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励志 > 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

栏目: 励志故事 / 发布于: / 人气:1.66W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找一些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来看,那么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把墙推倒5000次

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拉了不少饥荒,父亲让他跟着村里的瓦匠学点手艺,不然将来找媳妇都是大难题。

瓦匠算个技术活,想学艺,必须先从小工干起。那时候农村修房盖屋,都是乡亲们互相帮忙,没工钱,只管饭。为了能早点摸到瓦刀,三里五乡无论谁家盖房子都能看到他卖力的身影。搬砖、和泥、运沙石,什么活累他就挑什么活干。

过了两年,带队的叔叔感觉他是个踏实勤快的孩子,就开始让他学瓦工。瓦工左手拿砖,右手挥刀,砍砖、抹灰、砌墙,左右开弓看起来很潇洒,但他一动手才知道,这个活儿比搬砖和泥都累,不但耗体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几千块砖、上千斤水泥均匀地抹好,还要沿着铅坠垒起来不能有丝毫偏差。

在师傅熟练的手下,那些砖头仿佛听话的士兵,队列笔直,而他垒的砖却参差不齐。为什么自己没别人垒得好呢?功夫还不到家。

傍晚收工后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钱买来1000块砖,在家门口继续练习砌墙。墙体砌好了,进行测量,记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两三次。邻居们吃过晚饭没事都凑过来看热闹,刚开始还夸他有恒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们的笑柄。瓦工就那么点技术含量,这么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语他全当耳旁风,每天收工后依然专心致志地练习,砌墙、推倒、再砌,周而复始。春去秋来,那面墙被推倒了5000多次,坚硬的红砖最后都磨成了圆角的,他的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最终,他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人依墙斜站,左脚在前,离墙约15厘米,右脚在后,距墙约30到40厘米,这个姿势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和村里的乡亲到济南打工,在无数个建筑工地上,他像一粒灰尘,微不足道,每天重复机械的砌墙工作。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没有监理巡视也做得一丝不苟,他砌墙的水平日臻完美。渐渐地,他出众的技术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头把他砌的墙当做样板墙,自然,他的工资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并不满足这点成绩,他不想只做一个干活麻利的工人,没读过大学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图纸”的技术员。

每天收工后,工友们都在帐篷里打扑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别人叫他一起玩,他也无动于衷。他阅读的是《砌筑工艺》《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等枯燥的专业书籍,工友们都不理解,咱们这些泥腿子把墙砌好多赚钱就行了,看书有啥用?干瓦工还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窝在自己的铺位上看书做笔记。在工地上一年到头,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干到天黑,想学习太难了,但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看书。通过学习,他看懂了设计图,有时技术员还要向他请教。

平时,爱动脑筋的他看到墙角下散落着很多掉下来的水泥浆,很是浪费,就琢磨在每块砖上如何抹水泥才能减少浪费。于是,他发明了“提刀灰与自然挤浆结合工艺法”,既节省材料,又提高了砖块之间的灰浆饱满度,在工地上被广泛应用。尽管如此,他还是茫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农民工能有什么机会呢?

20xx年,他正在济南的一处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工地负责人告诉他队里推荐他去参加市里举办的技能大赛。由于经验不足,这次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在随后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他砌筑的2米高的墙体,垂直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获全省第一名。

尽管在业内有了小小的名气,但他自知理论知识匮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后乱哄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贯注,把啃天书般的专业理论作为乐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筑技术手册背得滚瓜烂熟。

20xx年,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理论和技能测试同时举行。他作为代表山东参赛的选手之一,与从全国100多万名建筑工人中选拔出来的几十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工友们都不担心他的动手能力,大家最担心的是他的理论测试,毕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对手中不乏技术院校的讲师,结果,他的理论成绩排名第一。

20xx年,他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200多万一线建筑工人中唯一享有这项殊荣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县的农民工吴林。

如今的吴林,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第一刀”等诸多荣誉。他也从农民工转变成了技术、管理人员,带出了83个达到技师水平的徒弟。同时,凭借自己在业内竖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红火事业。

20xx年里,吴林不断给自己竖起一面面墙,又不断推倒,向自我挑战,他用勤奋与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围墙,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把一面墙推倒5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终有一天也会筑起自己事业的殿堂。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钱斌做事总比别人费力

初三的时候,他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清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为了应付中考,他便背化学参考资料。考试时,居然还真的遇到了一道和资料上一模一样的题目,他能一字不漏地将答案写下来。但中考成绩揭晓后,他的化学仍然不及格。读高中时,由于十分刻苦,他的成绩还马马虎虎过得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希望和自己的希望却在高考之后落空。他离分数线差2分。万幸的是,当时出台了一个“定向”的录取制度,师范类学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学生降分录取。由于这项“优惠”政策,他才连滚带爬地跨进了一所师范大学的门槛。

十年后,钱斌考研究生。导师打算录取五人,他考了第六名。极具喜剧意味的是,排在前面的一位考生不知何故放弃了入学资格,他以“补缺”身份获得了读研机会。研究生别人读三年,他读了四年,才勉勉强强毕了业,尽管他比任何一位同学都要勤奋,别人在周末花前月下地谈恋爱,他仍宅在寝室里读书、做题。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去考博,连考三次才如愿以偿。那时读博两年拿到学位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他一直折腾了七年零两个月才熬出了头。他拿到博士学位时,已年届不惑。他的同学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成名的成名,只有他除了一纸文凭,什么也没有。在他读博的大学里,一提起他,几乎无人不晓,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他的博士开题报告,曾做了23遍才得以通过!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让他在校园里名声大噪。

就是这样一个愚拙的人,却有一个令人惊骇的梦想——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为全国观众讲授他最喜爱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一次偶然的机会,钱斌认识了“百家讲坛”的一位叫马晓燕的编导。马导告诉他:想上“百家讲坛”,首先要学会在镜头前像一位主持人那样侃侃而谈。

马导的话其实是一种婉拒,没想到,钱斌却当真了。从此他开始练习演讲,妻子帮他拍摄演讲视频,他挑了比较满意的几段由网上发给马导看,马导看后忍俊不禁,连连摇头。可他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在马导指导后又继续练习……当有一天,马导看到他传来的第73份视频时,忽觉眼前一亮,她感觉那个曾经笨拙滑稽的演讲者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对他说:第一关你过了,但第二关难度更大,你必须能够把《梦溪笔谈》讲得深入浅出,能让一名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听懂并且乐意听。

一部科学巨著讲深可能比较容易,但要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绝非易事。他想了—个办法——写一段就读给妻子或同事的孩子听,如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想要他继续往下讲,稿子就留下;如果他们听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就重写。他还把写好的稿子传给马导看,请她提意见,然后再修改。就这样,每一讲大约修改了三十几次。全部十讲修改了三百多次,总计几千万字。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脑用眼,他曾经短暂失明、头发几乎掉光。

终于有一天,马导邀请钱斌去北京试讲。当他站在令人眩晕的镁光灯下,面对黑乎乎的摄像机镜头时,他感觉有点紧张。不过他很快平静了下来,他对自己说,我做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我怕什么呢?接下来,他找回了在家演讲的感觉,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他后来甚至将讲稿放到一边,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一下子把现场听众引入了由他创造的精神世界里。下了讲坛,马导微笑着迎接他,说了一句:“钱老师,要不你回去再准备后面的稿子吧?”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

一个曾经愚拙得可笑的人,如今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千年一笔谈”的钱斌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我是一只笨鸟,飞得不快,但能不停地飞、拼命地飞,总有一天能攀上生命的最高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运是一个人一生所走完的路,是一个人用一辈子所完成的作业。有的人认为,命运是天注定的,是不可改变的。但在我看来,命运不过是人生的方向盘,驶往哪个方向它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

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分享几个关于命运的故事,没有什么高谈阔论,仅仅是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而已。

眼界与命运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起,除了学习我的兴趣就非常广泛。戏曲就曾经一度是我的挚爱,甚至在初中时我还一度有报考戏曲学校的想法。因为在那个年代,在我生活的山西阳泉那个小城市,电视还没有普及,更别说电脑互联网了,人们日常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戏。

后来,我的姐姐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刚刚入学的你们一样,她一时间也成了我们当地的明星。临走时她对我说:“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美丽,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阳泉,这样你未来的路才会更宽阔。”

我听从了姐姐的建议,从那时起我开始发奋学习,为的就是考上阳泉当地最好的高中——阳泉一中。最终,我如愿以偿。然而,这时的我对于姐姐所说的“外面的世界”还没有特别的概念。

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高中一年级,当时我所在的阳泉一中在全市第一个设立了计算机教室。

只要轻轻的在键盘上键入一些英文单词和符号,它就会根据指令给出答案,我一下子就被这奇妙的东西所吸引住了。从那时起,为了能到机房上机,我经常找老师软磨硬泡。比别人更多上机实践,也让我在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比其他同学强。

不久以后,学校选派我到省会太原参加全国中学生计算机比赛。去之前我信心满满,总觉得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还算不错,甚至还想着拿个名次回来。结果没想到,比赛结果出来,我连个三等奖也没得到。

这样的结果对我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打击。一开始我想不通,但是当我走进太原的书店时,我才知道为什么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我发现,这里有许多我在阳泉根本看不到的计算机方面的书,别人在信息的获取能力上比我有先天优势。

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到了眼界与命运的关系,我对姐姐当时对我说的那番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我相信这样能改变命运。

在之后的近20xx年中,无论是在北大的求学经历,还是在美国学习计算机以及在华尔街和硅谷的工作经历,都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甚至对我后来创立百度公司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当你们迈入北京大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已经改变了。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还因为在这里你会接触到许多你原来从没有见过甚至听说过的新鲜事物。

性格与命运

虽然有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实际上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并不认同。我觉得无论你的性格怎样,你都有可能成功。

几年前,高盛公司前总裁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关于领导力的课程,专门邀请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CEO去讲课。有一次,我也被邀请去讲百度的成功故事。当我给学生们讲完课之后,他跟我聊天说:“Robin,看你的性格和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或者说企业家很不一样,因为你的性格很柔和,没有那么强硬。可是你做的也很成功啊,而且我相信你将来会更加成功。”

作为高盛的总裁,他几乎见过当今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家。而从他对我的评价来看,各种各样性格的人都有可能成功,只不过是看你有没有利用自己的性格优势来做事情。

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善于与人沟通,那就应该朝自己擅长的方向努力。他们非常愿意和客户沟通,也许未来就可以成为一名很好的销售人员,这样也会取得成功。

而有些人的性格则是那种比较内敛的,就像一个技术工程师,我的性格里可能这方面就更多一些,在思维上比较严谨,逻辑性比较强一些。我不太愿意天天出去跟人喝酒,而更多的是愿意坐在计算机前面去感受那些新的互联网的产品,去琢磨琢磨怎么样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所以,我认为各种各样的性格都能够成功,关键是你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判断,究竟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上帝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坚持下去,你才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退缩、不轻易的去改变你的方向。我相信,做到这点,成功就会离你不远了,你的命运也会因此与众不同。

梦想与命运

有一句名言叫“梦想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改变命运,有梦想是重要的。

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有一次,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当时,负责面试的教授可能对我的回答他的答案不满意,便随口问我:“你是中国来的?”“你们中国有计算机吗?”。尽管可能不是有心刺伤我,但教授的问题让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我觉得怎么能这样问我,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而且那时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怎么可能没计算机?这近似是对我祖国的一种羞辱。但也就是这么一句话,激发了我内心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和一定要实现“中国梦”的信念。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天一定会用自己手中的技术改变国人的生活。

这也是我为什么放弃了在美国稳定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回国创立百度公司的原因。

百度创立之初,一切都非常困难。我们在北大资源宾馆租了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室,加上我,公司总共只有8个人。但尽管如此,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做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了20xx年底,与刚创业时相比,百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此时我也认识到,百度如果想要在市场上有所突破,就必须超越当时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占有6成份额的google。

20xx年初,我组织了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开了一个会。会上我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全面超越竞争对手。当时,有的人认为这不可能,觉得百度的技术实力和国际最先进的搜索公司差距太大了。但我对他们说,百度虽然此时还十分弱小,在国际乃至国内都还不太知名,影响力有限,但是,百度凝聚了一批充满非凡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优秀人才,大家就是要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让中国人在中文搜索引擎领域扬眉吐气。

于是,一个名为“闪电计划”的15人技术攻关小组成立了。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的工程师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与目标,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饿了就泡一包方便面,困了就干脆席地而睡,醒来以后继续工作。

其实,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时完全有机会能够到IBM、微软等跨国公司工作并取得一份可观的收入,但他们却选择留在百度,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日没夜的工作。他们说是我的“做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的梦想感动了他们,而我也被他们所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百度在索引量、相关性、中文处理的相关检索、拼音的检索、纠错技术等方面大大提高,众多指标领先业界,加上“闪电计划”后期启动的百度mp3搜索,对这个产品,用户体验评价非常高,迅速扩大了百度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百度作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地位正是由此开始奠定的。

因此,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梦,有胸怀祖国的大志向,找到自己的梦想,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自己有梦想,你还应该用自己的梦想去感染和影响别人,因为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乐观的面对;命运也可以改变,而钥匙就正握在你的手中。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找一些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来看,那么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把墙推倒5000次

1988年,高中毕业后,他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还拉了不少饥荒,父亲让他跟着村里的瓦匠学点手艺,不然将来找媳妇都是大难题。

瓦匠算个技术活,想学艺,必须先从小工干起。那时候农村修房盖屋,都是乡亲们互相帮忙,没工钱,只管饭。为了能早点摸到瓦刀,三里五乡无论谁家盖房子都能看到他卖力的身影。搬砖、和泥、运沙石,什么活累他就挑什么活干。

过了两年,带队的叔叔感觉他是个踏实勤快的孩子,就开始让他学瓦工。瓦工左手拿砖,右手挥刀,砍砖、抹灰、砌墙,左右开弓看起来很潇洒,但他一动手才知道,这个活儿比搬砖和泥都累,不但耗体力更考眼力,一天要把几千块砖、上千斤水泥均匀地抹好,还要沿着铅坠垒起来不能有丝毫偏差。

在师傅熟练的手下,那些砖头仿佛听话的士兵,队列笔直,而他垒的砖却参差不齐。为什么自己没别人垒得好呢?功夫还不到家。

傍晚收工后人们都回家休息了,他自己掏钱买来1000块砖,在家门口继续练习砌墙。墙体砌好了,进行测量,记下偏差,推倒了再砌,每天两三次。邻居们吃过晚饭没事都凑过来看热闹,刚开始还夸他有恒心,可他天天如此,就成了人们的笑柄。瓦工就那么点技术含量,这么较真,真是一根筋。

冷言冷语他全当耳旁风,每天收工后依然专心致志地练习,砌墙、推倒、再砌,周而复始。春去秋来,那面墙被推倒了5000多次,坚硬的红砖最后都磨成了圆角的,他的双手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最终,他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人依墙斜站,左脚在前,离墙约15厘米,右脚在后,距墙约30到40厘米,这个姿势省力,而且高效。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和村里的乡亲到济南打工,在无数个建筑工地上,他像一粒灰尘,微不足道,每天重复机械的砌墙工作。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使没有监理巡视也做得一丝不苟,他砌墙的水平日臻完美。渐渐地,他出众的技术折服了所有的工友,包工头把他砌的墙当做样板墙,自然,他的工资也比其他瓦工的要高一些。他并不满足这点成绩,他不想只做一个干活麻利的工人,没读过大学的他,很仰慕那些能“看图纸”的技术员。

每天收工后,工友们都在帐篷里打扑克或出去逛街消遣,他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别人叫他一起玩,他也无动于衷。他阅读的是《砌筑工艺》《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等枯燥的专业书籍,工友们都不理解,咱们这些泥腿子把墙砌好多赚钱就行了,看书有啥用?干瓦工还有啥大出息?他微微一笑,只管窝在自己的铺位上看书做笔记。在工地上一年到头,只要有活,工人就得干到天黑,想学习太难了,但1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看书。通过学习,他看懂了设计图,有时技术员还要向他请教。

平时,爱动脑筋的他看到墙角下散落着很多掉下来的水泥浆,很是浪费,就琢磨在每块砖上如何抹水泥才能减少浪费。于是,他发明了“提刀灰与自然挤浆结合工艺法”,既节省材料,又提高了砖块之间的灰浆饱满度,在工地上被广泛应用。尽管如此,他还是茫茫民工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一个农民工能有什么机会呢?

20xx年,他正在济南的一处工地上忙得满头大汗,工地负责人告诉他队里推荐他去参加市里举办的技能大赛。由于经验不足,这次比赛他获得了第二名。在随后的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他砌筑的2米高的墙体,垂直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获全省第一名。

尽管在业内有了小小的名气,但他自知理论知识匮乏,便更加孜孜以求。收工后乱哄哄的工地上,他依然全神贯注,把啃天书般的专业理论作为乐趣,直到把厚厚的建筑技术手册背得滚瓜烂熟。

20xx年,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理论和技能测试同时举行。他作为代表山东参赛的选手之一,与从全国100多万名建筑工人中选拔出来的几十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工友们都不担心他的动手能力,大家最担心的是他的理论测试,毕竟他不是科班出身,又没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对手中不乏技术院校的讲师,结果,他的理论成绩排名第一。

20xx年,他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200多万一线建筑工人中唯一享有这项殊荣的人,他就是出生在汶上县的农民工吴林。

如今的吴林,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齐鲁第一刀”等诸多荣誉。他也从农民工转变成了技术、管理人员,带出了83个达到技师水平的徒弟。同时,凭借自己在业内竖起的牌子,拉起了一支上百人的施工队伍,拥有了自己的一片红火事业。

20xx年里,吴林不断给自己竖起一面面墙,又不断推倒,向自我挑战,他用勤奋与不懈的努力,跨越了人生中一道道围墙,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度。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把一面墙推倒5000次重新再来的决心与勇气,终有一天也会筑起自己事业的殿堂。

名人励志又好看的故事:钱斌做事总比别人费力

读初三的时候,他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清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为了应付中考,他便背化学参考资料。考试时,居然还真的遇到了一道和资料上一模一样的题目,他能一字不漏地将答案写下来。但中考成绩揭晓后,他的化学仍然不及格。读高中时,由于十分刻苦,他的成绩还马马虎虎过得去。父母的希望、老师的希望和自己的希望却在高考之后落空。他离分数线差2分。万幸的是,当时出台了一个“定向”的录取制度,师范类学校可以对签约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学生降分录取。由于这项“优惠”政策,他才连滚带爬地跨进了一所师范大学的门槛。

十年后,钱斌考研究生。导师打算录取五人,他考了第六名。极具喜剧意味的是,排在前面的一位考生不知何故放弃了入学资格,他以“补缺”身份获得了读研机会。研究生别人读三年,他读了四年,才勉勉强强毕了业,尽管他比任何一位同学都要勤奋,别人在周末花前月下地谈恋爱,他仍宅在寝室里读书、做题。研究生毕业后,他又去考博,连考三次才如愿以偿。那时读博两年拿到学位的学生比比皆是,而他一直折腾了七年零两个月才熬出了头。他拿到博士学位时,已年届不惑。他的同学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成名的成名,只有他除了一纸文凭,什么也没有。在他读博的大学里,一提起他,几乎无人不晓,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他的博士开题报告,曾做了23遍才得以通过!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让他在校园里名声大噪。

就是这样一个愚拙的人,却有一个令人惊骇的梦想——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为全国观众讲授他最喜爱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一次偶然的机会,钱斌认识了“百家讲坛”的一位叫马晓燕的编导。马导告诉他:想上“百家讲坛”,首先要学会在镜头前像一位主持人那样侃侃而谈。

马导的话其实是一种婉拒,没想到,钱斌却当真了。从此他开始练习演讲,妻子帮他拍摄演讲视频,他挑了比较满意的几段由网上发给马导看,马导看后忍俊不禁,连连摇头。可他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在马导指导后又继续练习……当有一天,马导看到他传来的第73份视频时,忽觉眼前一亮,她感觉那个曾经笨拙滑稽的演讲者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对他说:第一关你过了,但第二关难度更大,你必须能够把《梦溪笔谈》讲得深入浅出,能让一名十二三岁的初中生听懂并且乐意听。

一部科学巨著讲深可能比较容易,但要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绝非易事。他想了—个办法——写一段就读给妻子或同事的孩子听,如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结束后还想要他继续往下讲,稿子就留下;如果他们听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就重写。他还把写好的稿子传给马导看,请她提意见,然后再修改。就这样,每一讲大约修改了三十几次。全部十讲修改了三百多次,总计几千万字。因为长时间高强度用脑用眼,他曾经短暂失明、头发几乎掉光。

终于有一天,马导邀请钱斌去北京试讲。当他站在令人眩晕的镁光灯下,面对黑乎乎的摄像机镜头时,他感觉有点紧张。不过他很快平静了下来,他对自己说,我做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我怕什么呢?接下来,他找回了在家演讲的感觉,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他后来甚至将讲稿放到一边,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一下子把现场听众引入了由他创造的精神世界里。下了讲坛,马导微笑着迎接他,说了一句:“钱老师,要不你回去再准备后面的稿子吧?”那一刻他知道,他成功了。

一个曾经愚拙得可笑的人,如今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千年一笔谈”的钱斌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我是一只笨鸟,飞得不快,但能不停地飞、拼命地飞,总有一天能攀上生命的最高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Tags:励志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