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经典诗词 > 诗经名句

诗经全文注释

栏目: 诗经名句 / 发布于: / 人气:1.06W

诗经全文注释1

[先秦]诗经

诗经全文注释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注释:

【1】弁(pán):通“般”、通“昪”,快乐。

【2】鸒(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

【3】斯:语气词,犹“啊”、“呀”。

【4】提(shí)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

【5】榖(gǔ):美好。

【6】罹(lí):忧愁。

【7】辜:罪过。

【8】伊:是。

【9】云:句首语气词。

【10】踧(dí)踧:平坦的状态。

【11】周道:大道、大路。

【12】鞫(jū):阻塞、充塞。

【13】惄(nì):忧伤。

【14】假寐:不脱衣帽而卧。

【15】永叹:长叹。

【16】用:犹“而”。

【17】疢(chèn):病,指内心忧痛烦热。

【18】疾首:头疼。

【19】如:犹“而”。

【20】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

【21】止:语气词。

【22】靡(mǐ):不。

【23】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24】瞻:尊敬、敬仰。

【25】依:依恋。

【26】属:连属。

【27】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

【28】罹(lì):一作“离”,通“丽”,附着。

【29】里:指衣服之里子。

【30】辰:时运。

【31】菀(wǎn):茂密的样子。

【32】蜩(tiáo):蝉。嚖嚖:蝉鸣的声音。

【33】漼(cuǐ):水深的样子。

【34】渊:深水潭。

【35】萑(huán)苇:芦苇。

【36】淠(pèi)淠:茂盛的样子。

【37】届:到、止。

【38】不遑(huáng):无暇,顾不得。

【39】维:犹“其”。

【40】伎(qí)伎:鹿急跑的样子。

【41】雉(zhì):野鸡。

【42】雊(gòu):雉鸣。

【43】坏木:有病的树。

【44】疾:病。

【45】用:犹“而”。

【46】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47】相:看。

【48】投兔:入网的兔子。

【49】先:开、放。

【50】行(háng):路。

【51】墐(jìn):掩埋。

【52】秉心:犹言居心、用心。

【53】维:犹“何”。

【54】忍:残忍。

【55】陨:落。

【56】酬:劝酒。

【57】舒:缓慢。

【58】究:追究、考察。

【59】掎(jǐ):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60】析薪:劈柴。

【61】扡(chǐ):顺着纹理劈开。

【62】佗(tuó):加。

【63】浚(jùn):深。

【64】由:于。

【65】属:连接。

【66】垣:墙。

【67】逝:借为“折”,拆毁。

【68】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

【69】发:打开。

【70】笱(gǒu):捕鱼用的竹笼。

【71】躬:自身。

【72】阅:被收容。

【73】遑:闲暇。

【74】恤:忧虑。

作品赏析: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呼天自诉总起,先言“我独于罹”的忧伤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景象为反衬,以“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为对比,以“心之忧矣,云如之何”为感叹,充分揭示他内心沉重的`忧怨之情。他无罪被逐,只有对天呼喊:“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见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平坦大道上生满了杂乱的茂草,象征他平静的生活突然产生了祸端。他愤怼悲伤,“惄焉如捣”,卧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颜早衰,诗句形象地展示出他忧怨交织的心情。第三章叙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虽然面对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对父母怀有恭敬孝顺之心,但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属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无奈地归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语言极其沉痛。第四、五两章又以在外所见,叙述自己苦无归依、心灰意懒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却“譬彼舟流,不知所届”;“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欢畅而富有生机,而自己却“譬彼坏木,疾用无枝”。他孤苦一身,漂荡无依,其内心的痛苦忧伤,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更见逐子失亲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亲残忍,不念亲子之情。他说,野兔投网还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还有人埋葬他,而父亲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陨之”了。第七章指责父亲,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谗”,不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结果颠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诗人的内心也由“忧”进而“怨”了起来。最后一章,进一步叙述自己被逐后的谨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灾祸背景就像山泉那样高深难测,因而警惕自己“无易由言”。因为“耳属于垣”,会随时让坏人抓住把柄、进谗陷害。但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们不要再去触犯他,又心灰意懒地感到后事难卜、前途渺茫。这四句亦见于《邶风·谷风》,可能是当时习用之辞,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复杂心情的比拟说法。由此可见,这首诗以“忧怨”为基调,对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倾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词恳切,致使忧怨哀伤之情充满纸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或即眼前之景以兴内心之情,或以客观事物的状态以比喻自己的处境。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忧思结合,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

诗经全文注释2

[先秦]诗经

俟我于著乎而。

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

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

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注释:

【1】著(zhù):通“宁(zhù)”。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

【2】俟(sì):等待,迎候。

【3】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

【4】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5】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

【6】尚:加上。

【7】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

【8】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

【9】青: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

【10】堂:庭堂。

作品赏析:

此诗写男女结婚仪式,写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近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近,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诗经全文注释3

[先秦]诗经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1]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xuán):轻捷貌。

【2】峱(náo):齐国山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3】从:逐。

【4】肩:借为“豜(jiān)”,大兽。《毛传》:“兽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5】揖:作揖,古礼节。

【6】儇(xuān):轻快便捷。

【7】茂:美,指善猎。

【8】牡:公兽。

【9】昌:指强有力。

【10】臧(zāng):善,好。

作品赏析:

此诗不用比兴,三章诗全用“赋”,以猎人自叙的口吻,真切地抒发了他猎后暗自得意的情怀。三章叠唱,意思并列,每章只换四个字,但却很重要,起到了文义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称誉敏捷,次章互相颂扬善猎,末章互相夸赞健壮。首句开口便赞誉,起得突兀,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与猎人偶然碰面,眼见对方逐猎是那样敏捷、娴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还(茂、昌)兮”,这是发自心底的赞叹,“子”是对那位同行的敬称。次句点明他们相遇的地点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字表明他们并非事先约定,只是邂逅相遇罢了。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那样惊喜不已,十分激动。第三句说他们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奋力追杀两只大公狼。这里诗人虽然没有告诉读者逐猎的结果如何,但是从他那异常兴奋的叙述中,可以猜想到那两只公狼已成为他们的捕获物,读者从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诗人的喜悦。最后一句是猎后合作者对诗人的.称誉:“揖我谓我儇(好、臧)兮”,这里诗人特点明“揖我”这一示敬的动作,联系首句,因为诗人对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为自己能得到对方的赞誉而引以自豪。吴闿生称此为“渲染法”(《诗义会通》)。

全诗句句用韵,每章一韵,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还、间、肩、儇为韵;次章茂、道、牡、好为韵;末章昌、阳、狼、臧为韵,句尾都以“兮”字收束,组成“富韵”,加上四、六、七言并用的参差句法,造成了舒缓的音节,读起来有一唱三叹的韵味。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咏唱的手法,对强化主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诗经全文注释4

[先秦]诗经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注释:

【1】棠棣:亦作常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鄂不:花萼和花托。鄂,通“萼”。不,同“柎”。

【3】韡(wěi)韡:光明美丽的样子。

【4】威:通“畏”。

【5】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6】原隰:原野。

【7】裒:聚。

【8】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

【9】每:虽。

【10】永:长。

【11】阋:争吵。

【12】御:抵抗。

【13】务:通“侮”。

【14】烝:终久。

【15】戎:帮助。

【16】友生:友人。

【17】傧:陈列。笾、

【18】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9】之:犹是。

【20】饫:满足。

【21】具:同“俱”,聚集。

【22】孺:相亲。

【23】好合:相亲相爱。

【24】翕:聚合。

【25】湛:深厚。

【26】宜:和顺。

【27】帑:通“孥”,儿女。

【28】究:深思。

【29】图:考虑。

【30】亶:信、确实。

【31】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棠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棠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棠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棠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棠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棠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棠棣之华……’云云。”《棠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帑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棠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棠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棠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棠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棠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互参。

诗经全文注释5

这首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注释

⑴烝(zhēng):众多。罩罩:义同掉掉,游鱼摇尾貌。

⑵式:语助词。燕:同宴。

⑶汕汕:《说文解字》:鱼游水貌。

⑷衎(kàn):快乐。

⑸樛(jīu):树木向下弯曲。

⑹瓠(hù):葫芦。纍:缠绕。

⑺绥:安。

⑻鵻(zhuī):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⑼思:句尾助词,下同。

⑽又:通侑,劝酒。

译文

南国鱼儿美,群游把尾摇。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陶陶。

南国鱼儿美,群游随水流。君子有好酒,宴饮佳宾乐悠悠。

南国树弯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乐平安。

鹁鸠飞翩翩,群飞来这边。君子有好酒,宴饮嘉宾频相劝。

鉴赏

此诗的主旨,毛诗、齐诗都认为是宴饮诗兼有求贤之意,《毛诗序》云:《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大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共之也。也有人觉得还含有讽谏之意。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诗意与《鱼丽》略同,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彼专言肴酒之美,此兼叙绸缪之意。

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佳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此外,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应与《鱼丽》、《南山有台》二诗结合起来。这三首诗是同一组宴饮诗;先歌《鱼丽》,赞佳肴之丰盛;次歌《南有嘉鱼》,叙宾主绸缪之情;最后歌《南山有台》,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

诗经全文注释6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 注释翻译及全文赏析

第三节 鸿雁之什

本节包括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共 10 篇作品。

第一篇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第二篇 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纭

第三篇 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彼飞隼,载飞载扬。念彼不,载起载行。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彼飞隼,率彼中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第四篇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五篇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止。

祈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诗经全文注释7

[先秦]诗经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2]车鸾镳,载猃歇骄。

注释:

【1】驷:四马。

【2】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3】阜:肥硕。

【4】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5】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6】狩:冬猎。古代帝王打猎,四季各有专称。《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7】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

【8】时:“是”的假借,这个。

【9】辰:母鹿。

【10】牡:公兽,古代祭祀皆用公兽。

【11】硕:肥大。

【12】左之:从左面射它。

【13】舍:放、发。

【14】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15】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16】闲:通娴,熟练。

【17】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18】鸾:通“銮”,铃。

【19】镳(biāo):马衔铁。

【20】猃(xiǎn):长嘴的猎狗。

【21】歇骄:短嘴的猎狗。

作品赏析:

古代帝王狩猎场面极其宏伟,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都极尽铺叙描摹之能事,对此作了生动反映。从扬雄《长杨赋》中“今年猎长杨,……罗千乘于林莽,列万骑于山嵎”也可窥见其规模之一斑。而《秦风·驷驖》之妙却全在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仅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即已写尽狩猎全过程,却同样使人觉得威武雄壮,韵味无穷。

首章写将猎。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四马端端正正站着,只待一声令下,便拔蹄飞驰。镜头接着由马转移至控制着六根马缰绳的人。“六辔在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是赶车人,也即下句所谓的“媚子”之一,即秦襄公的宠臣。他还不是主角,只是“从公于狩”的一个陪衬。真正发号施令的是秦襄公。他带领一大批“媚子”,大规模出猎。此章虽只撷取一辆狩猎车的情景,而声势浩大又纪律严明的场面已可联想得之。驭马与驭天下,其理一贯,如后世白居易《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所云:“善御者,齐六辔;善理者,正六官。”所以此章通过层层反衬,暗写秦襄公治军治国有方。

次章写正猎。管山林苑囿的狩猎官,接到开猎的命令后,急忙打开牢圈樊笼,将一群群养得肥肥的专供王家狩猎作靶子用的时令兽驱出,于是乎轰轰烈烈的围猎场面就自然映现在读者脑海。这虽然只是个铺垫,但角度很巧妙,令人从被猎对象想像狩猎盛况,避实就虚,别具一格。至于为什么单单驱出“牡”兽,那是因为当时祭祀用的牺牲以牡为贵,不用牝兽。在纷纭的围场中,诗作的镜头紧紧跟随着秦襄公,只见他吆喝一声:“射左边的那一只!”果然那肥兽应弦而倒。这足见秦襄公武艺不俗。当然,他狩猎的对象只是驯养的野兽,这与《郑风·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赤膊空拳打老虎)的公子相比,不免有点虚浮和滑稽。但以王侯之尊,让他真正到深山老林与虎豹猛兽直接较量,那是不现实的。因此,此诗的描写非常切合主人公的`身份地位。诗只举秦襄公一隅,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其余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自行想像补充。对于秦襄公,也只是摄取了一个刹那间的特写镜头,而略去其他枝节,叙事中有描写,笔法老练简洁。

末章写猎后。猎后情景可写的很多,如猎物的丰盛,猎者的欣悦等,但都未免落入寻常窠臼。此诗的猎后视角独特,大有王者风范。诗写猎后即游于“北园”,按常理推测那北园与猎场应该是相通连同在一区的,并非要绕道另去一处游息。故首句既是场景的转换,突出了王家苑囿之广大,也是氛围的转折,由张而弛。一个“游”字意脉直贯篇末。前“狩”后“游”,互为补充,整个过程相当完整。次句又着眼于“驷驖”,与首章相呼应,而神态则迥异,此处的驷驖不再是筋脉怒张,高度紧张,而是马蹄得得,轻松悠闲。一个“闲”字语意双关,马是如此,人也如此。后两句又对“闲”字着意渲染。輶车是一种轻便车。《周礼·校人》:“田猎则帅驱逆之车。”驱逆之车即是輶车,其作用在于围驱猎物,供猎者缩小包围。猎后的輶车已不用急驶飞赶,因而马嚼上铃儿叮当,声韵悠扬,从听觉上给人悠闲愉悦之感。最妙的是末句的特写,那些猎时奋勇追捕猎物的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这一宠物受宠的镜头很有情趣,也很耐人寻绎,将先前的紧张与现时的休闲形成鲜明对照,使末章的“闲”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叙事取景高度浓缩,突出典型场景和人物,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和细节,因而虽只窥豹一斑,却能使人想见全豹,其艺术概括力很值得借鉴。《诗经》中写狩猎的名篇有二,即《郑风·大叔于田》与此篇,前者反复铺张,以繁见长,后者精要简约,以简著称,而这恰恰代表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传统手法。

诗经全文注释8

[先秦]诗经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1】青蝇:苍蝇,比喻谗人。

【2】营营:象声词,拟苍蝇飞舞声。

【3】止:停下。

【4】樊:篱笆。

【5】岂弟:同“恺悌”,平和有礼,平易近人。

【6】谗言:挑拨离间的坏话。

【7】棘:酸枣树。

【8】罔极:指行为不轨,没有标准。

【9】交:都。

【10】乱:搅乱、破坏。

【11】榛:榛树,一种灌木,果实名榛子,可食。

【12】构:播弄、陷害,指离间。

作品赏析:

这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谴责诗,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斥责谗人害人祸国。它的鲜明特色是借物取喻形象生动,劝说斥责感情痛切。

首先,把专进谗言的人比作苍蝇,这是十分贴切的。苍蝇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昆虫,具有追臭逐腐、散播病菌、嗡嗡乱叫等习性,而这些习性与人间专找缝隙进谗言害人者如出一辙。因此用苍蝇来喻指进谗者,这本身已是一个极大的成功;更遑论此诗三章均以“营营青蝇”取喻起兴,把它四处飞舞、不停播乱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三章前两句仅以更换末一字的形式重复出现,似拙实巧,令人不由对苍蝇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厌恶感。“樊”“棘”“榛”三字一义,其实都指篱笆而言,但每一次变化,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同义反覆,而是隐含了对苍蝇见缝就叮、不弃不舍的深刻揭露。

其次,这三章诗的后两句也逐章递进,层层见意。第一章是规劝正人君子不要去听信谗言,语言直白如话,是全诗的.作旨。第二章列出谗言的第一个危害,那就是搅乱四邻各国间的关系,即所谓祸国殃民。第三章指出谗言的第二个危害,那就是挑拨人际关系,使朋友知己互生嫌隙,反目成仇。而这两种祸害,全在于“谗人罔极”,即进谗者为人处世没有一定的准则,阳奉阴违有之,出尔反尔有之,翻云覆雨、颠倒黑白亦有之。

所以从全诗来看,它的特点既包括取喻确切传神,同时也包括对谗言的危害和根源的深刻揭示。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使“无信谗言”的规劝和警示显得充分有力,从而大大增强了诗的讽刺、谴责的力度。

诗经全文注释9

[先秦]诗经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

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

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注释:

【1】秩秩:涧水清清流淌的样子。

【2】斯:语助词,犹“之”。

【3】干:通“涧”。山间流水。

【4】幽幽:深远的样子。

【5】南山:指西周镐京南边的终南山。

【6】如:倒举之词,犹言“有××,有××”。

【7】苞:竹木稠密丛生的样子。

【8】式:语助词,无实义。

【9】好:友好和睦。

【10】犹:欺诈。

【11】似:同“嗣”。嗣续,犹言“继承”。

【12】妣(bǐ)祖:先妣、先祖,统指祖先。

【13】堵:一面墙为一堵,一堵面积方丈。

【14】户:门。

【15】爰(yuán):于是。

【16】约:用绳索捆扎。

【17】阁阁:捆扎筑板的声音;一说将筑板捆扎牢固的样子。

【18】椓(zhuó):用杵捣土,犹今之打夯。橐(tuó)橐:捣土的声音。古代筑墙为板筑法,按照土墙长度和宽度的要求,先在土墙两侧及两端设立木板,并用绳索捆扎牢固。然后再往木板空槽中填土,并用木夯夯实夯牢。筑好一层,木板如法上移,再筑第二层、第三层,至今西北农村仍在沿用。所用之土,必须是湿润而具粘性的土质。

【19】攸:乃。

【20】芋:鲁诗作“宇”,居住。

【21】跂(qǐ):踮起脚跟站立。

【22】翼:端庄肃敬的样子。

【23】棘:借作“翮(hé)”,此指箭羽翎。

【24】革:翅膀。

【25】翚(huī):野鸡。

【26】跻(jī):登。

【27】殖殖:平正的样子。

【28】庭:庭院。

【29】有:语助词,无实义。

【30】觉:高大而直立的样子。

【31】楹:殿堂前大厦下的柱子。

【32】哙(kuài)哙:同“快快”。宽敞明亮的样子。

【33】正:向阳的正厅。

【34】哕(huì)哕:同“煟(wèi)煟”,光明的样子。

【35】冥:指厅后幽深的地方。

【36】宁:安。指安居。

【37】莞(guān):蒲草,可用来编席,此指蒲席。

【38】簟(diàn):竹席。

【39】寝:睡觉。

【40】兴:起床。

【41】我:指殿寝的主人,此为诗人代主人的自称。

【42】维何:是什么。维:是。

【43】罴(pí):一种野兽,似熊而大。

【44】虺(huǐ):一种毒蛇,颈细头大,身有花纹。

【45】大人:即太卜,周代掌占卜的官员。

【46】祥:吉祥的征兆。古人认为熊罴是阳物,故为生男之兆;虺蛇为阴物,故为生女之兆。

【47】乃:如果。

【48】载:则、就。

【49】衣:穿衣。

【50】裳:下裙,此指衣服。

【51】璋:玉器。

【52】喤(huáng)喤:哭声宏亮的样子。

【53】朱芾(fú):用熟治的兽皮所做的红色蔽膝,为诸侯、天子所服。

【54】室家:指周室,周家、周王朝。

【55】君王:指诸侯、天子。

【56】载寝之地:男寝于床,女寝于地,有阳上阴下之义。

【57】裼(tì):婴儿用的褓衣。

【58】瓦:陶制的纺线锤。

【59】无非无仪:指女人不要议论家中的是非,说长道短。非:错误。仪:通“议”。

【60】议:谋虑、操持。古人认为女人主内,只负责办理酒食之事,即所谓“主中馈”。

【61】诒(yí):同“贻”,给与。

【62】罹(lí):忧愁。

作品赏析:

全诗九章,一、六、八、九四章七句,二、三、四、五、七五章五句,句式参差错落,自然活脱,使人没有板滞、臃肿之感,在雅颂篇章中是颇具特色的。

就诗的内容来看,全诗可分两大部分。一至五章,主要就宫室本身加以描绘和赞美;六至九章,则主要是对宫室主人的祝愿和歌颂。

第一章先写宫室之形胜和主人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它面山临水,松竹环抱,形势幽雅,位置优越,再加兄弟们和睦友爱,更是好上加好了。其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喻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可见作者的艺术用心。接着第二章说明,主人建筑宫室,是由于“似续妣祖”,亦即继承祖先的功业,因而家人居住此处,就会更加快乐无间。言下之意,他们的创举,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这是理解此诗旨意的关键和纲领,此后各章的诗意,也是基于这种思想意识而生发出来的。以下三章,皆就建筑宫室一事本身描述,或远写,或近写,皆极状宫室之壮美。三章“约之阁阁,椓之橐橐”,既写建筑宫室时艰苦而热闹的劳动场面,又写宫室建筑得是那么坚固、严密。捆扎筑板时,绳索“阁阁”发响;夯实房基时,木杵“橐橐”作声,可谓绘形绘声,生动形象。正因为宫室建筑得坚固而紧密,所以“风雨攸除,鸟鼠攸去”,主人“居、处”自然也就安乐了。四章连用四比喻,极写宫室气势的宏大和形势的壮美,可说是博喻赋形,对宫室外形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力。如果说,四章仅写宫室外形,那么第五章就具体描绘宫室本身的情状了。“殖殖其庭”,室前的庭院那么平整;“有觉其楹”,前厦下的楹柱又那么耸直;“哙哙其正”,正厅是宽敞明亮的;“哕哕其冥”,后室也是光明的。这样的宫室,主人居住其中自然十分舒适安宁。

由此可见,作者在描绘宫室本身时,是由大略至具体、由远视到近观、由室外到室内,一层深似一层、逐步推进展现的.。它先写环境.再写建筑因由,再写建筑情景,再写宫室外形,再写宫室本身,犹如摄影机一样,随着观察点和镜头焦距的推移,而把客观景象有层次、有重点地摄入,使读者对这座宫室有了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认识。更突出的是,每章都是由物到人,更显示出它人物互映的艺术表现力。

此诗后四章是对宫室主人的赞美和祝愿。六章先说主人入居此室之后将会寝安梦美。所梦“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既为此章祝祷的中心辞语,又为以下四章铺垫、张本。七章先总写“大人”所占美梦的吉兆,即预示将有贵男贤女降生。八章专说喜得贵男,九章专说幸有贤女,层次井然有序。当然,这些祝辞未免有些阿谀、有些俗气,但对宫室主人说些恭维的吉利话,也是情理中事。

从第八、九章所述来看,作者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很严重的。生男,“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且预祝他将来为“室家君王”;生女,“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而且只祝愿她将来“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男尊女卑,对待方式不同,对他们的期望也不一样。这应该是时代风尚和时代意识的反映,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总观全诗,以描述宫室建筑为中心,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都能做到具体生动,层次分明,虽然其思想价值不大,但在雅颂诸篇中,它还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诗经全文注释10

[先秦]诗经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要之襋[1]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2]。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注释:

【1】葛屦(jù):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

【2】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

【3】可以:即“何以”,怎么能。可,通“何”。

【4】履:践踏。

【5】掺(shān)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

【6】要(yāo):衣的腰身,作动词,缝好腰身。一说钮襻。

【7】襋(jí):衣领,作动词,缝好衣领。

【8】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

【9】提(shí)提:同“媞媞”,安舒貌。

【10】宛然:回转貌。

【11】辟(bì):同“避”。左辟即左避。

【12】揥(tì):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

【13】维:因。

【14】褊(biǎn)心:心地狭窄。

【15】是以:以是,因此。

【16】刺:讽刺。

作品赏析: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可见,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至末二句,方显示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这实际上也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诗经全文注释11

[先秦]诗经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於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絷之维之,以永今夕。

所谓伊人,於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注释:

1、皎皎:洁白,光明。这里指马皮毛发光。

2、絷(音执):绊。

3、维:拴。

4、焉:此,在这儿。

5、贲(音闭):饰也。一说光采之貌。

6、逸豫:安乐。

7、勉:抑止之词。

8、遁:隐去。一说走。

9、空谷:穹谷;深谷。

10、音:信。

11、遐:远。

诗经全文注释12

[先秦]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2】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3】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4】素丝:白丝,一说束帛。

【5】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6】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7】彼:那。

【8】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

【9】子:贤者。

【10】畀(bì):给,予。

【11】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12】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13】组:编织,束丝之法。

【14】予:给予。

【15】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16】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17】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作品赏析: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诗经全文注释13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1】沔(miǎn):流水满溢貌。

【2】朝宗:归往。本意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后来借指百川归海。

【3】鴥(yù):鸟疾飞貌。

【4】隼(sǔn):一类猛禽,中国常见的有游隼等。

【5】载:句首语助词。

【6】嗟:嗟叹。“嗟”字贯下两句,意即嗟叹我的兄弟即国人、诸友。

【7】邦人:国人。

【8】念:“尼”之假借,止。

【9】汤(shāng)汤:义同“荡荡”,水大流急貌。

【10】不迹:不循法度。

【11】弭(mǐ):止,消除。

【12】率:沿。

【13】中陵:陵中。陵,丘陵。

【14】讹(é)言:谣言。

【15】惩:止。

【16】敬:同“警”,警戒。

【17】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

作品赏析: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

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

诗经全文注释14

[先秦]诗经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1],不能蓺[2]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释】: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保,鸟名,似雁

苞栩:丛密的柞树

[1]:音古,闲暇

[2]:音易,种植

①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鸨(音保):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②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柞树。

③靡:无,没有。盬(音古):休止。

④艺: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

⑤怙(音户):依靠,凭恃。

⑥曷:何。所:住所。

⑦棘(音及):酸枣树,落叶灌木。

⑧极:终了,尽头。

⑨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

⑩常:正常。

题解:徭役繁重,劳动人民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

译文: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

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

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诗经全文注释15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注释:

殷高宗时祭天。一说叙述殷商的起源。

濬(音俊)哲:明哲。外大国是疆:以外国为中国之境。幅陨:幅员。广均。有娀:国名。一说契母。将:大。长大。

玄王:契。桓:大。拨:治。履:礼。遂:遍。视:巡视。发:行。相土:商王契孙。烈烈:威武貌。截;整齐。

跻(音积):升。祗(音其):敬。九围:九州。

球:俅,法也。缀旒:表率。休:美誉。絿(音求):急。一说指松缓。优优:平和貌。遒:聚。

共:拱,法也。骏厖:庇护。一说良马。戁(音难,三声):恐惧。竦(音耸):恐惧。

武王:商汤。虔:牢固。曷:遏的假借。苞:本指夏桀。三蘖:指韦、顾及昆吾。

有震且业:有威且大。一说指发生动乱真是危急。阿衡:伊尹的`官名。指伊尹。左右: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