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5.35K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第二课时,此说课为课前说课。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中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处世美德中“阅读与欣赏”这个模块中的内容。第一单元主要从青春、理想、自信等角度给学生以启迪,而本单元话题主要从人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感受青春的美丽之后,进而感知生活的味道,人性的魅力。

本文是本单元中第三篇讲读课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内涵深刻,能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理想范本。文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好的一面、母子三人的团结拼搏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基本要素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理解小说所阐释的深刻蕴意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引导和强化。见于此种情况,通过情境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三、设计意图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为此,通过引导,创设情境,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体验,进而感悟人生。

四、目标方法

1、由此我依次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内涵。

(2)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美,激发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自学初步尝试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小说人物形象。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来能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为学习小说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进行铺垫。

教学难点放在评选最佳感动人物奖并阐述颁奖理由,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感情诉说。再初步的感知之后,还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感悟。学生的思维存在个性差异,对一篇文章的感受,每个人的想法与看法会所有不同。让学生自我评选感动人物,给他们提供一个诉说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进而促进其成长。不过,因为还需要写颁奖理由,需要简要概述,对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 ,必要时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2、教学方法:

而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引导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此教法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着重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用“心”感知人物形象,用“行动”来体验人物所经历的故事,用“脑”来思考自我,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以自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与实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以分享本组成果,互相鼓励,这样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自读、复述、填写表格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布置活动——情景剧演出,在第一课时进行策划和试演。第二课时,以微剧情表演、评选感动人物、诉说自我三个板块来进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接下来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导入:最近有一个词,它火了,大家认为会是哪个词(学生发言)。是的,它就是“土豪”,与土豪做朋友吧,成为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根据本篇小说的剧情进行改编策划,大家可以尝试在其中加入一些现代流行语,一些创意的人物角色,力求展示穿越版荞麦面的故事。

1、表演驿站

要求学生结合本篇文章进行创意改编,进行微剧情表演。学生们融入角色后,更能走进文中的人物,感知人物形象。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可以加入你认为合适的人物角色,比如土豪、大儿子媳妇、服务员。每组都先做好准备,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其中一组进行表演,其他组为观众。小组表演时以自报组名、情景表演、结束语三方面内容进行展示,表演结束后抽选其他一组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评。

此环节要求每组都做准备,都最终由一个组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要做好准备,踏实走好每一步。这个过程中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

2、“我”是评委

通过角色扮演后,学生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验感动。这个时候,教师布置下一任务:评选感动人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他们应该会有话可说。每个人可能会结合自身的情况,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人可能敬佩母亲的坚强,有的人欣赏老板夫妇的`人格魅力,有的人会为“儿子”的孝顺、懂事而感动;或者有的人会为自己组所加的角色A而有所感触。在学生发言时,我要在黑板上写下他们评价人物的关键词语,对积极发言的小组进行奖励。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篇文章人物形象的概括,社会环境的分析、文章主旨的挖掘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也初步达到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可能会不够深入,这需要老师适当引导对文章情感的体悟。

3、“我”的诉说

在对人物的评价之后,需要联系到他们现今的生活。进行诉说自我,进而升华心灵。

问题如下:

在生活中的你,曾经面对过困境吗?你是如何面对?也许有的学生到现在都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每个人终究是要步入社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假若你的生活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或是破烂不堪,你又会做如何选择?

要求:要条理清晰、使用普通话,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最多两位学生作答,对诉说后者的给予加分鼓励,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三分钟的准备时间,回答时间为2分钟。

六、课堂小结

一、二节课学生通过自我感知、参与活动、诉说感悟等方面学习了本篇文章,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故事情节、本文宗旨、自我感受),这样更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要策划、引导和补充。

七、为“幸福”加油

亲们,请各小组结合幸福二号桌的故事为北海亭面馆策划一则广告语。要求:以一幅画的形式展现,图画尽量唯美,富有个性;广告语以一句话为佳,要求语言新颖。加油,同学们!

说起作业,大多数同学都会头疼,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作业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愿意做。老师对学生们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动上的。

附记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微剧情表演 自报组名、情景表演、结束语

母 亲 坚强、无私

评选感动人物奖 老板夫妇 善良、热情

儿 子 懂事、孝顺

角色A 真诚、乐观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雨说》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了一位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①注重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②理解诗情,体悟诗歌情感美

③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对于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组织教学时,我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摆在首位,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品味诗歌意境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将“读”贯彻到课堂始终,要求学生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在诵读中感悟体味诗歌之美。我希望通过“练读”、“悟读”、“品读”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练读”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朗读进行有效练习,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美;“悟读”即边读边领悟,体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感情,体悟诗歌情感美;“品读”即品味和鉴赏诗歌意境美。

2、合作探究法

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法

运用相关图片创设适合本课的情境。

此外,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前确立预习步骤,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并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说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 情境导入,创设审美情境 品读诗歌,强化审美体验 拓展延伸,提高审美情趣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幅优美的春雨图,学生欣赏并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某一景物,想象雨姑娘在对你说些什么?)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清美诗风。

设计思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因此,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希望通过相关图片,创设特定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到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中来。由学生说引出郑愁予笔下温柔而富有灵性的春雨。导入时,教师使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情境。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感受诗歌语言美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分小组交流朗读效果

(2)推选优胜者在全班交流、朗读比拼(可自选配乐),师生共同点评

(3)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听读、跟读

设计思想:这里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喜悦轻松的节奏和韵律,感知清新、明朗、欢快的诗歌语言,把握读本诗的语气和语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也采用多种方式,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完成这个环节,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也初步感受了诗歌优美的语言。

2、问题思考:

(1)诗中的“雨”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

(2)通过反复朗读,你认为诗歌的语言美吗?美在哪里?

设计思想:这两个问题只要求学生谈自己在朗读后形成的初步印象。如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可能感受到语言美在活泼欢快、亲切感人、充满情趣等方面,谈得不全面的可在后面环节的学习中补充。

(二)合作探究,体悟诗歌情感美

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题为《雨说》,雨到底说了哪些话?找出其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反复吟咏,仔细体悟其中蕴含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人为什么会通过“雨”来倾诉自己的情感呢?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美。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体会,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已感受了“雨”温柔、亲切的爱的形象,所以能很容易地找出诗歌中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吟咏这些诗句,领悟诗歌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对中国儿童的真诚祝福,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第二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掌握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更好地认识诗歌的语言美。若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未能很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则可运用资料助读法,在此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三)合作鉴赏,品味诗歌意境美

1、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与同学一起交流为什么喜欢它?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配乐齐声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设计思想:品味诗歌意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设计一个学生容易把握的'问题引导学生品味。学生在谈喜欢的原因时可能会谈到诗节所表达的情感很美好、描绘的画面很优美、诗节中某个句子用得很好,甚至某个词语用得很贴切等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刚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谴词造句等方面来谈,其实诗人正是用典雅的词语、活泼的口语、优美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营造诗歌优美的意境。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品味了诗歌的意境,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切合的具体可感的雨中图景,让学生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多媒体展示几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学生欣赏,挖掘画面中美的因素,任选一幅用优美的语言把画面中的美表现出来。(课内完成)

设计思想:对于课文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个范例,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来,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推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完成这个环节时,教师可给予提示,在每个人心里对美都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抛开所提供的画面,放开视野,谈自己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

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赏析。(课外完成)

设计思想: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练读、悟读、品读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首诗歌的音美、情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赏析诗歌,让学生能在学有所得后将所学知识迁移与深化。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几首自己认为很美的诗歌。

评价分析:

本节课我对评价的出发点有两个:激励的角度、发展的角度。

1、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诗歌的情趣。在整节课中,对学生每个活动,都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老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以“读”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

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观察下面单项式

5a与9a -5m2n与 6m2n -x2y与 8x2y 0与 5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

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 x与y; (2)a b与ab ;-3pq与3pq;

(4)a 与a ;(5)a b与a bc;

2、K取何值时,-3 x y与-x y是同类项?

3、填充:

(1)在( )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 )3( )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 和 是同类项,则 =

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讨论(一)

如图,建筑工人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设地面。请问这个两个长方形面积怎样表示?

8 n 和 5 n

讨论(二)

怎样用代数式表示两种不同颜色的

大理石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8 n +5 n =( 8 + 5 ) n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思考:

(1) 100t-252t=

(2) 3x2+2x2=

(3) 3ab2-4ab2=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法则:

(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

4x2+2x+7+3x-8x2-2

(1) 找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

例1讲解

尝试训练一:

(1) 3x-8x-9x

(2) 5a2+2ab-4a2-4ab

(3) 2x-7y-5x+11y-1

例2:

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

其中x=0.5

尝试训练二:

求多项式3a+abc-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例3:

(1)水库中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小时,每小

时平均下降2cm;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上升0.5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为x千克,

上午卖出3袋,下午又购进同样包装的大米4袋,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一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课堂感悟:

1、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六、教学评价

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地保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为大家说课。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且能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这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徒刑,了解对称轴,培养学生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难点为能辨别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本课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及媒体应用效果。

在引入环节,学生凭空想象,难以很快感知对称的特征,进入到学习状态。所以伴随优美的音乐,一幅幅大自然中的漂亮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观察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对称”。随后借助枫叶、蝴蝶平面图的动态演示,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的内涵 ——左右两侧完全重合。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数学课上这种情感目标往往被忽略。因此,借助课件出示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进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在看到这组图片时,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爱国情激荡心胸。在学生情绪高昂之际,教师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吧!”将大家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新授环节,考虑到抽象的概念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就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起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缩短了认知过程。活动前,我们先交流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就在剪纸“玩” 和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对称轴,并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引导学生以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辨别争论等学习方法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每种图形的形状、特征等,大胆猜测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猜测只有通过理论的推理或实验的证明才能加以证实其正确性。随后,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利用学具验证猜测。交流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对属于轴对称的那些图形在头脑中划分出清晰的范围。在学生探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时,利用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避免了实物对折不清晰的弊端,使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每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

练习环节中,常规教学存在练习形式单一、训练容量不大、难以把握交流时间等弊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增加训练密度,减少无效时间。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交通标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猜只出示一半的国内外著名的标志,。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课件出示汉字、英文字母,让学生继续寻找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共同感受由对称字母组成的单词“MATH”(数学)带给我们的神奇,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在提高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添上一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黑格尔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追求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因此在结尾环节,我利用视频,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在形象直观的影像面前,学生感悟对称的美及不对称的美,体会正是有了对称的美和不对称的美,这个世界才变得完美。至此,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升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

说课稿 篇6

一、教学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沃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于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在布拉格完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沃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沃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作品容易失去耐心,这首《沃尔塔瓦河》比较长。所以要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来聆听音乐,他们已有一定的欣赏水平,能够辨别乐曲中主奏乐器的音色,并且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来展开丰富的联想,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说出来。

二、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沃尔塔瓦河》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联想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从而对爱国题材的音乐感兴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能够从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初步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对比、歌唱、律动、舞蹈等不同形式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集体协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生在蔡依林的《布拉格广场》音乐中走入教室,教师提问曲名以及布拉格是哪个民族的?从而引出捷克,再过渡到捷克民族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上。(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音乐入手,拉近学生与课题的距离,对之后的学习内容有所期待,能够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遵循感受——体验——再感受原则进行)

初步聆听音乐:播放《沃尔塔瓦河》,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描述音乐作品形象。提问学生:为什么听到音乐会联想出这样的音乐形象来?是什么刺激你的想象?(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深入欣赏音乐,分析探索各乐段的音乐形象,理解寓意:①引子:播放引子音乐片段,提问:由什么乐器奏出?它代表着什么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辨别引子中的“冷泉、热泉”。(设计意图:分辨乐器音色展开丰富想象,从对比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②《沃尔塔瓦河》主题: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引导学生总结主题旋律特点,并指导学生深情地模唱《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设计意图:体会旋律的舒展开阔性,体会乐曲本身的寓意)③林中狩猎:播放《林中狩猎》音乐片段,提问:与前两段相比,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主奏乐器造成音色、音乐情绪的转变?根据音乐联想河水正流经哪里?(设计意图:顺着前面的线索,进一步展开联想,使音乐与音乐要素挂钩,引导学生归纳音乐语言的基本要素)④乡村婚礼:播放《乡村婚礼》音乐片段,让学生根据音乐猜测河岸旁正在进行什么活动?引出波尔卡舞曲这一舞蹈类型,并按节奏特点演示基本舞步,教师随机请学生一同跳舞,其他同学随音乐节奏拍手,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设计意图:活跃课堂,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搭建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⑤月光、水仙女的舞蹈:播放《月光、水仙女的舞蹈》的音乐片段,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音乐力度、速度及音乐情绪的转变判断现在可能处于哪个时段?并引导学生说明理由。(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音乐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⑥《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再现音乐片段,画出简单的旋律起伏线。分组讨论:这段音乐情绪变化了几次,都分别描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让学生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乐曲旋律的起伏变化)⑦简单归纳交响诗定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往往能更好的记住结论)

3课堂小结:

再次感受音乐:结合作者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爱国情感的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播放《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设计意图:加深对主题旋律的印象,在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