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作文

[精华]家乡的风俗作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2.26W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家乡的风俗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武汉,是一个美丽的,热闹的,火热的城市,它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是啊,对于每个“老武汉”来说,可能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阴历上的年,而不是现在的元旦,它只是元旦没有一点儿年味。

武汉的春节,从冬至起就开始准备了。在我们家,刚到冬至那一天,我上学路上就会看到,那原来挂着衣物的晒衣架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腊鱼腊肉。它们在太阳光的映射下,瘦肉红得像晶莹的玛瑙,肥肉白得像温润的和田玉。一条条,一块块,挤在一起倒显得有几分可爱,几分神气。

终于盼到了春节,大家十分喜爱我们家的腊鱼腊肉,对炸圆子也是赞不绝口。

炸圆子不仅寓意团团圆圆,做法也并不难。只是把鸡蛋、鱼肉、五花肉、小葱、和生姜全部剁碎,充分的搅拌均匀,再放油锅一炸便好。据说,年前必须赶做完上百个圆子,为年夜饭做准备。有时大人们忙不过来,便让我们也来打下手,做一些打鸡蛋等简单的小事。炸圆子同北京的饺子一样,都算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好东西”。一般大人们在炸圆子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旁等着,等炸好第一锅就会拿起筷子把圆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起,吃了一串又一串。以至于有时还没到吃年夜饭的时间,便已然吃饱甚至吃撑。但从初一开始一直吃到十五再好吃的东西一经这么折腾,至少我见了不会再对它妄动食指。话虽这样说,但到了第二年,自己淡忘了被圆子支配的恐惧后估计是另一回事了。

年夜饭上最后一道大菜是一盘红烧鲤鱼,我看得垂涎三尺,正要下手时,爷爷制止了我,说:“你先别动,这年夜饭上的鱼可是有讲究的,你看年夜饭上有全鱼,不就寓意着来年有“全余”吗?你要动了一筷子,那咱家来年就没“全余”了”,我听了连连点头。

其实武汉的春节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如拜石神,拜天公,拜财神等等。这些习俗无一不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无一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希望今后能把这些好的习俗保留下来,让以后能多一些“年味”。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照福建闽南那一带的老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同样也是祭灶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长辈都忙着做各种特色糕点。

红龟粿就是其中一种。它扁平约巴掌大小,红色外压龟印内包馅,闽南人作为节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庙宇也会用之为祭祀品。红龟粿的口感软糯,香香甜甜,小孩子们尤其爱吃。长辈们做完,便放在蒸炉里蒸,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红龟粿就出炉了。一人捧一个在手上,吃的欢。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拿来祭奉灶神,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过春节,自是少不了贴春联,不仅增添过年的气氛,还寓意着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在闽南,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除夕的'前一天,在村中心搭上戏台,通过投影,播放电影,俗称“做戏”。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晚上,我就拉着爸爸妈妈跑到台前,已是人山人海,运气好时,就有座位,运气差点,就自己搬来小板凳,光看图画,也看得津津有味。

大年初一,按福建的习俗,不能扫地。这是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扫地会招来“扫把星”,带来霉运。除此之外,还不能倒垃圾,洗碗,剪头发,用剪刀,吃荤食。

过了元宵,春节结束了,人们纷纷散去,地上没有了鞭炮纸屑,乡镇又安静了下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风俗,我要讲的是我老家漯河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一般是祭灶、扫尘、贴窗花等。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进行奖惩,而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会说坏话。于是用糖粘上灶王爷的嘴,再把灶王爷的画像烧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爷上天。

在漯河,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有干爹干妈的小孩子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为什么会有干爹干妈呢?为什么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呢?原来,在老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去医院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就会讲,这孩子呀不好养活,一家养不活,得两家一起养才能行。于是,选个黄道吉日,给孩子找一家适合的人家,磕头拜干爹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给孩子准备好去干爹干妈家拜年的礼物,去干爹干妈家住一天。拜年的礼物可是有讲究的,除了过年的礼品,特别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来越好。九点从家出发,到干爹干妈家吃中午饭,然后待到下午四五点,这才回家。这就代表了孩子在干爹干妈家过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圆了孩子两家养的说法。有些孩子养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养到十二岁才能行,这以后干爹干妈就变成亲戚,逢年过节去拜年走动。

这就是我们漯河过小年的特殊风俗,是不是不一样呀,你们那里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台下看戏的老人家,入迷,有戏的地方,就有它们。公期、乔迁、嫁娶,喜庆的事儿,总会有它们的存在。家乡的传统风俗,少不了琼剧。

海南自古以来,民间崇尚“神道”,拜公敬神,乡镇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凡庙会必演戏!

那一天,村民们得知琼戏班子来我们这表演琼剧了。家家户户纷纷购买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张大红纸按照从大到小的辈分写下自己家里人的姓名,一块集中放在一个红色大盘子里。为了预留好座位,村里人还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戏台面前,等待琼剧表演。

吃过晚饭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陆续赶到公庙,大概7点就要拜八仙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传,做海南戏前都给出资的神坛炉主拜八仙,祈求生意兴隆,事业顺利。拜八仙后,唱戏的`人会按照红纸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从台上往下撒糖果,观众们纷纷起身接糖果。据说,接到的人,会有好运。小孩接到健康快乐,大人接到升官发财,老人接到长命百岁。

二胡、唢呐、花鼓……三十多种乐器同时奏起,琼剧开始了。后台里穿着华丽戏服,化着浓妆的演员就位,一一亮相登场。整个演出全是海南话,演员们全情投入,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大刀阔斧,有的正气凛然。神态和表情更是非常传神且有看头,村民们不觉沉浸其中,有时还会和身旁的人商讨一下剧情,评论一下演员的唱功和演技,不过很快又沉默了,继续沉浸在剧情里。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公仔戏,又称木偶戏。顾名思义木偶戏就是由演员躲在幕后操纵木偶表演的戏剧。那些制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胜了,它们一个个穿着特制的戏服,在木偶师高超操纵技术和委婉深沉的琼剧唱腔配合之下,时而瞠目结舌,时而嬉笑怒骂。这时台下的观众无不全身心投入进去,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就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了。

琼剧是海南人心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我对家乡风俗最深刻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过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今天,我就来讲讲我的老家过年时的习俗。

到了年二十八二十九,家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货了,红包袋,新衣服,春联样样都不能少,奶奶为了迎接从福州回来的我们,特地整理好床铺,腾空了衣柜,替我们接风洗尘,整座城也因为春节的脚步而焕发生机。大年三十,离新的一年只剩最后一天了,上午奶奶做好贴春联的糊,爷爷架好了梯子,正拿着春联准备往门上贴呢!家家窗户上都贴了红红窗花,有桀骜不驯的巨龙,有牛气冲天的大牛……下午我与伙伴在今年最后一次出门玩耍,电线上挂着红通通的灯笼,鞭炮声陆陆续续开始响起,喜庆这捉摸不透的东西正随风吹啊吹啊,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连一丝不苟的'门神这时也绽放了笑容。晚上,原本早早休息的人家此刻灯火通明,年夜饭桌上的猜拳,斗酒的声音不管再远都能闻见,孩子们和妇女们则打开电视机,收看春晚,小品、相声、歌曲,一个连一个,逗得家人们哈哈大笑,到了深夜十二点,家家都守岁,爷爷和爸爸在供桌前祭拜列祖,这一夜,除了孩子,谁都没睡觉。鞭炮声响了一宿,响到了天明。初一初二这两天我们去拜年,去了公太和太太家,去了外公外婆家,原本许久才能见着一次的亲人们全见着了。初一傍晚,我和小伙伴还看了唐探三电影,热闹的同时也非常快乐。初三初四,亲人们来我们家拜年,每来一户家人,门外的鞭炮声便会响起,红包在手中互相传递,又是喜庆快乐的两天。短暂的春节很快结束,初五我和父母休整一天,初六就来到了福州,开始了新的征程。但老家过年的欢声笑语时刻回响在我的耳边,我期待着来年的春节,久别的重逢。

家乡的风俗作文6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打午时水是融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它会一直流传下去,也会留在我的心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一百英里不同于风,一千英里不同于习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数千万的风俗习惯,但我最喜欢的是她的——春节,一个家庭团聚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个家庭都开心地贴春联,燃放鞭炮,开心地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山里都会有一个叫“年”的怪物,他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子里吃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们也不会放手。所以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战斗,但是他们永远地走了。有一次,一个男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了,发出很大的声音,震惊了外面的世界。当人们看到这一幕时,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点燃竹子,最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音,在新年的第一天燃放鞭炮。从那以后,它在新年期间从未受到任何攻击。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燃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元旦,也庆祝春节。

在除夕夜,春节的前一天,大人会挂上对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门口的台阶上。妇女们打扫了房子,扫除了一年的灰尘。孩子们帮助成年人当助手。这一天,每个人都很忙,一家人在晚上围坐在一起:在外面努力工作的父母回来了,在外面学习的孩子回来了,一些一年没见的亲戚回来了,只是为了在这一天吃一顿团圆饭,表达他们对家人一年的爱。今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着电视坐着,笑着,动着……“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希望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向大人致敬,并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在这一天,鞭炮不断爆炸,非常热闹。中午,每个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欢笑,分享一年的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1993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待和无限的梦想。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是山城五莲。我们五莲虽然小,但是节日的风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风俗,令我印象颇深。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把饭送。”也就是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间和农民们在一起耕种。在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来,放在簸箕里,用这些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这就是农民贮存粮食的囤,它寓意着农民开始忙春耕了,人们也盼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谷丰登,粮满仓!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来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开花的大小,也会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说,豆子开花开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人们的心里都期盼着自己炒出来的豆子开得大大的。二月二是万物复苏之际,也是害虫苏醒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家家户户便会用炒豆子的方式来祈求驱除虫害。另外,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庄家也能够得到丰收。所以,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便都会炒豆子,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习惯,直到现在,就成为了糖豆。

传说二月二这天也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的人们都忙着包水饺供奉土地爷爷,让土地爷爷保得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的各个理发店,不论大小,统统爆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来理发呢?原来,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去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我的家乡五莲的风俗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在阵阵劈里啪啦中大笑着向我们迎面走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中,不得不提到福州的风俗——舞龙。

提起舞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因为龙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不过要想更确切地了解一种风俗,亲身体验和经历必不可少。

清晨,穿过爆竹的喧闹声,我与妈妈来到了广场上,前天晚上一听说今天这里有舞龙表演,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想来亲眼目睹这一场盛大的表演。到场后,场地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人们都期待着欣赏这福州的风俗。

表演开始了,一条“龙”在广场正中央舞动起来。表演的人员上下舞动着“龙”身,使“龙”看上去更具活力和灵性,活灵活现的长龙在云雾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表演进入高潮,四周观看的群众欢呼着,呐喊着,疯狂地表达着对家乡传统风俗的喜爱与赞美。突然“龙”首的一位大汉舞动时动作稍慢了半拍,后面的人随即乱了阵脚,“龙”身摇摇欲坠,如同将倾的.大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间有三位临危不乱的大汉,调整姿势,站稳马步,用尽平生之力将“龙”身摆正,最终力挽狂澜。在一旁观看的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短暂的平静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为这三个人叫好。

“咚咚锵,咚咚锵。”舞龙在锣鼓的欢送声中下了场。望着它那上下翻腾的样子,人们似乎意犹未尽。

家乡的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也许别处的民俗特色比我家乡的更为精彩,我们都应该去传承它,保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一种会让你魂牵梦萦的思念。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正月正,赏花灯”,每逢元宵节的夜晚,当空明月之下,公园中、街道上到处光彩夺目,热闹非凡——四处悬灯结彩,一盏盏灯笼,点亮了整个城市。

闹花灯的起源还要从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说起。

有一次大雪过后,东方朔在御花园中采梅花时,看见一位宫女要自杀,他连忙劝阻。原来宫女在元宵进宫之后,得不到皇帝的宠幸,也无法出宫见父母,便要寻短见。东方朔灵机一动,扮成算命先生,在京城中散布谣言,说玉帝对京城中的百姓不满意,要派火神来制造火灾。谣言四起,也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东方朔表示火神,爱吃元宵,可以让宫女元宵做元宵,上供火神。同时让家家户户挂灯笼,火神肯定觉得已经发生火灾了,便不会再次放火。汉武帝照办了。正月十五的夜晚,东方朔在万家灯火中安排,元宵和父母见面。而闹花灯,这个习俗也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远远望去,我看到的是灯的海洋,在皎洁的月色中透出一种朦胧之美:红的,黄的,紫的灯火在眼眸中跳动着,闪烁着,就如一朵朵奇异的花朵正在欣然怒放。我不由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如此盛大壮观的花灯,历经千年之久,却依然撩人心弦。

近赏,我仿佛进入了一条由花灯组成的溪流,无声无息,而又弥漫着淡雅与浪漫的气息,正是“花灯十里正迢迢”的美。

花灯乃是小巧精致的。抬头仰望中,总能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这盏宫灯,鲤鱼在其中尽情游弋;这朵莲花灯,探首墨绿莲叶外的浅红,那般可爱灵动;以及那挂在墙角的小灯笼,也还原了粉墙黛瓦的古厝楼台……犹如诗句所说“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不知不觉,嘴角挂上了一丝淡淡的笑,余光瞥过旁人,他们亦然。

在元宵节里,人们普天同庆共赏花灯,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赏花灯是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习俗,已经温暖了我们上千年,是中华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剩绮余芳还有韵,夜阑频点照花灯”,灯的溪流还在流淌,在我心中留下一个美丽的韵,直到天明……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今天的老家似乎分外热闹,村口的老树上挂起了红灯笼,拉起了横幅,远处还有鞭炮的阵响,桐庐南乡边的时节到了!

时节里最忙的地方莫过于家家户户的厨房了。这地方打自一上午就炊烟不断,煎炒蒸炸,凉拌果盘,全在为中午那隆重的宴席做准备。农家土灶上多屉蒸笼里热气蒸腾;砂锅里笋干鸭煲 “咕噜咕噜”地冒着泡;锅子里各种小炒在厨师手里上下翻飞。这边水池里哗哗哗的洗菜声,那边挡板上咚咚咚的切菜声,还有灶孔里柴火燃烧的哔哔啵啵声,简直就是一首炊厨合欢曲!

临近中午,客人们陆续来了。这些客人有的是亲戚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认识的尽管来,不认识的来了再介绍,多添几个人桌边挤挤,都没关系。过时节就是图热闹,谁家热闹谁家就人缘好,旁人看着也高兴。

爸爸出去迎客,妈妈沏茶切水果,我一会儿敬茶,一会儿取东西,反正是打酱油。爸爸招呼客人们入席: “来来来,吃点水果,嗑点瓜子”说话间,茶果端上来了。

客人们也到的差不多了,便上菜了。第一道菜是闷烧大闸蟹,红彤彤的外形与鲜香的.酱汁,令人津从口生。接着什么红烧猪蹄、清蒸鱼、炖牛肉、油焖笋等等都陆续端上。爸爸客气道:“来来来,别客气,随便吃。”大家在你呼我让中入座了,熟悉的,不熟悉的这时候也都聊上了。男人们抿几口小酒,脸色微微泛红,开始说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什么生意难做啦,投资谨慎啦;女人们吃了几口菜,也纷纷聊起自家孩子的学习,家常里短的。整一桌上说谈声不绝,笑声不断。主人敬酒,客人回敬,大家举杯同敬,在“砰砰”的碰杯声里祝福彼此,也为时节画上一个幸福的句号。

饭后,人全散了,但闹尚存;宴虽完了,但喜还在;亲虽别了,但情留存心间。时节不就是用来团聚的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翘首以盼的春节终于又来了!跟着我一起来寻寻年味儿吧!

每年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它好像春节的前奏,淡淡飘出了丝丝“年味”。这一天,我家就熬腊八粥。只见妈妈拿了一把锅铲在锅中翻来翻去,一定又是在熬粥了。我一闻香味,立即两眼放光,不停地催促妈妈好了没有,好了没有……“终于好了啊!”我端着一碗腊八粥,好像端着金银珠宝似的,又等不及粥凉了就开始狼吞虎咽。整个家中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粽子”味儿。

腊八再往后几天,便是万众瞩目的日子——除夕了。这不,我和妈妈正在桌子上包饺子。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只见妈妈拿面粉和水混合后,不停地揉啊揉,竟出现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胖墩”。接着,我来帮忙用擀面杖把“小胖墩”压成长条,小胖子顿时成了一条小蛇。然后,用菜刀把这一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刚才的小蛇瞬间成了一个个“小圆球”。妈妈又用擀面杖把面团擀平实,用筷子麻利地夹起一块油亮的肉馅,刚才的“小肉球”又变身成了一个新衣裳,严严实实地包住了肉馅。最后我负责把边缘摸了点水,把两边粘在一起。“小精灵”就这样做好了。要不是参与了整个过程,我怎么也不相信它是那“小胖墩”变的`。水开了,妈妈把它们全丢进锅里,“小精灵”们个个像是跳水运动员,姿势各样地冲进了锅子里。它们还是舞蹈家呢!看着它们的舞姿,听着“咕嘟咕嘟”的歌声,我早已垂涎三尺了。我简直是趴在锅边的八儿!

妈妈关了火,“小精灵”们可安分了!也不,它们还冒气儿呢!我顾不得烫,夹起一只饺子就往嘴里塞。哇塞!饺子皮的顺滑配上肉馅的鲜美,可真是色味又美,唇齿留香!我们全家都吃饺子,这时家里飘着的又是另一种味道,又是同一种味道。

往后几天,直到春节老虎似的跑走了,我依然能嗅到藏在空气里的年味儿……原来春节藏在空气里,也藏在人们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我的家乡就用隆重的仪式迎接着这个端午节的到来。家乡的风俗有不少,不过在家乡的这些风俗之中,家乡的端午节是最为隆重,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端午节,清晨河面上的水雾还在荡漾着,不过随着人群的集中,这些水雾悄然的散去。等到一阵阵的鼓声响起,家乡的那一条河流上已经停放了不少的龙舟,河两岸也都挤满了前来观看划龙舟比赛的人群。

在鼓声中,换龙舟比赛的所有准备全都齐全,所有的划龙舟的选手也都上了船。等到时辰一到,三声鼓声响起,随后一声尖锐的枪声响起,河道里所有的龙舟一时间全都争先恐后的向前追逐起来。家乡热闹的端午节,随着划龙舟比赛开始渐渐进入到高潮阶段。

在整个划龙舟比赛的过程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显得无比的激动,口号声,欢呼声,惊叫声在同一时间响起。让整个场面都热闹至极,所有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兴奋与激动,大家都在等待着划龙舟比赛结束,然后看到今年划龙舟比赛的冠军。

每一年家乡的端午节都会为划龙舟比赛的冠军送给上一份大礼,这份大礼可是不少人都想争夺的。

随着划龙舟比赛结束,人们等来了冠军,接着河两边的人群也就都一一散去。你们可不要以为我家乡的端午节就此结束了,当然还没有的,在家乡的晚上,街道两旁都亮着彩灯,不少的商铺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粽子,整个街道上都热闹极了。晚上的人们也都从家里出来,都置身在这条热闹又繁华的街道,在这一天结束的最后时刻感受着端午的精彩。

今年的端午节又过去了,我的心里立即期待起了明年的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罗定,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齐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齐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向流传到此刻。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午时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齐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