课堂纪律不太好,但是我发现他们爱动手、喜欢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他们的特点准备了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浮沉原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盐水浮鸡蛋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到轮船的工作原理,学生也是略知一二,但对轮船为什么能漂浮以及排水量的知识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把轮船工作原理就定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

②教学难点:

由于物体的沉浮条件内容较多,如果学生对此理解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浮力应用的学习,所以把学生对该条件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学生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时,由于涉及到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因此把这部分知识也定为本节教学的难点。①②③④⑤

四、教法分析

通过演示、实验、结合讲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sh;运用自主探究法、启发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知识。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五、过程分析

1、情景引入(约2-3分钟)

用浮沉子“小鱼”上下游动游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讲授新课(约30分钟)

让学生观察体积相同的橡皮泥和超轻粘土放入水中松手后的现象,通过提问,如松手后物体受到什么力?两物体受到的浮力相等吗?为什么橡皮泥下沉,超轻粘土上浮?引导学生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解释“小鱼上下游动”的现象。然后由学生做书上想想做做盐水浮鸡蛋的实验。第二部分物体浮沉条件的几个重要应用,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先了解一下三个重要应用的例子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我给每个小发了橡皮泥,看哪个组可以让橡皮泥不沉入水底,最快做出来的组加分。提出问题轮船用钢铁做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没有沉入水底?轮船从河水驶向海水重力变不变?浮力如何变?排开水的体积如何变化?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并详细讲解轮船的排水量。生活中很多原理是和物理相关的,又如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在这里我准备了潜水艇演示器,我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气球和飞艇也是一个物体浮沉应用,要让学生知道热气球和飞艇是靠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3、课堂小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做练习题巩固知识。

4、课后作业(约1分钟)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用几个小实验,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掌握知识。本节内容的知识比较综合,有些难度,学生要想一节课全部掌握会有困难,应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比的应用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数学③(必修)》之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包括画散点图,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等内容.在人教A版选修1-2第一章第一节“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这一节中进一步介绍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这部分内容《教师用书》共计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线性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达式,解释随机误差项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回归方程的预报结果,并能从残差分析角度讨论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第二课时:从相关系数、相关指数角度探讨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以及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第三课时:介绍两个变量非线性相关关系;第四课时:回归分析的应用.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认识随机误差,认识残差以及相关指数

根据散点分布特点,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了解模型拟合效果的分析工具——残差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处理全过程,培养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

通过一次函数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回归分析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中适当地利用学生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区别

2、了解任何模型只能近似描述实际问题

3、了解模型拟合效果的分析工具——残差分析和相关指数r方

难点:理解相关指数r方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明星的身高体重表格,引出两个问题。身高和体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来研究他们之间这种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自然而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回顾必修三学过的相关知识上,然后师生一起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必修3是高二上学期学的,而选修1-2是高二下学期学的,之间相隔时间太久,所以先由师生共同进行篮球明星的身高预测体重的回归分析的操作。

2、问题呈现

提出问题,能否用篮球明星身高预测体重的回归方程来预测一名高三女生的'身高体重?目的是让学生讨论得出回归方程只适用于我们所研究的样本的总体的结论,同时也为后面给出例1做出铺垫。

教材上的例1是给出七名女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这里对这道例题改为现场让学生代表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统计10名女生的身高体重数据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这样做,数据来源于学生自己,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对必修3学过的抽样调查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学习,学生在采集的时候,教师做必要的引导。数据采集完成以后,由学生自己画出散点图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然后让学生计算一名身高为168cm的高三女生的预测体重。

提出探究1,身高为168cm的高三女生,体重一定是预测体重吗?如果不是,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对于探究1,先让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讨论得到正确答案,实际上61.65是身高为175cm的高三男生的平均体重的估计值,而不一定是某位身高为175cm的男生的真实体重。也就是说,用这个回归方程不能给出每个身高175cm的高三男生的体重的预测值,只能给出他们平均体重的预测值。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在探究1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的提出身高体重散点图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一条直线附近,从而给出线性回归模型以及随机误差项e的概念。并提出探究2,有学生讨论随机误差项e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理解随机误差项e以后,教师提出探究3.,在线性回归模型中,e是bx+a预报真实值y的随机误差,它是一个不可观测量,那么应该怎样研究随机误差呢?这个问题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由教师用动态图像演示并讲解残差概念。事实上,e不可观测的原因是因为,e=y-(bx+a),而我们不知道身高对体重的影响到底怎样,也就是bx+a的真实值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能用y估来近似的估计它,从而e我们也可以用e估来估计它,这就是残差。

掌握了残差概念以后,教师提出探究4,:如何发现数据中的错误?如何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这个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来完成。事实上,残差的绝对值特别大的点,很可能是错误数据。同时,如果模型选用合适,残差点应该比较均匀的分布在一条水平带状区域内。但由于我们采集的数据只有10组,所以水平带状区域不明显,正因为这样,我后面提出了例2来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了以上知识以后,我设计了例2,选用我校期中考试426名理科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为背景,创设了这个情景。这个设计的好处是,第一、数据来自于我们身边,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能更深刻的体现本章的题目统计案例。第二、我们说残差点如果比较均匀的分布在一条水平带状区域内,那么模型选取较为合适,数据量太少,6、7个点,显然不明显。第三、大数据量的处理,更能体现计算机的优越性。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案例介绍一些统计方法,让学生体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因此本节更看重的是回归的统计思想,考虑到是新增内容,在高考中可能有所体现,但所涉及的数据计算应该不会很繁琐,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题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在此处设计了4道选择、填空的练习题。

最后小结部分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通过对一次函数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比较,教师点出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现象,是可以通过具有确定性的函数模型来近似的刻画的。然后由学生来回顾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最后布置作业。本节课结束。

三、教法学法分析

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得到新知识。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两个例题中的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样的案例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

2、教学中没有以练习为主,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中的理性精神。

比的应用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一轮复习课。

我通过对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背景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此设计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最后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化学高考说明中强调:要借助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应用一定的化学思想方法;并适当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一轮复习,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构——性的关系,体会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接下来我根据教学理念和高考说明以及教材分析,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会用元素周期表去推测和判断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学习方法。

2。 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与特殊的学科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感悟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严谨求实、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知识线、素材线、能力线、活动线四条主线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复习课的引入

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周期表的编排呢?”,这样设计,可以借助鲜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周期表结构及应用的复习种,让学生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二:周期表的结构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反馈练习五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一,其中的第一小问主要借助氧元素考察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具体结构,后两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其中包括周期的种类及每个周期的元素种数,族的种类及每族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与归纳的.学习方法,落实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和强调:同主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和同周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顺序,以及镧系锕系出现的位置,这个时候问题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由反馈练习进行落实,三个题分别考察了周期元素种数,族的排列顺序,周期表的结构,针对性强,在落实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环节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六: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比的应用说课稿12

我说课的题目是《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及应用》。我主要从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机械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及应用是《机械基础》第四版、第七章平面连杆机构中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实用性也很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实例观察、引思、讨论、归纳等环节,教给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的能力,借助多种教育媒体,对曲柄摇杆机构急回特性的形成条件进行探索,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学生比较、判断、推理的能力。

(4)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急回特性的产生条件

确立理由: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

教学难点:急回产生原因

确立理由: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二、学生特征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目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在学生在就急回特性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急于解决但又难以突破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之后,但因思考尚未成熟,想说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会先播放一个短片,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看,“影片中刨刀的往复运动速度是否相同?”学生很快可以看出,刨刀的运动速度不一样,当它进行切削加工时速度较慢,而不做功的回程速度较快,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刨刀的这种运动特性称为急回特性。那么这急回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在生产中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和设定任务进行开篇,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探索研究环节。在课程进行中采用问答法时,要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设计

上课之初,我通过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设计目的: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相关知识,设置的问题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是后面知识的前奏。

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我把探究过程分为四步:

第一步:我通过课件演示机构-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即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第二步:我继续通过课件演示机构-提出共线问题-学生观察并回答-得出极位夹角的概念。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曲柄摇杆机构的特殊位置和极位夹角的概念,为后面的推导做好辅垫。

第三步:在前面推导的基础上,我提出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师生共同推导得出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即K>1,Q>0,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材缺少这一环节,学生掌握教为困难,通过补充急回特性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另外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通过采用分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培养技校学生以后踏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素质。

五、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选择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等多种教学媒体直观教学,弥补了设备不足,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等欠缺的地方,从特定机构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理论,使得理论知识实体化了,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有若干次的机构的演示,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规律,学生在总结叙述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时的给予正确的结论以强调重点,留下思考,指导后面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结束时,我设置了五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更好的区分急回特性的产生条件。

到此说课的6个环节就完成了,回顾整堂课的设计,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专业水平,通过现代多媒体动画手段及实例讲解,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对机械基础的求知欲;再通过讨论法和观察法的安排,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责任感,完成了教学目标,使教学的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

以上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生情况,阐述教法、学法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同时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老师及评委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比的应用说课稿13

数学与社会密切相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比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59—6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的综合应用。本课时内容既是“归一、归总”等乘除法应用题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7——9年级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借助例5和例6分别呈现了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展示图中男、女同学的"思维交流”,点明了“一题可以多解”,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正确判断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学会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积极情感,训练有序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发现、归纳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计算,形成方法模型。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和正反比例意义;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会分析解答归一、归总应用题。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经历和体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如果速度快,则用时少;如果速度慢,则用时多。又如:买同样价钱的中性笔,买的支数少,用的钱少;买的支数多,则用的钱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现象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经历体验,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不常用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有一定困难;虽然能够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获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维”的习惯比较欠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总结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竞比激趣,巩固旧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练习深化,构建模型——拓展延伸,激活思维”的四环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在实际情境中的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其形成方法,构建模型。下面结合具体的流程设计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竞比激趣,巩固旧知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找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迁移类推。

1、创设趣味性挑战情境,诱发积极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温故新知的必备基础,开课,我以“夺红旗”的形式[如下图] 呈现常用的关联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挑战情境中,判断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比例关系?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

2、巩固强化判断方法,贮备探究基础。

学生判断后,提问:你是怎样分析判断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总结一下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考、总结归纳中强化“找三定一写关系”的分析判断方法,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做好相关准备。

[“找三定一写关系”,“找三”是指读题分析找出三个相关联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个量确定一个不变的量;“写关系”就是根据“找三定一”的分析,写出关系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我采用“目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目标导学,独立思考。

揭示课题后,出示自学目标:

1:用以前的方法列式计算,说说每步算式求的是什么?

2:学习例5、例6的解答过程,试着用1、2、3、4、5……的先后顺序说说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3:对比观察例5、例6,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4:用以前的方法解答和用比例解答,在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吗?

目标的呈现为自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围绕目标,他们会思考:用比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分几步分析解答?哪一步是最难的?以前的解法和现在的解法有联系吗?通过这些思考分析活动,他们会有一些收获。

2、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通过目标导学,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也可能遇到思维障碍,此时再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相信学生不难从例5中发现它的解答步骤。

3、概括总结,初得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再适时引导明确方法:第一步:读题后,找三定一写关系;第二步:根据关系列比例;第三步:解比例;第四步:检验做答。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获取了用比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此方法尝试解答例6。

三、练习深化,构建模型

《标准》强调,教学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应用题的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来交,而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经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之后,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在探究新知后,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练习深化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对比、归纳等学习活动,构建模型。

1、针对练习,巩固方法

选取类似例题的针对练习,让学生巩固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步骤,巩固分析解答方法。

①住宿生在校5天需要25元生活费,在校20天需要多少生活费?

②每4人一组,学校挑选了15组同学跳校园集体舞;如果改为6人一组,该分多少组?

2、对比归纳,构建模型

在进行一组基本的针对练习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解答方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确比例问题的结构特点是“含有同种量的2个基本应用题,其中一个应用题条件完整,根据题中的2个直接条件可以求出新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比例关系,而另一个基本应用题则是类型相同,只告诉一个条件,把另一个条件变成问题”。根据其结构特点,再巩固分析解答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培养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为这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本节课,我注重了练习的坡度性,选取了有思维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1、选择练习,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灵活思维。

多媒体教室,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80块。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A、180:4=x:3 B、4×180=3x C、4×4180=3×3×x

此情境问题,需要学生切合实际思考“边长和块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它们成比例关系吗?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来列比例式,教师可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白“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一块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选择、辨析灵活学生思维。

2、坡度练习,让学生在多步思考中灵活思维

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300米,40天完成任务。实际上2天修了800米,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均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跳一跳摘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我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抓住学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形成方法,提升能力。同时,也有以下思考:

用比例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以前学习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实际就是“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的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否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两种方法间的联系与异同?如果需要深入挖掘其联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呢?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促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比的应用说课稿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分析】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属于按比例分配的内容,但教材并没有给出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一是由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二是如果引入,学生易问什么是比例?,这样,在学生刚引入比的概念时,又要去区分比例是什么?而忽视了比的概念,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从多角度思考,用比的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法学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探究,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通过汇报交流确定按两个班的人数比,也就是3:2分配比较合理。

(设计意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分橘子,怎样分合理,来引入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如何按3:2分配。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 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 小班

3个 2个

6个 4个

30个 20个

第二层是解决如何将具体个数按比例分配。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 小组合作。

(2) 交流、展示。

(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 小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具体的练习设计如下:

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

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

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

3、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4、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谈收获,回顾如何用比的意义进行问题的解决。

比的应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的意义和写法,掌握了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学习的,也为今后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做准备。教材编排了41页的例题。请看:例题是把这样利率结合百分数的计算的。

教材这样编写的好处是知识要点明确,思路清晰,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但这样纯数学计算的呈现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没有提供知识产生的背景,还有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进行学习等等,这些在教材中都没有体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利率与人们的生活、理财等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我也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计算,主动探索的活动,认识利率,初步掌握利率计算及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法

“施之教,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用口算来回顾百分数的知识。

二、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上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因此,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如何理财(合理利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切入口展开。近来全世界的范围内发生了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人的财富减值。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财富不减值,或者是少减值,甚至升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能否有自己的方法使自己的财富保值?我相信,我的这段话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学习就失去了味道。同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材设置做了适当改动。

三、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出示例题(教科书P41页)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在这里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出示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于是,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通常能提出三类问题

第一类:存一年有多少利息?

第二类:存三年有多少利息?

第三类:存五年有多少利息?

第四类:存活期一年有多少利息?

如果学生提问不全,则老师可参与提问。第一、第四类问题可让学生直接列式,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下面难点的攻克做好了铺垫。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点解决第三类问题,同时引出课题: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1、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2、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李老师交了多少利息税?

3、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三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第一题的情境设计为希望工程捐款,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题目的是要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第三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体现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