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作文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5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1.27W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除夕,在中国,是一年中红火的日子、热闹的日子、团圆的日子。这么重要的日子,在不同的地方,却有很多同样的风俗: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而我的家乡东北吉林,除夕风俗亦有些不同。

今年除夕,我和爸爸、妈妈带着礼物,早早地乘车赶回家乡,爷爷、奶奶也早早地就在大门口等候。一阵问候之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贴对联,每年必不可少。爷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对联,让我帮忙贴好。而我最感兴趣的是贴窗花,这是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爷爷,贴窗花吗?”我着急地问爷爷。“当然,你看,都准备好了,在桌子上呢!”爷爷的目光转向桌子。

我走近一看,果然,桌子上已在摆满了窗花。啊!太漂亮了!有传统的鲤鱼送福、金玉满堂、喜鹊登梅,还有应时的牛年窗花,金牛送福、牛年大吉、牛年好运……爷爷指着一副精美的窗花,认真地说:“孙女,这是专门给你贴的!”我仔细一看,嗬!一头小牛抬着头,竖起牛角,奋起牛蹄,威风凛凛,真是“牛气冲天”!且不说那工艺有多精美,只看寓意,就足以令人振奋!我笑着拍手叫好!我和爷爷一起贴好了窗花,阳光照在红色的窗花上,鲜艳得喜人,火红得耀眼。整个屋子里,立刻洋溢着一种过年的气氛。

贴完窗花,爷爷在自我欣赏着窗花,我跑到厨房,和奶奶、妈妈一起忙活年夜饭,当然少不了包饺子。其实,我早就学会包饺子了,只不过比起奶奶包的饺子,我还差一点儿。奶奶包的饺子一个个很“精神”,而我包的饺子有的都“趴下”了。妈妈笑我,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结果又搞了一头面粉……年夜饭上桌了,有红烧肉、炖鲤鱼、烤大虾,还有新鲜的蔬菜……然后是美味的饺子。一家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新年的祝福、新年的企盼,尽在其中。

年夜饭之后,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跑出来了。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们一起在外面滚雪球、打雪仗、堆雪人。我们拿来好多鞭炮烟花,躲得远远儿的,看着大人们放。虽然我们躲得远远儿的,但是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烟花,生怕一眨眼的功夫,美丽的烟花就消失了。那烟花一个一个飞向天空,然后在半空中绽放,好似孔雀开屏,宛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玩“仙女棒”了,那是一种拿在手里玩的.小烟花。点燃之后,就像许多“萤火虫”在飞舞,还可以甩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我们满院子地跑着、跳着、闹着、叫着,无数的“萤火虫”跟在我们的身边,映照着我们的笑脸。

在家乡的除夕夜中,在我们的欢笑声中,在响亮的鞭炮声中,在热情的祝福声中,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2

“哇!”随着一声清亮的哭声,我的小表弟降生了,外公外婆看着这么个大胖孙子,笑得都合不拢嘴,舅舅手忙脚乱的照顾着小表弟和舅妈。

报喜

外婆突然想起了什么大事,笑眯眯地对舅舅、外公说:“哎呀,我把这事儿给忘记了,你们赶快上街去买三十份鸡蛋和三十份喜饼。”舅舅马不停蹄的赶向批发市场。一会儿提回了大包小包的喜饼和鸡蛋。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发现每份鸡蛋都是十个,喜饼也都是每份十个,我疑惑地问外婆:“为什么每份都是十个呢?”外婆耐心地回答道:“十意味着十全十美。”我还在疑惑不解时,外婆又催促舅舅:“你带上喜饼和鸡蛋先到你岳父岳母家报喜,再到其他亲戚家报喜!”

洗三朝

小表弟是在医院出生的,出生的第二天,舅妈就抱着小表弟回家去了,刚走到楼下,外公就在楼下放起了鞭炮,“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把街坊邻居都给吸引来了,大家都乐呵呵的,都向外婆讨喜糖。外婆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喜糖拿出来,分给大家,大家一边吃喜糖,一边恭喜外婆家添丁了,外婆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荡漾着笑容。

小表弟出生的第三天,我看见外婆早早地起床在厨房烧开水,水烧好后,只见外婆又端来把椅子搭脚,拉扯端午节插在门上的艾叶,外婆把干艾叶洗干净,然后把艾叶放进洗澡盆里,倒入刚烧开的热水,不一会儿清澈无比的水一下变成了淡黄色,外婆又找来几枚铜钱放进澡盆内,不停地搅拌,等温度适中就把小表弟放进去。小表弟洗完后,外婆把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剥了壳,在小表弟身上滚来滚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滚滚手,样样有,滚滚腰,步步高……”小表弟穿上新衣服后,甜甜地睡着了。

洗九朝

洗九朝这一天,是最热闹的。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提着肉、蛋、面等上门来道喜。特别是小表弟的外公、外婆更是带来了许多新衣服和新鞋子,还有婴儿睡的`婴儿床、学步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外婆还请来了两个年长的婆婆为小表弟洗澡。边洗边吟唱,诸如:“洗洗头,做王候;洗洗身,变富翁;洗洗手,荣华富贵全都有;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洗脚,身体健康不呷药……”外婆还给婴儿的嘴唇上涂丁点黄莲,意味着小孩将来的日子先苦后甜,小表弟洗完澡后,外婆为他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带上银镯子和银锁,抱着小表弟去见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在客厅里吃着面条,看见小表弟来了,赶紧起身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塞给了小表弟,这红包又名“百岁包”,保佑小孩子长命百岁。在一阵嘻闹声中,庆祝小表弟出生的仪式结束了,客人们临走时还不忘留下祝福……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如果你来到我的家乡,你一定也会被这些风俗迷住。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天空微明,便听得一声声鞭炮炸裂声,似无理取闹的小孩儿在哭嚎,这时起,春节便拉开了序幕,不比别处热闹,显得分外严肃、郑重。

在万物昏睡之时,这个村苏醒了,大妈大伯赶紧去集市买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爷爷换上干净的衣物,拿着木鼓与鼓棒,二妈穿梭于厨房之中,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习惯赖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叽叽喳喳聊着天,三间平房,顿时充满了人气儿和柔光,忙碌而充实。

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鸡鸣,越过草垛。我们才来到太爷爷的坟前。坟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迹,放着几束花捧,在这片枯草地上显得格外显眼。亲戚们围坐一团,看坟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巨大的声响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发痛。鞭炮声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时候。爷爷敲着木鼓,亲戚们依次跪地磕头。包括我在内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我们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开,在田野上撒欢儿的跑。而最重视的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认真与崇敬。他们对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见一见住在附近的亲人,我最害怕这样的时刻。亲戚总是热情款待,边吃边聊,而我却也接不上话,又不好干坐着,浑浑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这个时刻最想听到的就是“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吃饭了。”

真到了饭点,那才是有热闹的感觉,爷爷家门口有个大院子,一到过年便摆满几十张大圆桌,桌桌坐满了人,这样隆重的吃饭方式通常是老人贺寿,闺女出嫁时才办的,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春节时刻也能整整齐齐地欢聚一堂。

这时候的菜都是用大锅炒的,比我的脸还要大上好几圈儿。这菜同福气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厨房打下手。二妈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炉边一起烤火取暖,一边听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冬中最暖的时刻。这个村,富了之后再回来时,这间小小的厨房便被设施齐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进厨房,只坐在门前发呆了。

每一张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几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们都喝上了酒,爷爷也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家常。孩子们则用啤酒杯装满饮料,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聊天。

下午时,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刻,看电视或玩游戏或是满堂的疯跑。没人会在今天的玩闹中挨骂。

随着太阳的落下,村中安静下来,没睡的人们仍然叽喳的聊着天,寒风在夜晚肆虐,人们再次醒来时又是一片寂静,春节,带来了团圆,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包饺子了!包饺子了!”正呼呼大睡的我被妈妈的河东狮吼震醒了,我晃晃头把被子一推,穿上外套,屁颠屁颠跟了过去。春节包饺子是我家雷打不动的习俗呢!

为什么春节要包饺子呢?我在网上一搜,原来女娲抟土造成人时,正值春节,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女娲左思右想用细线把耳朵拴住,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丰功伟绩,就用面捏成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用嘴咬吃,哦,原来与女娲造人有关呀。

我像发了狂的野马闯入餐厅,定睛一看,大家都包了好几十个了!我心急火燎,连忙坐在一把椅子上,顺手扯下一片饺子皮儿,用手捧住,又用另一只手抓起勺子,挖了一点点馅儿,小心翼翼地放在饺子皮儿上,对折着卷后,捏紧饺子的边缘。哼,我包的饺子一定能比过西施!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仔细一看,差点头晕眼花跌倒在地,这哪是个饺子呀,如此瘦弱,叫小白鱼还差不多,我怎会甘愿服输?开始包第二个饺子,我又拿起一张皮儿,吃一堑长一智,上一次的错误我绝不会犯了!我挖了满满一大勺饺子馅儿,倒在皮的中心,如法炮制,我开始端详第二个战利品,又眼冒金星,这个饺子倒不瘦,可又太胖了,它得上了肥胖症,像个猪八戒趴在桌子上,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但我并非西楚霸王,只好厚着脸皮去包第三个饺子,这次我吸取教训,挖了半勺饺子馅,一丝不苟地包了起来。佛祖保佑啊,可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这次千万要成功呀,老天爷终于开恩了,我仔细一看,它不胖不瘦,带着漂亮的花纹,像一位穿着长裙的少女。可我的意忘形,一不留神,金星就如一道流星一般飞奔而来,纵身一跃,说时迟那是快,它叼着饺子在空中做了一个完美的180度转身,拔腿就跑,等我反应过来时,它已与饺子一起无影无踪,我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呜呜呜,宝宝好倒霉。

包完饺子,我与爸爸一起煮饺子,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我们把饺子一煮,一股浓香扑鼻而来,我的神思都恍惚了,刚刚的倒霉,窗外的'鞭炮声,客厅的谈笑声都远去了,只有这浓浓的香气……开饭了,我连忙坐好,夹起一个饺子,轻轻咬了一口,顿时目瞪口呆,肉汁的鲜香与面食的顺滑进入我的味蕾,让我好像身处仙境,浑身上下舒服极了。咽下去,我感到身体里好像多了一个小太阳,一股暖意四处流淌,让我感到暖和和的,我也顾不着烫了,三口两口把饺子吃了个精光,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呀!

饺子,新鲜美味;饺子,滋补祛寒。在热闹喜庆的春节里,它让百姓们齐声赞叹:“好吃不过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我的家乡在陕西,那里是一马平川的黄土高坡,也是辉煌先秦的发源地。在这个古朴亲切的地方,如果你听到平地一声高亢冲破天际的唱腔,那便是有人在唱信天游,如果有锣鼓铜钹喧天,那便是社火来了。

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每当初一过后,各地便陆续有社火登场。一大早,当大街小巷响起锣鼓铜钹声时,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向声音汇集过去。

在一块大的空地上,只见踩高跷的演员们第一个上场,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第二个登场的便是旱船,它的上面像轿子,轿顶和四角都被各种美丽的花和鲜艳的饰品所装扮,轿的正面是一扇窗;旱船的下面像船,只不过“船身”由绸布围成,人站在里面,双手拿着船沿,走动间,船下绸布飘飘而起。一般船里面的人是小姑娘,外面划船的人是小伙子,他拿着船桨迈着轻盈的步伐,像鱼儿一样游走,后面的小船跟着小伙子的步伐忽左忽右,柔美而灵活。

社火的节目还有扭秧歌、舞狮和舞龙等。越大型的社火有越多节目,小型的社火则不一定会有舞狮和舞龙。

社火如此热闹、红火,那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社火起源于古代人民对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中国诗人陆游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正是社火。每当严冬将近,冰雪将融之际,先民们就宰猪杀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和祖先,此时,终年劳作的先民们终于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打扮自己,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缚在头上,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他们祈福消灾,去恶辟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社火这一活动便这样千秋万代地流传了下来。

社火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收获与欣喜的丰富感情,它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剧于一体,在锣鼓喧天间、在举手投足间、在妙曼舞动间……。带着人们走进古朴、欢畅、韵味十足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家乡的风俗作文6

我的老家在山西北部的农村——繁峙。每年寒假我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从上海坐火车千里迢迢回到这里过年,因为这边有爷爷奶奶、有堂哥表姐、这里还有浓浓的年味。这边的过年特别热闹,奶奶从腊月就开始忙碌了,打扫院子、杀猪宰羊、蒸花馍、磨豆腐……这些我回去的晚不能看到,但是单就是我回去那几天也有几件风俗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北方过年自然离不开饺子。奶奶家的饺子是胡萝卜羊肉馅的。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从厨房里端出满满一盆胡萝卜羊肉饺子馅放在土炕上。包之前奶奶还会咕咚咕咚地倒上好多胡麻油。边倒还边说:羊肉饺子只有加了胡麻油才好吃呀!奶奶、妈妈、姑姑、堂姐和伯母,全家女人齐动手,她们边聊边干,轻轻松松地捏了无数个饺子。饺子像一个个的银元宝,都精神地站在案板上,列队等待检阅!与此同时,我与堂哥表姐没有闲着,我们从柴房里搬来一堆堆柴火,把那连着炕的土灶烧起来,土灶上的大铁锅里的水被我们烧的翻腾起来了,一案板的饺子全部能够下到大铁锅里面,锅开之后,饺子也熟了。满屋子的水汽和香气,甚是热闹。

羊肉饺子味道妙不可言!刚咬一小口,黄澄澄的'羊油就流了出来,滴在乌黑通亮的陈醋里,好看极了。坐在炕上的我们几个孩子根本就顾不上淑女的形象了,一口就能吃掉一个。在一片大快朵颐后,盘子空了,只剩白色的饺子汤和几滴羊油了。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交上好运。

正月初一,奶奶还会给我们做一样平时不怎么吃到的东西——炸油糕。油糕是山西特有的一种食物,它是用山西的黍米做成的。油糕里头可以包菜和豆沙,炸好了,再配上一碗烩菜(在我家也叫熬菜),那叫一个香啊!尤其是刚出锅的油糕,更加吸引我们内心的馋虫。我们常常由于吃得太猛而被烫到舌头,但还是抵挡不住油糕的香。油糕象征节节高,每次吃油糕奶奶都会让我们多吃一点,说要我们成绩也要年高哦。

山西的大年除了吃东西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搭旺火。正月初一一大早伯父用大炭块垒成宝塔形,中间是空的,再用柴火填上,把柴火点燃,旺火就烧起来了。我们小孩蹲在旺火附近,又觉得新奇,又怕烫着,只得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在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烧旺火的风俗,代表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越来越旺。然而,由于烧旺火会导致空气污染,现在烧旺火的风俗也慢慢少之又少。但远在晋北农村的奶奶家仍然每年春节都烧旺火,我也期望我们家能够像这旺火一样越来越旺!

也许,一直在上海读书的我会被这时尚都市的潮流卷入西方节日无底漩涡中。但是,家乡风俗的火炬一定不会熄灭,会一直燃烧100年、1000年,甚至更久……

家乡的风俗作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忙把新桃换旧符。”古时候的人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迎接春节的到来。现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每当我想起家乡的春节,心中的涟漪还在微微荡漾,仿佛还在为春节的热闹欢呼雀跃着。

在每年的小年,人们就准备春节的来临了。在这几天中,家家户户都会要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籺”。”籺”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籺分为甜与香两种味道,甜的馅料是用椰丝,芝麻与砂糖做的,而香的则是在甜的基础上加上葱白和猪油。刚出炉的籺要趁热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韧绵与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织,吃在嘴里,美在心里,味道绝对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个。

除夕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春联与门神,以示来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品有很多,有鸡、有猪,但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全家人都要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凌晨十二点到了,人们都会在自家门前放鞭炮,寓意辞旧迎新,一夜下来,鞭炮声不绝于耳,直到东方欲晓,才回复了原本的平静。小孩子们在新年是很欢喜的,因为他们会收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压岁钱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停留在这个"钱"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爱和希望。

在过完年之后,就迎来了我们家乡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这个年例并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粤西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届时以各村各街为单位,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到二月底。他们会在定好的那一日举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游神,大摆宴席,烟花竞放等等。到那时候,各家的亲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聊天,小孩子们则嬉戏打闹,。年例的菜品也丰富多彩,下至鸡鸭鱼猪,上至各种山珍海味;各种菜品被厨师们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频频交错,人们都为这些精美的菜品称赞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元宵上市,春节的最后一天到了,街道上到处张灯结彩,广场燃放烟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广场上升起,随着一声爆炸声,光点变成了漫天盛开的礼花,大地和天空被满天烟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转瞬即逝,但给了人们的惊喜还在蔓延……

虽然家乡越来越现代化了,但是这些习俗,紧紧地扣在家乡的人心中,永远不会磨灭。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春节在全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金都人也不例外,金都又有什么过年的习俗呢?

腊八,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经常来捣蛋,但人们的心是炽热的总会感觉不到腊八的冷。一年中的农业展览会也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腊八里。展览会上各形各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八粥,腊八蒜都是传统人物了。腊八粥是用八种食材糊糊涂涂煮在锅中的,腊八这天几乎没有一家不喝粥。腊八蒜也是必须要泡的,让蒜瓣在有糖的醋中遨游几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冷天,到年底,它们会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中出生。它们不再单薄,脱下白色的外衣,换上翠绿的新袄,并且能让骨扎更具有浓浓的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其实就有一笔浓厚的年味了。当太阳步入西山下,炮杖早已响的忘情了、没命了。小孩子的嘴在这一天就会收许许多多的美味的糖果,因为今天的习俗本来就要吃糖的。年糕也必不可少。那片金黄灿烂,又软又糯,入口Q弹,香气扑鼻的年糕,代表着年年升糕。这位传统人物可以媲美腊八粥和腊八蒜了。

大年三十,街上的车辆少了,但空寂的街道丝毫解读不出冷清的气息,大红灯笼映照得是一片一片的热闹,这便是大年三十该有这样的味儿。晚上就更不必说了,如果你从天上看,你还会看到一片形形色色得红,好似在寂静的原野里燃起了点点红彤彤得篝火,金都就这样被包裹在一片火红中,热烈的火红。过年的日子,灯火昼夜不断,炮杖点燃了了旧日的悲伤,悲伤像烟一样蒸融了,欢乐在烟中越来越清晰,一点点沉淀下来。

守岁是跨年夜的重要的仪式,在午夜十二点前是不准睡觉的,我很喜欢守岁,因为那时可以吃第二顿饭,而且也可以看春晚,春晚上有很多好看的节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一些地方在晚上穿新袄去拜年。

正月十五,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接踵而至,人们的心又欢喜了起来。元宵是一个很好的食物。秧歌也必须要看,偶尔雪也会来凑凑热闹,大雪纷飞,四周白茫茫一片,但大雪早被人们热切的心融化了,有一些人的.手都冻红了,也不当回事,一直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秧歌。看秧歌队中的爷爷奶奶们一扭,一折,一回,一跃,一转,古稀老者,须发皆白,也在这秧歌中焕发了青春的活力。那一辆辆花车是多么的巨大那隆隆声时远时近使人难以分辨出车的远近。

春节在大笑中走来,又在大笑中走去。当你喜欢上它时,有些人或许正在抓走它让世人再也见不到它。也许,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它陪伴着时光一起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溜走的不止时光,还有那份春节的快乐。月光流,时光流,快乐流,春节也在流。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福建安溪当然也有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举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讨论要不要去举旗;有人会给起得早的人打电话叫他帮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会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也是很正常的。

举旗在我们那是一个传说: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举旗子,因为那天菩萨会坐在轿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着菩萨坐的轿子,小孩举旗,抬着菩萨到村里村外玩一圈,这样整个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看见村子的入口处人山人海、行人们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头,那队伍中有举旗的、有舞狮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还有舞龙的等等,丰富多彩。

只听哨子一响,这便是出征之时,每个人都迈开脚,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见一根很长的旗子,队伍旁有许多人在向我们挥手,那时是清晨之时,我们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样,想闭上却不敢闭上,走了一会儿,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有人觉得是第一个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举旗的人到旁边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队,一个一个的'表演。看表演时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时不时边鼓掌边说话,不知是不是太阳大的原因,大家脸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来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欢声笑语。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点,大家脸上都大汗淋漓的,这是上半场的最后一场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个地方赶,就是“食堂”了,每个人都像狮子看到肉一样,两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狮子”都很开心,脸上瞬间挂满笑容,吃完饭可以让你去放松一会,买买东西和小玩意儿。

到了下半场的时候了,大家脸上还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样,可是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过天神好像知道我们在举行活动,下了一会儿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没表演完的节目都在这全部表演出来,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结束了,看看天空,结束之时已是“黄昏”。大家脸上都挂着比之前更开心的笑容,带着发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体都回家了。这情景,应该是我见过最好的“风景”了。

在这个黄昏大家都有体会,虽然累了点,可还是很开心,心里很甜。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略微不同。但每一个地区的风俗都是多种多样、新颖有趣的。我的家乡红安也不例外,也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习俗。家乡的春节是一道难忘有趣的风景线,也是难忘的回忆。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上旬就开始了。人们都纷纷开始准备过年时的物品。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八,表示年味越来越浓。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会熬腊八粥,以示今年的农业大收成。腊八粥材料琳琅满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许多人都爱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全城都非常热闹。

后面的十几天,是大家办年货的时间。城里各大超市商场里挤满了人,各种喜庆用品摆满了超市。人们纷纷都在忙碌着……

转眼间,春节的高潮,除夕到来了。这也是人们最忙最热闹的时候。在我们老家,团圆饭要吃好几次。除夕一大早,轰隆隆的鞭炮声震醒睡梦中的我,一大早起来吃团圆饭,年饭吃的越早预示这一年家里会有更多的好运。吃完团圆饭后,每个人都忙了起来。首先是全家大扫除。名曰“扫房”。寓意扫去去年的不好的运气。然后后是贴春联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贴,寓意“福到”。大人们忙碌,小孩儿们也不例外。小孩儿们要么在外面玩着鞭炮,要么在里面帮大人们做事。除夕晚上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时,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过年热闹的气氛。

团圆饭很讲究,有肉丸,鱼,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团团圆圆”鱼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团圆饭时,全家人说着往事,欢乐无穷。吃完团圆饭后,还要进行祭灶王爷、拜佛烧香等习俗。

正月初一,街坊邻里开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进门做个发财仪:“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初二开始就是各家亲戚老小的来拜年,这时,最热闹的时候就来了,大人们聊天,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喜乐事,小孩们给长辈拜年领着红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热闹!

正月初一人们互相串门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又要吃一次年饭,放鞭炮,也是年饭吃的越早越好。元宵节晚上,家家门口点着灯笼,人们吃着元宵预示着团团圆圆。

过完元宵节春节就结束了。大人们外出打工,孩子们去上学了,家乡变得空荡起来。这就是家乡春节的风俗,难忘又有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傍晚,在大地被照得金光灿烂时,老街上的小店纷纷张灯结彩,紧锣密鼓地为元宵节的到来作最后的准备,该摆的摆好,该挂的挂好,迎着喧杂声、欢笑声,走进老街,扑面而来的是久违的马桥味道。

你瞧,老街各店铺内井然有序地挂着盏盏灯笼,形色各异,纸糊的、布艺的、玻璃的,赤红的、金橙的、墨绿的,兔子灯、荷花灯、宫廷灯,应有尽有;往前走几步,汤圆店的浓烟便会热情迎接你,混着汤圆的香甜、店内的喧嚷声一起飘在街上,升腾上天;一时间,人潮渐渐涌动起来了……

这时,不远处传来“嘿—吼—嘿—吼”的欢呼声,在人群的掩映下,隐约看见像是一班人马正在舞狮哩!各种鲜艳的颜色快速交织着,我也看不分明,但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过去。走近了,只见围着欣赏的人群里一层外一层,便只能踮起脚、伸长了脖子,抬着头不断地张望着,看清了——是家乡的特色“手狮舞”。

仔细观察那队人马,表演队员们脚下踩着一致的步伐,两腿有力地踢抬,身体随动作前后扭转,极为轻盈;双手紧握舞棍,用力甩动着狮身,将狮身上的布坠甩得摇摇作摆,珠宝装饰物叮咚作响。据我所知,这些狮舞的表演风格可分为文狮、武狮和看狮三种,今天出演的是文狮,这类表演动作缓慢稳健,幅度较小,自然灵活,毛发颤抖飘拂,活脱的姿态像是在为观众祝福、与人们嬉戏。“文狮”顶适合行街表演,而“武狮”就有所不同了,它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有气势,以翻、腾、跌、滚扑动作为主,适宜广场表演。“看狮”又称太狮,表演时狮身内燃烛光,夜里表演时小狮围着大狮鱼贯穿梭,云飘狮跃,人随灯转,遨游嬉戏。

近处,手狮舞悄无声息地到了尾声,却带动起了整个老街,整个马桥的元宵节奏;远处,各个小铺都挤满了人,汤圆店更是排起了一条长龙。猜灯谜、挂灯笼、吃汤圆、看狮舞,说是忙碌,可也不乏内心的喜悦。正是有了这些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风俗文化,才让人们把节日过得开心、充实,让节日变得更有意义了。所以,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接好这个文化传承的担子,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争取发扬与支持文化的发展,留住传统文化的美好光景。

“十五的汤圆圆又甜嘿——十五的人儿乐开花哟——十五的狮舞唱又跳嘿——十五的灯会人山海哟——”

元宵夜的灯笼亮起来了,元宵节的气温升腾起来了,连尘土都是别样的味道,一切都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春节,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广西也不例外,人们祭祖守岁,让除夕这一天独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广西的渔民们就在咚咚的太鼓声中为祭祖活动做准备了。大家陆续来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摆满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内,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红烛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神秘。渔民们祭祀的是妈祖,他们坚信,妈祖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满载而归。鞭炮在四处繁响,太鼓声和铜锣声不绝于耳。

祭祖仪式过后,便是舞狮表演。渔民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观看。伴随着激烈的鼓点,那头色彩斑斓,装饰华丽的“狮子”,摇头晃脑,还时不时一蹿一跃,活灵活现。几个顽童往狮子的脚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暂而剧烈的响声,吓得狮子慌忙抬脚,向后急退,又背过身瑟瑟发抖,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们逗得更乐了。

广西的舞狮,俗称“南狮”,“醒狮”,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鬼避邪,舞狮的形式也丰富多样。狮子出场,先是“喜”形于色,接着被外物阻挡骚扰,不胜其烦,“怒”发冲冠。好不容易去赶走骚扰,棘手的问题又来了,木桩太高跳不上去,难免伤心,曰“哀”。经过几番折腾,狮子终于跳上木桩,少不了一番庆祝,扭身摇尾,“乐”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袭来,“惊”也就顺势上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狮子真是怀“疑”此生。喜、怒、哀、乐、惊、疑,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狮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狮的`高潮是“采青”。人们事先在演出场地的最高处悬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狮子”在梅花桩边上蹿下跳,忽一抬头,看见高处有棵生菜,便跃下地,不断向上张望,抓耳挠腮,犹豫不决。过了半晌,猛的一跃,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来。围观的人们拍手叫好,这就是“采青送福”。

舞狮表演结束,祭祖活动也就进入尾声,太鼓铜锣和鞭炮声渐息,喧嚣过后,留下满地喜气洋洋的红色碎屑。到了晚上,渔民们在自家庭院里,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唤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则去海边点起期盼已久的烟花爆竹,将心愿撒向天空。他们追逐着,嬉闹着,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数一数天上的星星。色彩鲜艳的烟花装饰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这就是广西渔民们除夕守岁的美妙画卷,除夕大摇大摆离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来临……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我相信,各地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祭祀祖先,一般都在清明节和农历年的末尾。而我的家乡,对先祖的祭祀尤为隆重。

我的家乡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一年就有四次,分别在清明节、七月半、冬至、农历年前。

每到这样的日子,爸爸妈妈总将这一习俗,发挥到淋漓尽致。通常祭祀祖先时用菜是七道,但在清明和年三十的时候会增加到九道,菜更是多种多样,有鸡、鱼、猪肉、牛肉、笋,青菜,芹菜……祭祀前几天,不管是奶奶,还是外婆,总会亲手用锡纸折很多的金银元宝,并且放在太阳底下晒晒,据说这样老祖宗用起来会更值钱。

祭祀那一天,爸爸妈妈早早就出门买菜了,我在家中排椅子,放盘子,分工明确。爸爸妈妈把菜烧好之后,挑选一个吉时,把酒菜按顺摆上,同时也会摆上六个苹果和六个橘子加两杯白茶,让祖宗们吃好喝好。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给祖宗烧纸钱了,爸爸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纸钱和元宝点燃放入盆中。我和爸爸都要给祖先烧纸钱,据说这样老祖宗会在阴间保佑家人。烧完纸钱要轮流给祖先磕头。爸爸最先磕头,只见他双目紧闭将双手并拢靠在额头上拜了三拜,嘴里轻声的祷告着,然后毕恭毕敬地弯下身子鞠了三个躬,连续三次后站了起来。看到爸爸恭恭敬敬虔诚拜磕的样子,我也学着爸爸样子地拜磕了起来,妈妈则在我磕头的时候站在我旁边为我说好话:“老祖宗,保佑我们颜安,健康聪明,学习进步,争取考上清华北大。”听了妈妈的好话,我更加虔诚的磕拜起来,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除了祖宗保佑还是要自己认真努力学习的。

单说清明节,上午供完祖宗后,下午一家人都要去上坟扫墓。所谓扫墓,除了祭拜祖先,还需清扫坟地,添加新土,敬献鲜花。我们先是把坟地周围的一些杂草杂树去掉,把坟边的落叶扫到旁边去。记得有一次爸爸爬到了坟头上去,把坟上的杂树都给砍掉,可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整理的这么干净,爸爸说:“子孙后代发达的人家都非常重视祖坟的环境和风水,这样老祖宗才能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接着爸爸将买来剪好的白色钱纸放在了坟头上,用一顶土帽子压着,风吹着白色的钱纸就像老人的白发一样飘飘然。之后在墓碑的前面摆上两盆鲜花,有的人家也会摆上两盆鲜果。最后我们将烧冥钞送给老祖宗,让老祖宗在天堂享福安乐。我磕头时爸爸便在旁边给我讲各位老祖宗活着时平凡事迹。

望着那缕缕青烟缭绕,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先辈们不辞辛劳努力培育后代的景象,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常怀念我们的先辈,把他们铭记在心中

百善孝为先,这种祭祀祖宗的风俗传统,要世世流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抢馒头”是小时候最期盼的喜事,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许多色彩。

我们这里的风俗,每当一户人家造好新房,总要选个黄道吉日,大清早扔馒头来庆祝一番。其实,扔的东西除了馒头,还有糖果、水果,甚至会有篮球,这有多么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里有人开始造房子,我们就不断打听他们哪天扔馒头。房子越造越高,我们期待的心也越来越着急。终于盼到扔馒头的前一天,我们会再三请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们,并且,相互转告,千万不能落下一个人。其实,一整晚我都会兴奋得睡不着,无数次地起来打探情况,一听到鞭炮声,就一骨碌起来跑出门去。

有一次,天刚蒙蒙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赶到那户人家,只见院子里亮着灯,还空无一人。我暗自庆幸来得早,可以占据最佳位置,左挑右选,最后站定在院子正中间。这时,小伙伴们也陆续赶来,并且个个都有准备,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个大淘箩,有的干脆在腰间系上一个小竹兜,准备满载而归。

“砰砰砰……”鞭炮声一阵接一阵,院子里顿时沸腾起来,“抢馒头”正式开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们出现在二楼,我们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们身上,不断喊着:“往这里扔!往这里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主人,他当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见他从麻袋里抓出一把,随手一扔,我赶紧顺着馒头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哟!”我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推到在地。“我的馒头!我的馒头!”我心急如焚,拼命挣扎爬起来。突然发现,地上的“漏网之鱼”还真不少,两个果冻,一包饼干、一个馒头。我一手一把,赶紧放进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伙伴:有的端着大淘箩,跟着从天而降的馒头满院子跑:有的挥舞双手,准备一手接住一个;有的一手捂着满满的口袋,一手和别人抢夺着。我个儿小,就只把目标锁定在地上,弯着腰,地毯式地搜索,这里捡几颗糖,那里捡几包饼,收获也颇多。

忽然,一个篮球从天而降,随即又弹开。我惊喜地扑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篮球的一刹那,一双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识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头,那整整比我高两个头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里的馒头倒出来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抢过球,溜人人群中,继续加入“战斗”。

天色慢慢亮起来了,抢馒头的人也渐渐散去。我们一边啃着抢来的馒头,一边比着收获的东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心里又开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