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雨中悉尼

栏目: 写景散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8.1K
出国以来的第一个雨天,恰是在风光旖旎的悉尼。悉尼位于围绕杰克逊湾的低丘之上,是澳洲第一大州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且又日益国际化的的城市。广义的悉尼包括悉尼市和附近44个小城市,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全洲630万人口中有410万居住在这里。而作为行政区划的悉尼市,辖区仅有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不到2万人,是一个名副其实、完好地保留着古老和经典的小镇。

悉尼原本是Daruk族世居之地,郊区的许多地名至今仍然使用着原住民赋予的古老名称。1788年,菲利普船长率领的首批英国殖民者登陆悉尼,拓荒者用血泪和汗水改写着悉尼的历史。1842年7月20日,悉尼正式建市,以当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命名的城市名称饱含着殖民地的屈辱。二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悉尼,外来移民改变了原先以英格兰和爱尔兰裔为主的格局,初步形成的英国城市风格也被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冲激溶化,悉尼从此起步发展成呈现多元文化, 充满特色和光彩的现代大都市。

悉尼是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三大城市之一。自然与人完美融合,古老与现代巧妙结合,使它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自在休闲的文化闻名於世。东西走向的Mting Place大道把悉尼一分为二:南面是商业区,通称City;北边则是风光旖旎的悉尼湾,那里有波光闪耀、白帆逐浪的海港,有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还有占地约26万平方米的皇家植物园。

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牛毛细雨,我们驱车来到建于1816年的皇家植物园(THEROYAL BOTANIC GARDENS)。植物园里种植和展示着70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其中不少是殖民地时期从国外引进的,有的甚至是在植物园前身第一农场时期通过种子交换引进的。林立的植物标牌收藏着历史的信息,园区的特色更让人发出敬佩的感叹。

植物园更是观看湾风光的好地方。歌剧院、跨海大桥、观光塔是悉尼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二个就建在悉尼湾。植物园的西面是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悉尼港湾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它象一条矫健的出水蛟龙戏水海面,又象一道绚丽的长虹跨接悉尼两岸。港湾大桥总长1149米,单拱跨径503米。净矢高134米,桥下净空为49米。49米宽的桥面板使悉尼港湾大桥成为世界上最宽的大跨度桥梁。桥面中间铺设有二条火车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 米。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挤把它拆除,改为8 条汽车道。桥下的罗克斯岬是早期移民登陆地点。桥旁是塔朗加动物园,园内有28公顷的自然森林供珍禽异兽自由活动。悉尼海港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 多年。在经过了40 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 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 1923 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1924 年破土建造桥基,1932 年3 月19 日竣工通车,光建造就历时8 年多。悉尼人把港湾大桥是戏称为“老衣架”,因为它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而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雄伟和柔丽,粗犷和婉约,严肃和活泼,直线和曲线,如此的针锋相对,却又能如此融洽地相处在海天一碧的杰克逊湾里,同时成为悉尼的象征,让人不能不惊叹大海般包容的多元文化魅力。

面对雄伟矫健的海港大桥,背倚风光绮丽的皇家植物园,风帆形的悉尼歌剧院屹立于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岬角( BENNELONG PT)上。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剧院,面对的任何一个入口都象一个个张开的贝壳,整个建筑就象一组贝壳复盖在海岛上。整个歌剧院由三组半径为76米的圆球壳片构成,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依次排列,前三对朝北面海,一个盖着一个;后一对朝南,背向海湾侍立,其内是有2690个席位的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基座的东侧,方向大致与第一组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其内则是可容纳1547名观众的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却是一个可接纳6000人以上的大型公共餐厅——贝尼朗餐厅。高低不一的尖顶壳,相互依偎,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插向海底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巡航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从飞机上俯视,又如一簇盛开的鲜花,极富诗情画意。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乔恩•乌荣设计,1959年3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落成,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建筑。不惟造型奇特,风格高雅,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而且在采光、音响效果等方面也棋高一筹,难怪人见人赞,称为美的享受。赞叹之余,人人冒雨留影,尽管细雨迷蒙,背景暗淡,但谁也不肯舍弃这一难得的机会。

老石城

在皇家植物园稍事停留后,即驱车去老石城( THE ROCKS ),寻觅当年悉尼开拓先驱者的踪迹。老石城位于悉尼歌剧院的西南的悉尼港口边,紧临环形码头(Circular Quay),是澳大利亚首批欧洲移民的落脚地。1788年,在ARTHUR PHILIP船长的指挥下,第一批欧洲移民就在这儿落脚。在长达百多年的殖民时代,来自英、加、印等国的移民最早都是从悉尼开始他们的事业的。他们草创的悉尼渐渐成为一个古老的新生城市,维多利亚时代建造的街道、教堂、市政厅留下了昔日的繁华。澳洲人(当然包含大量的欧洲移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建成了澳大利亚这个统一国家,悉尼也由一个小小的狄克逊港变成了一个文明繁荣、极具都市魅力的国际都市,由昔日英国流放罪犯的“西伯利亚”,变成冒险家的乐园。作为历史的见证,在老石城,至今还残留着先驱者当年披荆斩棘的痕迹,保留着先驱者当年居住的住屋,保留着先驱们当年劳作的码头,还保留着澳洲第一条街道GEORGE STREET,一段约一公里长的崎岖不平路。据导游介绍,这才是真正的悉尼,真正的悉尼村。19世纪初期,岩石区是悉尼最时尚、最豪华的地区,当时建造了许多欧式特色的建筑,于今成为悉尼城市的宝贵遗产。按照澳政府的规定,百年以上的建筑不准拆除,修缮也不能改变外形,尽管屋内有水暖电气、电视电话等现代化设施,但那些歌特式的建筑外形依然保留着令人惊叹的古朴风貌。虽经岁月沧桑,却风华依旧。近年来,由于英国和欧洲怀旧者的蜂涌而至,这些老式房屋的价格不断攀升,二室一厅的平房居然涨到50万澳元(折合人民币270万元),令人大跌眼镜,要知道,在风景幽美的悉尼近郊,200平方的花园别墅才70万!


离开老石城,沿海而行,就到了当年柯克船长泊舟的沼泽之地——柯克湾(THE COOCKLE BAY)。那些掩映在绿荫丛中的梯阶式建筑群即是著名的情人角(DAILING HARBOUR)---当地人却称之为达令港。我们是在九十年代的报刊上知道情人角这个地方,顾名思义,总感到有那么一点神秘,那么一种浪漫。不知是文章作者的故弄玄虚,还是英语汉译的诙谐技巧,在人们头脑中总留下了那么一种遐思绮想。身临其地才知道早年的情人角就叫柯克湾(COCKLE BAY),曾经是澳洲重要的出口羊毛的对外港口。只是为了纪念新南威尔士州第七任总督芮福•达令(RALPH DARLING才改今名,真是郢书燕说,难为人情思牵惹。不过这儿的风光确实秀丽,环境也较宁静,空气中也充盈着浪漫和幻想。区内有两百多家商店,还有许多世界级的游览胜地,诸如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松下Imax剧院、中国花园、Powerhouse博物馆及世嘉世界。我们走进了中国花园,江南的小桥流水,苏扬的亭台楼阁,移植在远国他乡的土地上,而来自祖国的异草奇葩,万紫千红,妩媚动人,更使我们感受到弥漫着芬芳的温馨。在柯克湾下船作悉尼水上游,悉尼大桥浑似铁龙过海,矫健雄浑;歌剧院如蘑菇浮出海面,秀丽妩媚;雨后的阳光下,二岸建筑更显得端庄典雅,相映着绿树,愈见生机勃勃;水面上白帆点点,桅顶红旗飘飘,几分清新,几分梦幻,让人迷恋,让人想往。

蓝山

双水湾( DOUBLE BAY )在悉尼的东郊,是悉尼最先殖民化的地方。双海湾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原是由KELTIE海湾和BLACKBURN海湾构成的风景之地,华舍豪宅散落在风景如画的沿途海湾,充满了地中海城镇的气氛。出门便是柔软的细沙,近处是粼粼波光,远望则见飘逸的点点白帆。从双水湾眺望悉尼,见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悉尼城内多为中世纪的古建筑,道路也不见得宽广,如果乘坐高架车环游全城,见到的只是沉浸在绿色海洋中的古老城堡;而在双水湾看悉尼,见到的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一颗蓝色海洋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城内城外建筑风格迥异,双水湾的品格折射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距悉尼市104公里的蓝山( BLUE MOUNTAIN ),曾被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蓝山是一道长长的山脉,覆盖面积差不多有一百万公顷。蓝山的得名源于满山的桉树(当地称由加利树)。由于桉叶时时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在阳光的折射下,这种芬芳的挥发性蒸气使蓝山笼罩在蓝色的氲氤中,不仅山坡上有一层隐隐的蓝色烟雾,就连天空中也蒸腾着蓝色的瑞霭,蓝山因此而获得了一个跟它的景色一样美丽的名字。蓝山的最高峰维多利亚山高1111米,因为边远荒凉,至今仍是一座未被征服的原始山林。从蓝山国家公园边上的了望塔远眺,只见黛蓝色的山岭层峦叠嶂,一直消失在天际。近望,满眼悬崖绝壁,巍然屹立;飞瀑流湍,暄泻而下,溶入郁郁葱葱的林海,或跌进耸峙的沟壑之中。千峰绿树云缱绻,落花寂寂水潺潺,在这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缥渺的山雾构成的山谷大舞台上,特色分明的四季轮流上演不同色调的大戏。对于只知雨季和旱季的澳大利亚人来说,蓝山就格外显得四季分明了,因此他们常来这里躲避海岸边的三伏。悉尼人很喜欢到宜人的小旅店过周末,蜿蜒在巨石、沙岩、瀑布、茂盛的桉树林和蕨木林之间的深深的峡谷,便成为远足和闲逛的理想之地。蓝山国家公园内居住着多达8万居民,星布在7个大小村镇,人类与自然,原始与文明,就这样长期和谐相处着,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世外桃源般的感受。

蓝山最著名的风景要数三姊妹峰,丹崖映照着蓝天,别有一种神韵。旧时有澳洲土著三姐妹爱上了族中仇人后裔的三兄弟,上演了一场澳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勇敢的三姐妹为了反抗封建恶势力,宁可化成三座倔强的岩石,即三姐妹峰。

蓝山最富情趣的是乘坐缆车到半山游。缆车的轨道依山而建,道长419米,海拔高程225米,坡度为52度,坡度之陡峭少见罕有。乘车下山真有点惊心动魄,车上的小学生们不时发出一阵阵欢愉的惊叫声,把快乐传送到山野和森林。下到半山,沿着落叶衬垫的山间小路,穿行在葱郁的密林中,观瀑布,赏野花,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花花草草,铺陈出一番充满着芬芳的清新和神奇。黄尾黑身的美冠鹦鹉、国王鹦鹉、深红的锦鹦、成群的gang,悠闲地生活在这个深山“花园”里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么悠闲,真有一点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味了。

  

雨中悉尼
出国以来的第一个雨天,恰是在风光旖旎的悉尼。悉尼位于围绕杰克逊湾的低丘之上,是澳洲第一大州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且又日益国际化的的城市。广义的悉尼包括悉尼市和附近44个小城市,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全洲630万人口中有410万居住在这里。而作为行政区划的悉尼市,辖区仅有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不到2万人,是一个名副其实、完好地保留着古老和经典的小镇。

悉尼原本是Daruk族世居之地,郊区的许多地名至今仍然使用着原住民赋予的古老名称。1788年,菲利普船长率领的首批英国殖民者登陆悉尼,拓荒者用血泪和汗水改写着悉尼的历史。1842年7月20日,悉尼正式建市,以当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子爵命名的城市名称饱含着殖民地的屈辱。二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悉尼,外来移民改变了原先以英格兰和爱尔兰裔为主的格局,初步形成的英国城市风格也被五彩缤纷的外来文化冲激溶化,悉尼从此起步发展成呈现多元文化, 充满特色和光彩的现代大都市。

悉尼是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三大城市之一。自然与人完美融合,古老与现代巧妙结合,使它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自在休闲的文化闻名於世。东西走向的Mting Place大道把悉尼一分为二:南面是商业区,通称City;北边则是风光旖旎的悉尼湾,那里有波光闪耀、白帆逐浪的海港,有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还有占地约26万平方米的皇家植物园。

冒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牛毛细雨,我们驱车来到建于1816年的皇家植物园(THEROYAL BOTANIC GARDENS)。植物园里种植和展示着70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其中不少是殖民地时期从国外引进的,有的甚至是在植物园前身第一农场时期通过种子交换引进的。林立的植物标牌收藏着历史的信息,园区的特色更让人发出敬佩的感叹。

植物园更是观看湾风光的好地方。歌剧院、跨海大桥、观光塔是悉尼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二个就建在悉尼湾。植物园的西面是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悉尼港湾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它象一条矫健的出水蛟龙戏水海面,又象一道绚丽的长虹跨接悉尼两岸。港湾大桥总长1149米,单拱跨径503米。净矢高134米,桥下净空为49米。49米宽的桥面板使悉尼港湾大桥成为世界上最宽的大跨度桥梁。桥面中间铺设有二条火车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 米。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挤把它拆除,改为8 条汽车道。桥下的罗克斯岬是早期移民登陆地点。桥旁是塔朗加动物园,园内有28公顷的自然森林供珍禽异兽自由活动。悉尼海港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 多年。在经过了40 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 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 1923 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1924 年破土建造桥基,1932 年3 月19 日竣工通车,光建造就历时8 年多。悉尼人把港湾大桥是戏称为“老衣架”,因为它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而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雄伟和柔丽,粗犷和婉约,严肃和活泼,直线和曲线,如此的针锋相对,却又能如此融洽地相处在海天一碧的杰克逊湾里,同时成为悉尼的象征,让人不能不惊叹大海般包容的多元文化魅力。

面对雄伟矫健的海港大桥,背倚风光绮丽的皇家植物园,风帆形的悉尼歌剧院屹立于三面环海的贝尼朗岬角( BENNELONG PT)上。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剧院,面对的任何一个入口都象一个个张开的贝壳,整个建筑就象一组贝壳复盖在海岛上。整个歌剧院由三组半径为76米的圆球壳片构成,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依次排列,前三对朝北面海,一个盖着一个;后一对朝南,背向海湾侍立,其内是有2690个席位的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基座的东侧,方向大致与第一组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其内则是可容纳1547名观众的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却是一个可接纳6000人以上的大型公共餐厅——贝尼朗餐厅。高低不一的尖顶壳,相互依偎,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插向海底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巡航在蔚蓝色的海面上,从飞机上俯视,又如一簇盛开的鲜花,极富诗情画意。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乔恩•乌荣设计,1959年3月破土动工,1973年10月落成,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建筑。不惟造型奇特,风格高雅,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而且在采光、音响效果等方面也棋高一筹,难怪人见人赞,称为美的享受。赞叹之余,人人冒雨留影,尽管细雨迷蒙,背景暗淡,但谁也不肯舍弃这一难得的机会。

Tags:雨中 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