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1.04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一)中专题1第三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的第一节。该节课在学生复习巩固初中所学物质的分离方法基础之上,再学习另外两种分离方法——萃取和分液及层析,并总结出这两种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化学家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物质”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引入和激发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第一步,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目的及确定依据: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层析分离物质等实验技能

能力培养: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辩析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拜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和总结、运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科学方法。

确定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重、难点: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是主要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实验以及总结深化的特点,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本节课上得有趣、生动和高效,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时常见的实验入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进行探究总结,再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训练学习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本课采用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课所用的教具有:多媒体教室设备,实验所需的仪器。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让学生回答一些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汽油、柴油、盐)的来源,从而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本课在科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

2.由于有些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在初中已经学过,所以我就以复习已学的知识为过渡,用练习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再通过要求学生设计“在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的实验方案来练习巩固已学的分离方法。设计的结果由学生发言讲述、评价,又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实验能力。

3.在学生已熟悉了3 种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怎样把溴水中溴和水分离开呢?)。处理该问题我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共同讨论比较出这种分离手段又是一种新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萃取和分液,并且得出其适用范围,在此时我再发问抛出一实验,让每位学生自已完成,通过实验又得出另一种新分离方法——层析。

4.小结与应用

小结出5种分离方法及适用范围,把学生已发散的思维统一起来,并在此种情况下进行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我是利用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来完成的,此实验(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不溶于酸又不溶于水,碳酸钡可溶于盐酸不溶于水。现有主要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所学基础知识点的重要性。

5.最后根据以上的实验特点,留给学生一课后思考题(在选择化学试剂时,应遵守哪些原则呢?)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进一步深入探讨,扩展知识面。使学习有一个延续性。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会学”是目的,在教学中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整体上,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机会,体现成功感。在学习萃取和层析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有观察发现法,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应用过程。

学法的重点及依据:

观察、思考、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学法的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后总结、归纳的知识更易于掌握,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启发式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四、教学程序

1.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来源引入课题。

2.回忆总结初中所学与本节课有关的分离方法,并利用所举的实验例子导入,让学生设计“在硝酸钾固体和氯化钾固体混合物中提取硝酸钾”的实验方案设计。

3. 问题“怎样把溴水中溴和水分离开呢?”引入新课。

(1) 教师演示该实验。

(2) 学生动手实验,并以所学分离方法比较,发现此方法有异于所学的分离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得出新的分离方法叫萃取和分液。

4.“还有哪些分离混合物方法”的问题进行过渡。

5.每位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并总结体会出又是一种新的物质分离

方法。

6.教师对这种分离方法补充讲解。

7.小结。

8.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五、说板书

该节课的板书,我把它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

第一节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 复习

过滤 蒸馏 结晶

二、萃取和分液

三、层析

四、小结

五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过滤:适用于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组成的混合物

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混

合物

蒸馏(或分馏):适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

萃取和分液:适用于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层析: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被吸附性能不同的混合物

说课稿 篇2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与动物优点,承前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四部分 主要特点

我崇尚的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将略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自由地、主动地感知文本,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扎扎实实地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练习与运用开展教学互动,努力实践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

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导思想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这篇课文应以诵读法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感悟课文精美的语言,运用讨论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论证过程,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我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学习整体走向的,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熟悉了议论文的学习流程。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资料助读、跳读、研读、品读等方式来理解课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汇丰银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义”的提出,“义”的论述方式和“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丰富,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大教学容量。 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图:

【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

20xx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xx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悬念的设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义”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

学法指导: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说说学习《〈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扫清字词障碍,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五、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探究论点: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2、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学法指导:(无论学生同意哪个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证方法逐层展开?(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结构板书。)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多媒体显示补充)

学法指导:1、前二个问题 ,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最后一个问题,用自由发言的方式补充论据。

探究重难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对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分组讨论法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理论论证补充事例论据是对学生联想和积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恶”的现实内涵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六.品读“义”的精美语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文采和气势。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注意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发言。也可用读的方式来体现或先品后读。

(设计意图:在诵读中欣赏和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这也是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七、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学法指导: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二个回答(用课件出示)

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①你如何评价舍身救人的李春华?

②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把“道德” 、“正义” 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 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们中学生的“义”和“不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师当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发问。

在节目的最后: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义是—————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拓展了生和义的现实内涵,一举多得。同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八、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六个重要环节以诵读为主,紧扣一个“义”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培养,既体现了自读课型,又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论点的确立可能会有争议,在举例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混淆“仁义”与“哥们义气”的情况,我将结合文本,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相信适当点拔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学生最终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文体特点,显示文章的论证思路,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三单元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后面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但经过一假期的时间,有些已经淡忘,有必要在课前适当训练,唤起对旧知的记忆,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尽快找到数感。所以在新课伊始进行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四、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30页,思考:

1,、怎样列式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2、尝试计算20×3。

3、小组交流算法。

五、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认真自学。

2、做一做: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1)、挑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练习本上。

(2)、教师巡视,收集其他同学的做法。

六、后教(议一议)

得出20×4=8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4表示4捆,80表示一共有80棵树,学生有以下计算方法:

(1)、20×4就是4个20相加:20+20+20+20=80;

(2)、因为2×4=8,因此20×4=8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4可以变成10×8。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二、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七、当堂练习:

1、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2、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3、.填空:(巩固算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4、练习提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件出示:一篮枣30个,( )

5、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八、课堂小结:

(1)、自我评价,你觉得你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给自己打打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5

一、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美术组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色彩的对比》,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二、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几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们参与尝试与讨论,拓展思维,因此本节课力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试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发现式的学习,为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良好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程的关键,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美术课本五年级上册一单元第一课。

本节课程主要讲述了色彩的对比,本节课处于学生们学习色彩的第一课时关,对于以后的色彩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会色彩的对比这一课时又能增强我们在生活中辩赏美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对比色和谐使用,以及会用对比色创作一幅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采用观察法和自主练习法来逐步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学习的热爱。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材重难点:

重点:对比色和谐使用。

难点:增强学生们对于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五、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五年级学生,他们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阶段,果然我将会通过具体形象教学方式没引导他们去进行学习,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对于颜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于本节课色彩的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六、教学教法

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并独立地掌握他们,因此我设计了演示法,参观法等教法,以及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的教法和学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一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

导入,好的,导入会像磁石一样牢牢的性质,学生们的兴趣不仅是学生们有兴趣学习本堂课的内容,而且会激发学生们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探究欲望,为了在倒入中能够及时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所以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我会请同学们欣赏集组由红色黄色、红色绿色、红色蓝色三组由同一颜色与不同颜色形成的对比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挑选最顺眼的图片,同学们,从图片中不难挑出其中红色和绿色放在一起是最显眼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色彩的对比的学习。

通过这样子的导入,不仅启发了学生们对于不同颜色搭配在一起的色彩美感的思考,而且激发了他们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欲望。

新授,接着我会在多媒体中展示有同一种对比色只改变其中一方颜色,面积大小而形成的几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说出对于每组图片的感受,学生们会说出由于其中一方色彩面积大小的改变而体现出的不和谐画面感,在这一过程主要强调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能力,接下来我会对于多媒体上展示的几张图片进行分析讲解,第一章是一组红叶和绿色背景但是他们的所占面积以及线条的勾画都非常的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在看到这幅图片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但是在接下来的第二幅图片中我们会看到红色的叶子变小了,绿色背景变大了那在这一过程中呢,我就会发现这个颜色就会非常的突兀,第三张图片,红色叶子的形状没有改变,它的大小也没有改变,但是绿色的背景变深了,我们也会发现他并没有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最后我们尝试在叶子的周边用黑线条描画出它的边框,然后发现此时的叶子非常的突兀,与整张图片显得格格不入。

通过对于以上四幅图片的讲解来讲授本节课的知识点改变其中一方颜色面积的大小,或者是改变一方色彩的透明度和纯度,或者用金色,银色,黑色,白色等颜色进行分格色块都会使整张图片显得非常突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通过教师对于四张图片的分析,是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为什么四张图片有相同的部分组成,但是却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最后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分别用对比色进行创作一幅作品,并且交流他们对于色彩对比处理的方法,怎样去表现这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对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我们就进入到新入的最后一个环节,互相评价,此时我会请小组代表把他们的绘画作品都贴在黑板上,然后同学们人手一个小红花,然后大家把自己的小红花投给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并且在投票结束之后选出小红花最多的一幅作品让同学们对这幅作品进行一个评价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一个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增强对于本节课知识产生一个新的认识,有利于巩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小结,我会采用师生总结和生生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结。

作业,我会留一个角开放式的作业,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欣赏一下生活中对比色的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