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励志 > 励志故事

草根立志故事5篇

栏目: 励志故事 / 发布于: / 人气:2.95W

草根特点:一,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所以,人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Blogger都是草根。以下是本站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草根立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草根立志故事5篇

草根立志故事篇1:

他的创业生涯始于20xx年初。

张凯出身于山东德州农村,但他拥有烟台大学学历。

在济南市郊一较偏辟的地段,张凯开办了他的首家“草根”餐馆,餐馆布局平民化、大众化,餐饮服务也均是依照“农家饭”工艺调制,而餐馆的工作人员则全部是进城打工的“草根”.由于餐馆风格别具特色,餐馆经营完全依照“草根”的原汁原味模式,两年来,前来他小店就餐的顾客经常出现爆满和排队现象,他的生意也并没有因地段位置受到影响。

从事探索性“草根创业”的张凯初告成功,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经济新形势,如果说需要新的经济元素补给进来激活或振兴时。与其寄望于大企业、大集团等产业规模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倒不如去依托正在试图进行“草根创业”的家庭作坊、村落经济、青年创业等群体来完成。据了解,这不是在自吹,更不是在自讽,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亲历创业过程以及对经济发展浅层了解,深有感触的张凯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走的是“草根创业”之路,是因为作为新一代青年在发展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发展责任意识。出身于农村的他,选择“草根创业”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地道的“草根”,而是为实现他在校十年载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小张想在毕业后通过试点“草根创业”推动“草根经济”发展壮大,让更多的“草根”实现创业和就业,让社会各界也越来越离不开并倚重“草根经济”.

当然,“草根创业”并非简单地沿袭以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等空手起家的思想和精神,更主要的是要传承和保留“草根”原有的属性和特性,激发原始的活力和思维,并结合现代手法打造出顺应新形势下的绿色经济主导产业,满足并迎合广大消费者的绿色生态消费需求。

现在,张凯在济南实践的“草根创业”样板工程--农家炒鸡店获得了成功,由于该店保留了“草根”原有风格,店里全部用餐原料均采购于当地农村,使原材料保持住了纯天然、新鲜和绿色,做工则仍采用原始“农家饭”做工工艺进行调制,这样烹制出的食品深受当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一些回头客普遍认为,由于该店从原材料到做工都保持着原有简单、朴素和生态风格,满足了消费者对纯绿色食品的需求。另外,在用餐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一种重温儿时向往美餐愿景的微妙感觉,回首着过去,憧憬着美好未来,品味着佳肴,来这里已不是简单的用餐了,更主要的是来放松心情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好地方。对此,一些就餐顾客谈及此事是乐此不疲。

目前,张凯的“草根”餐馆历经两年打拼,已从当初不起眼的一家发展到了十余家加盟店,一些加盟店也从偏僻郊区移师至繁华的市区地段,每个店的日均营业额已达数千元,这些加盟店的“草根”员工总人数也已突破200人。如今,张凯的“草根创业”规划预计今年内在当地再开办5家加盟店。

4月12日,“中国农村改革论坛”副秘书长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张凯的“草根经济”虽已成熟,但是他的“草根”属性并没有变,他的餐馆始终承诺采用绿色健康的方式来进行餐饮服务,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一方面组织农民建立健全生产合作组织,生产健康农副产品;一方面把农村生产的健康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来,形成一种良性的健康有机链,推动良性城乡互动。这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均起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对此,发展“草根经济”,不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倒退,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更是经济逐渐在平民化、大众化。还原“草根经济”原始活力,满足“草根创业”需求,由此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繁荣昌盛的主流。

草根立志故事篇2:

如果说《帝企鹅日记》是关于鸟的史诗,《迁徙的鸟》是关于飞翔的赞美诗,那么《天赐》就是鸟类世界中的小说《活着》。

在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上,中国第一部以鸟为“演员”的电影《天赐》,一举夺得“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大奖,成为最耀眼的一匹黑马,其制作团队也成了颁奖典礼上最惹人注目的焦点。然而却没有人相信这部参加国际电影节并最终赢得大奖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专业电影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之手。

《天赐》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小黑尾鸥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这部关于一只海鸥成长经历的故事片,画面唯美、情节曲折、震撼。国际著名纪录片大师、科隆电影节评委沃尔克·诺瓦克先生对《天赐》给予极高的评价:“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创作,这是对电影的贡献。《天赐》是本届电影节最棒的电影!”

对!这部最棒的电影正是由他们完成,他们被朋友们称为三脚架组合,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平均年龄只有36岁,却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影片的背后他们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个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七年都给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赐”,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疯了”。可是在他们心中这不是疯,是执著、是坚持,因为他们都被“天赐”打动了,从破壳而出,到失去父亲、哥哥、母亲……一只孤鸟,在海驴岛滔天大浪和滚滚惊雷中颤巍巍地成长。生存很残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顽强,生命还很美好……这几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气和力量的再现。

曾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幼喜欢鸟的导演孙宪,每当从电视里看完外国人拍摄的《动物世界》,他总有一点疑惑:中国的“动物世界”在哪里?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离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驴岛,小岛离陆地只有几海里,坐船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海岛周围食物充足,是海鸟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际这里聚集着近万只海鸥和白鹭,这里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动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宪有了拍摄一部纯野生鸟类纪录片的灵感。20xx年5月2日。孙宪在这“无粮”“无水”“无电”的“三无”海岛上与志同道合的两位好友,开始了艰苦拍摄与创作,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拍的时间越来越长。计划也从拍一部纪录片转变成一部鸟的电影:没想到拍摄的过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更没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孙宪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学了几年油画:王建涛当过农民、司机、修理工。后来到济南广播电视学院学习两年摄影。于辉高中毕业后直接跟着孙宪学徒当美工。三人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但身为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放电影多年的经历,看过的数千部电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营养来源。

拍摄鸟的电影,鸟儿却不是称职的演员,从不听从导演的安排。鸟的故事必须细心去观察,并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种在原生态下拍摄的片子,拍摄难度不可想象。一个在影片中几秒钟的镜头,有时需要三个机位拍上半个月的时间。整部片子剪辑完80分钟,却拍摄400多个小时,耗了7年的拍摄时间。

拍摄是艰难的,可更困难的是资金的短缺。最初的启动资金是他们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三人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最困难时连顿热饭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摄几乎使三个人陷入了绝境。此时三位“草根”电影制作人,拍摄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但是如何成为一部作品?他们陷入了迷茫。

电影剧作家袁学强在看了他们的素材后,建议拍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要出一部电影仅仅是第一步,编剧本、做剪辑、配音、配音乐、制作、发行,每一个环节对孙宪和他的团队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在屡屡碰壁后,从没有学过电影制作的孙宪平生第一次当起了导演,和同伴们边摸索边制作,长达400多个小时的素材每天翻来覆去地看,根据素材,剧本有了,一个小黑尾鸥的成长之路渐渐成型。影片最终定名为《天赐》,有人说《天赐》名字太平凡,但孙宪最终没有改。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大家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种幸运是天赐的:拍摄的黑尾鸥也是天赐: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些都是天赐的。所以“天赐”这个名字最能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主题。

20xx年1月24日。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局的摄制许可证,有着影视圈才女美誉的徐静蕾友情为《天赐》配音,青年歌唱家谭晶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20xx年10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给《天赐》颁发了公映许可证。

至此,被朋友认为是“疯了”的孙宪带着他的摄制组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7年艰苦的拍摄,并不都是困难和苦涩。长期的拍摄,使他们渐渐走进了鸟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画面,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被鸟儿的顽强生命鼓舞着,一下子所有的烦躁都不复存在了。最后撤离海岛的时候于辉对孙宪说:“下辈子如果你还要拍鸟,那我就做只鸟,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飞……”

影片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让很多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的人很吃惊,毕竟这是一个有些远离社会热点题材的故事。而拍摄《天赐》的三个人,也绝非艺术家或科学家,他们仅仅是一群普通人,几个电影院的美工。可是他们做到了。可能越是从普通人身上,我们越能感觉到这股来自内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驴岛上的黑尾鸥唤醒后。

关于拍摄片子的初衷,孙宪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出自对鸟类单纯的喜爱。七年零距离地融入黑尾鸥的世界,让我们找回了对生灵应有的尊重和对自然应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严,哪怕一草一木都应该尊重,我只是想讲述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把看到的鸟世界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0xx年1月21日,《天赐》在全国公映。坚强的小天赐打动了太多人的心。

带着一个飞翔的梦想,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凭着超过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剑,一部温暖生命的电影最终诞生在了三个小人物的手中,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故事如同《天赐》一般,同样让人感动、让人敬佩、让人羡慕、更让人尊重。只要坚持,小人物同样也会成就人生大奇迹。

草根立志故事篇3:

乔小刀本名叫乔守民,那是他当农民时的名字;当设计师的时候,他叫乔小刀;当上歌手后,他叫乔西。一个刚过而立之年、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流浪汉,在不断的折腾中找到了自己。如今的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诗人、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在北京买了车,买了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受苦

乔小刀在山东长到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父母带着“闯关东”,到了黑龙江。家里穷,乔小刀自幼跟着父亲捡破烂、捡砖头,这为他后来成为“破烂艺术家”、手工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乔小刀又黑又瘦,上学只上到初二。十六七岁的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事做,自卑地在家里吃白饭。那时唯一能给他带来自尊和自信的,是他利用超强的动手能力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做设计”,设计诸如兵马俑、水车之类稀奇古怪的东西。

自卑、内向而又孤单的乔小刀想:既然都是受苦,为什么不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受苦?于是,1998年3月,二十岁出头的乔小刀从黑龙江来到了北京。

北京太大了,乔小刀却一个人也不认识。他只能从电焊工做起,每月收入两三百元。做收入这么低的工作,他却仍然表现出了他的优点: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能连续工作20个小时。一天,由于工作时间过长,而电焊的光线太刺激,他的眼睛受伤了,没法闭上,只能睁着,一直流泪,疼痛钻心……那一次,他差点失明。

乔小刀还有一个优点,敢想,脑子灵活。做电焊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电脑刻字,收入翻了一番;电脑刻字的过程中,他又学会了平面设计,收入又翻了一番;20xx年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写字楼里的白领,在网站工作,收入又翻了一番,月薪3000元。这样的工作算不上多么辉煌,可对两三年前还是电焊工的乔小刀来说,却是个奇迹。

农民工变身“破烂艺术家”

可能正是由于曾经的内向与孤独,身在北京的乔小刀渴望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出于单纯的自尊心”,乔小刀说自己是画家。有个酒吧老板就当了真,他对乔小刀说:“我的酒吧重新装修,能不能挂你几幅画,让酒吧有点档次?”乔小刀不禁汗下,他可从来没学过画画,但既然自称画家,他就得把这差事应承下来,不能丢了面子。

被面子逼到了悬崖边上,乔小刀表现出他灵活、敢想敢做的一面。他发挥了自己会捡破烂的优势,穿着T恤、骑着辆破自行车,在北京三环路的垃圾堆里捡三合板、建筑胶、废布、油漆、颜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敲敲打打、拼拼凑凑、涂涂抹抹,他还果真搞出了一批形式独特的“假油画”。其成本,算上吃住在内,总计不超过700元。就这样,乔小刀除了完成酒吧老板交代的任务外,还顺势搞了个画展。他折腾来了一大帮朋友,画画的、搞音乐的、做设计的,他们把乔小刀的画带回家去,说要“珍藏”。自卑惯了、民工出身的乔小刀哪经历过这种荣耀,禁不住神采飞扬……

可荣耀不能当饭吃,乔小刀还是得面对现实。那年春节,他回了趟老家,家里的状况让他揪心,而最让他揪心的是侄女乔木楠。乔木楠出生后仅几个月,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无力抚养她。她跟着爷爷奶奶过,两老一小竟靠挖野菜为生。揪心的乔小刀想,他得当“老板”。

回到北京后,乔小刀暂时放下了他的“艺术梦”,一心一意地在公司里拼命赚钱。不久,乔小刀真就如愿以偿当上了老板。

20xx年左右,互联网遭遇寒冬,乔小刀所在的网站在苦撑两年后终于倒闭了。公司“分家”的时候,乔小刀得到了两台苹果电脑和一批办公用具。这些家当成了他当老板的资本,他租了个小写字间,有了自己的公司,做“商业设计”、丝网印刷。

公司初创,万事皆难。乔小刀工作更玩命了,常常是上顿接下顿地啃着方便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客户渐渐多起来,其中包括一些艺术界的人。乔小刀为他们设计唱片,印刷唱片封面和宣传品。乔小刀“丝网印刷专家”的名头,从那时起渐渐流传开来。

赚了些钱,生活逐渐安定后,乔小刀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先是做了本杂志,名字很另类,叫《月经》,意为“记录每个月的经历”;形式也另类,以帆布为原材料,丝网印刷。后来这本杂志,竟被邀请去欧洲参加了先锋展。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乔小刀尝试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大声展”、“奥运建设历程展”……他又成了展览策划人。

接下来他就玩起了音乐,他买了吉他,学弹古筝,并收集各种古怪的乐器,弄出更为古怪的音色组合。20xx年,他干脆卖掉了公司,专心做起了音乐人。

问题在于,他根本没受过音乐教育,“连什么是音节也不知道”;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音乐天赋。“他唱歌调不准,这没关系,可是他居然没拍子!”乐队的鼓手小声评价乔小刀说。

可乔小刀说:“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能等老了再去玩音乐。”他尝试着自己写歌词,自己谱曲,并在酒吧里搞了一次个人音乐会。音乐会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场面火暴,乔小刀竟拥有了众多的Fans。

接下来,乔小刀又做了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他请年仅8岁的侄女乔木楠“出山”,与他搞演唱组合。“别人说我唱歌不靠谱,那我就再找个更不靠谱的,让她做主唱,别人就不会骂我了。”

乔小刀给组合起了个很有诱惑力的名字“大乔小乔”。随后,他决定为“大乔小乔”先出张唱片专辑,名为《消失的光年》。

说做就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消失的光年》录制完成了。为了节约成本,也是为了出奇制胜,乔小刀决定唱片的包装完全由自己和家里人手工完成。唱片的内包装和外包装全由麻布做成。全家上阵,父母连夜踩缝纫机缝制封套,乔木楠则往封套里装唱片。《消失的光年》,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品,还是纯粹的手工艺品,限量发行20xx张。

20xx年7月12日晚,1000多人涌进了《消失的光年》专辑首发式会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买40元门票进场的,这是最让乔小刀自豪的地方。

32岁的乔小刀和9岁的乔木楠,站到了首发式的演唱台上。简单的旋律,简陋的配乐,大乔的随意吟唱和小乔的质朴童声,竟然组合成了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大乔小乔”出乎意料地成功,而小乔比大乔的人气更旺!

“出唱片对我们来说是不务正业的事,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却是正经事。”乔小刀一本正经地说。唱歌并没有影响小乔的学业,因为她从不把唱歌当回事,她的理想是长大后当翻译。

折腾出崭新的天地

就在“大乔小乔”极盛的时候,却不再演出了。乔小刀给出的理由十分简单:小乔马上就要变声了,不再适合演出。

20xx年,乔小刀又和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组成了“道具保修”乐队。为什么总与自己的家人组建乐队?胡小路的回答是:“省钱呗!这样就没人跟他分钱了呀!”而乔小刀还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家人合作是因为了解彼此的特点,省时间,想排练随时排练。还有个客观原因,我的技术实在太差,专业的音乐人无法忍受我!”

这一年,乔小刀还与水晶石公司合作,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视效节目创意监制工作。在奋战无数个日夜,方案最后由张艺谋导演拍板定稿的时候,乔小刀极度兴奋。他这个昔日的农民工、草根在一番折腾之后,终于折腾到了“庙堂之上”。

20xx年下半年,乔小刀开始操作他以前成立的“微薄之盐”团队。这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组织,无偿帮助有梦想的人。在乔小刀的操作下,又通过商业合作创办了“微薄之盐”酒吧,既能赢利,也能为有梦想的音乐人无偿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

20xx年1月,乔小刀忙于做他的新专辑,一张是古筝专辑,一张是组合的音乐作品。

乔小刀说20xx年最大的计划是将“微薄之盐”做成新模式的商业慈善机构。他坚信,“微薄之盐”上将开出奇异的花朵……

草根立志故事篇4:

庞升东,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1977年出生于浙江天台。上大学以前,他从来没有走出过农村老家。他的母亲是一位聪明、善良而又乐观的农村妇女,升东这个名字据说就是母亲给他取的。他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木匠,是个典型的农村老实人。

大学毕业后,庞升东先是在马云当年的中国黄页公司做业务员,半年后跳槽到宁波一家事业单位。20xx年,他辞职开始自己创业。

几年前,他通过网上淘金以及投资房地产赚得钵满盆满,成为IT界一名“传奇小子”。今年5月16日,29岁的庞升东通过互联网掘得他迄今为止人生的最大一笔财富:他成功地拉来红杉风险投资基金,首期400万美元投资已收入他的囊中。

“鼓捣”出第一桶金

在IT行业有种说法:最聪明的人适合做技术,较聪明的人适合做企业。庞升东觉得自己属于后者,一个较聪明的生意人。虽然并不擅长技术,但他通过借助外力,每次网络淘金几乎都能大获成功。

1999年前后,国内互联网业发展迅猛,一些国外广告公司为开发中国市场,纷纷找国内一些网站做广告代理宣传。网络广告是按照cpm计费(单位曝光次数所付费用),一般千次曝光可获得1~2美元。因并不擅长技术,庞升东便找来了几个搞专业的朋友做技术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他终于在1999年5月“捣鼓”出了一个个人网站.并很快联系上了一家美国广告公司,为之做广告宣传。网站的宣传方式以邮件列表为主,每个页面可放置很多广告条。经过一番努力,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了10001P和8000pageviews。没过多久,庞升东通过该网站,从美国公司那里赚得1万多美元。这是他掘得的人生第一桶金。

此后,庞升东先后建立了必赢证券网(后改为至诚证券)和“站长之家”。正当他享受网络淘金所带来的喜悦时,中国的互联网业遭遇“寒冬”,一些网站纷纷关闭,有些人为了能抽身而出,闭口不谈自己是做IT的。在这个“寒冬”里,庞升东的“站长之家”遭到了黑客攻击,数据库一瞬间全部丢失。结果,一个日访问量20万IP、Alexa排名千位左右的网站一夜间瘫痪,消亡。

但庞升东并没有气馁,他对互联网业的前景充满信心。那时他发现国内的证券网站寥若晨星,尚处在起步阶段。于是,他开始打起股民的“如意算盘”,把全部精力放到建设他的至诚证券网上。

由于向广大股民提供免费资讯,至诚证券网很快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访问量日渐增大。“为何不增加个付费栏目,给一些职业股民提供VIP服务,赚他们的钱呢?”庞升东灵机一动,决定尝试一下。经过两个月运行,他发现这种模式可行。于是,他将“站长之家”客户群和以前做邮件列表的几万忠诚免费客户全部累加到至诚证券网上,结果该网访问量马上“飞涨”,在20xx年就超过每日1万Ip、6万Pageviews。当时有人评价该网是“互联网寒流中一枝怒放的小花”。

由于市场鲜有竞争对手,加上合作的咨询机构提供的产品优质,至诚证券网成了庞升东的“摇钱树”,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赚了几百万元。

先做赔钱的准备

庞升东说:“一个人能否创业成功,不在于有多少资本和硬件设施,关键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做好赔钱的准备。”创业有赚就有赔。在寻找机会时,庞升东时刻不忘风险,因为他也曾看“走眼”过。

有一次,庞升东发现hao123网站有着天文数字般惊人的访问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花了10万元买下一个域名,准备也做个精彩网址导航网站。结果,折腾了大半年,烧了不少钱,该网站却没有多大起色,访问量仅维持在1万IP左右,和他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除此之外,庞升东在一段时间内还尝试投了其他一些项目,都没有成功。别人也许认为这是失败,但庞升东却不这样看,他从来没有失败的感觉,相反他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那种创业激情。庞升东不是一个对数字敏感的人,直到有一天别人暗示他时,他才知道自己实实在在已赔了100多万元。

回忆这段经历,庞升东感慨道:“失败算不了什么,赔钱就只当交了创业课的学费。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在企业团队构建上。当时没有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在我看来,人才就是金钱,就是竞争力。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机遇和风险密切相伴的领域里,一个公司人才的整体竞争力,决定了该公司能够存活多久。”

上海淘金

20xx年3月,庞升东开始到上海寻找新的投资项目。

刚到上海滩,他曾想做导航和分类网站,但难度较大。在考察了一些知名Blog网站后,一家交友网开始进入他的视野,并被他最后锁定。这个网站人气很旺,有10多万注册会员,平均每天20xx多人同时在线。庞升东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投资对象。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谈判之后,庞升东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下了该网站。

此后,庞升东又收购了上海一家小互联网公司,并将网站转向其拥有的域名。迄今为止,该网站已拥有千万活跃用户,每天在线人数超过20万,进入Alexa全球排名前200强。公司竞争力

IT界有一个戏谑的说法:1000个人里肯定有500个CEO,但有80%左右“死”在创业路上。幸运的是,庞升东的公司不仅没有“死掉”,相反他们度过了全球性的互联网寒冬时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庞升东说:“很多人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创业,这很盲目。做企业有无数环节,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往往就会导致全局失败。因此,在经验不成熟时,最好去一家有实力的公司打工,做积累。”

甲骨文公司老总曾说,“创意+执行能力+资金=竞争力”。庞升东将这句话改为:公司竞争力=擅长创意的人+擅长执行的人+擅长资本运作的人。他对的憧憬是:如果大多数员工非常努力并出色地完成工作的话.以公司现有的资源,3年后公司市值定会超过2亿美元,那时就会像百度一样造就出一批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草根立志故事篇5:

我是个杭州城郊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没啥背景,也没啥钱,我们那出名的就是古镇的名字-留下,和还算西湖龙井的茶叶。可惜偶们村离镇上都很远嘛,小时候绝对童年,幼儿园不上,培训班没有,游泳上树偷蕃薯样样擅长(估计偶们是最后一批,偶84年的)

1990年-20xx年分别在村小、镇小、镇初中、镇高中上学,一笔带过。制度说的是18岁那年,知道不读好书就没有出路,所以感觉那一年自己在拼命读书啊,现在看是个误区,不过也特别感谢这个误区,18岁成年,18岁开始努力,起码让自己特别能吃得起苦啊。

20xx年高考很郁闷,三本线,但是三本很贵,要16000一学年(比较出名的是浙大宁波理工、宁波万里,当时被称为贵族学校),当时家里盖房子钱紧张(当时还没租房子,也没土地开发这档子事情,更没啥小和山高教区,现在想想当初造房子还是很明智的)。于是报了当年的第四批嘉兴学院国际贸易专科,很倒霉因为那年这专业太热,又是跨档来的,也不知道实际是啥原因居然没录到。没的读了,实在没办法,跑去了东阳的一个职院-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只因为那里便宜,毕业承诺包分配工作,那就去吧。

到那第一年,咱这分数绝对的高分啊,分了个算是最好的班上,学的是工民建施工专业(因为有补贴)第一年一天上9节课那是小问题啊,读书都不要命了,自己不甘心,一定要升本,往上读啊。当年就拿奖学金哦,还是团委的副书记,那是多大的学生干部哦。第二年,不行了,看明白了,毕业分配看来就是招生的幌子,升本貌似意义也不是很大了,大学扩招啊,本科生都多得要死了,读书彻底就不是出路了啊。不能再这样死读书了啊。

于是第二年开始转型了。20xx年,拉开转型的大幕哦,从傻小子的名词里解脱出来。大一的暑假,在东阳振兴路上摆地摊,卖的啥,音像产品是幌子,主要卖光盘,义乌去批来的,一个同学的舅舅干这个的,当时可以论斤算,卖出去就是十元三张,呵呵。赚了点小钱。开学了,地摊没舍得放下,白天上学课少(幸亏大一赚足了学分),晚上地摊。期间还兼职了复读机、学习机的市场推广,地方是金华地区。干的辛苦嘛,2个月才1000块,地摊倒是一个月能赚个800块,当时家里一个月给600生活费,600+800+500=1900哦,小日子蛮不错哦(包子是5毛一个啊)。

期间遇到了很好的学姐,晚上有时候还会给我送点夜宵啥的,怀念那半夜里送来的炒饭啊,这次我的初恋啊,真美好啊。到现在我结婚了,我都觉得她是我最好的生活伴侣啊(不能让老婆听到)。大三,实习了,因为是民办学校,采用2+1教学的,最后一年可以一整年实习,也可以实习半年。我的职业生涯算开始了吧。

从学校回到杭州,黄龙体育场还没全部完工了,自己去找的,找了个浙江一建的工地,实习300一个月,工地在天目山路玉古路口,现代国际大厦。干基础啊,辛苦,天天在基坑下面泥堆里测水平啊,这个日子是干得真苦啊。2个月过去后,要求加工资了,被驳回,为什么别的同学实习都是600以上,我就是300?当时不知道啥编制不编制的,觉得我干得辛苦,我不该比同学少,项目经理也劝了,道理也讲了,反正一头蛮牛,不给600就走。

真的走了,第2个工地,广厦绿州芳草园,当时也是干基础,一个月能给600实习,又是广厦一建的,算是娘家人吧,那个苦啊,现在想想那时候劲头真好,钱多点就干,啥苦不苦的。干了半个月,同学推荐广厦道路桥梁公司,项目在苏州,能给1500,头也不回,不是说下有苏杭,苏在前嘛,走吧。到了苏州,发现是苏州的常熟,为全运会造个体育场,问我会不会放样?我说会,其实不怎么会,全站仪是高级玩意,学校不给碰的啊。当时就跟着2个东北的师傅干,我还记得一个叫王恩庆,一个叫谢峰,实诚人啊,好人,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真的,那时候墨斗线弹得手都僵硬了啊。就是这样干了一年,还是干基础,那一年真苦啊,咬着牙干的啊。不过在工地的工棚里(蓝白的彩板房,比较有名的是雅致彩板房,行内应该都知道)啥都想过了,也算是想明白了。这一年,比读20xx年书想得还透彻啊。

20xx年6月,通过了毕业设计,毕业证终于到手了,找工作吧,发现本科生找工作都难啊,留给我的岗位是啥,实习,销售,营销,储备干部啥的,因为没啥关系,连找了2个月没找到好工作,学姐也大了,想安定了,这份感情终于算坚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老师给了我条路走-东阳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现在叫海天建设),7月,捧着妈妈给准备的草席和被褥,坐着火车去了南京,那时候没啥农民工不农民工的想法,可不就是农民工嘛,时运不济,家里也没路数没关系,咋办呢?人总要靠自己的啊。

在南京,我算是有经验的人了,因为手脚勤快,马上不放样了,干上了施工员顺带干预算员,那时候是房地产最好的时候,我总想着我这次给别人盖房子,多崇高啊,好好干。项目经理答应了给4500的,叫我跟着他好好干来着。就这样又干了一年半,为什么离开呢?说起来是被耍了,项目经理答应了4500没用,最后老板给的是3500。郁闷嘛,熟悉行业的都知道,工地是发生活费的啊,一个月拿1500,年底结清。20xx年1月,因为吃了哑巴亏,一怒之下,走了。因为是招聘来的,工地上也没啥关系,没想到项目经理根本和老板没沟通好,项目经理不响了,老板说项目经理没这个权力的。那时候很惨淡嘛,真的哭啊,是那种无边无际的痛苦啊。为什么会这样对我呢?后来才知道,项目经理和老板有矛盾,项目经理其后就走了,老板以为我是项目经理的亲信,准备好了要我走的。在南京的2年,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发誓要干一点成绩出来的,走的前一天,我在玄武湖前面发呆很久。

20xx年2月,回到杭州也算有点工作经验了,自己找了个工程软件研究所的工作,做技术支持。干了半年后,发现软件推广很难,而且北方的软件根本不是南方营销师的对手,软件推广很惨淡。庆幸的是,我那时候分析正确,20xx年和家人商量,买房,我只有5万,家里拿了30万(盖了房子出租啊,那时候收入不错了,我拿本科换来的3间4层农民房啊)。另外和一个朋友合伙开了旅馆,开在下沙高沙社区(估计在下沙上学的朋友都知道那地方)。我就这么一边上班,一边开旅馆。

期间我发现,下沙的小旅馆简直是学生朋友腐化的温床嘛,瞎搞的学生真是多嘛,其实这是次要,我没那么高尚;主要是合伙人两口子常年在旅馆,一个小旅馆,哪里有那么多利润拿来分哦?何况是黑旅馆,城管还时不时来查下(想起就骂城管)。后来我撤了,不过钱撤出来是20xx年的事情了。

20xx年9月,我找到了我现在的职业,一个国企(貌似还隶属于国家电网),而我只是聘用人员,但是我有经验啊,领导看我还机灵的(也可能是要价比3年工作经验的人相对低吧,那时候搞工程是高薪行业了呢),去了宁波的一个工地。

我突然发现国企和私企的区别,国企机构配备齐全啊。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努力,1年我就加了两档工资,也被总部看中,期间还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婆,20xx年回到了杭州总部,为自己在杭州找了个岗位。

其实我心里很感谢我老婆,我很感谢她在我困难的时候也跟着我。现在我一直在总部,20xx年,我还受委派国外参与招投标的工作。我在单位马上4年了,年年考核优秀,马上我要改变我的聘用身份了,能转个二类的事业编制,马上要签无固定期限工作合同,在这个物价飞速的时代里,收入不算特别高,也算维持在中高收入里,工资收入和市场投资以及接私活,一年也能混个15万吧,这4年里,我考了资格证书,升了本,现在是在职研究生了。现在有很多私企老板会向我抛橄榄枝,猎头公司也会找上我。

差一年,就20xx年了,走得不顺利啊,走得很辛苦啊。我承认在杭州我有好的基础,但是别以为杭州人是我的光环,我要感谢自己这20xx年来的努力,从18岁到28岁,现在我有车有房有老婆,孩子暂还没有,家里老人都有医保养老(一次性买断20xx年工龄),老有所养,我和老婆工作稳定,家里农民房还可以出租(不想以前那么多了,房子旧了等拆迁啊),虽然住远点,但是日子还是过得挺好的,如果不要去要求什么,就过日子而言,我知足了。

这是我20xx年的经历,我希望给跟我一样无权无势的孩子一点鼓励吧,在国家发展的趋势下,努力终有回报的,只要一心一意去干,总能干出成绩,机会总会垂青你的,造化常常弄人,就看你有没有强大的神经和勇气去面对。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起码我会尽力去经营好我的生活。

草根特点:一,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所以,人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Blogger都是草根。以下是本站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草根立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草根立志故事篇1:

他的创业生涯始于20xx年初。

张凯出身于山东德州农村,但他拥有烟台大学学历。

在济南市郊一较偏辟的地段,张凯开办了他的首家“草根”餐馆,餐馆布局平民化、大众化,餐饮服务也均是依照“农家饭”工艺调制,而餐馆的工作人员则全部是进城打工的“草根”.由于餐馆风格别具特色,餐馆经营完全依照“草根”的原汁原味模式,两年来,前来他小店就餐的顾客经常出现爆满和排队现象,他的生意也并没有因地段位置受到影响。

从事探索性“草根创业”的张凯初告成功,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经济新形势,如果说需要新的经济元素补给进来激活或振兴时。与其寄望于大企业、大集团等产业规模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倒不如去依托正在试图进行“草根创业”的家庭作坊、村落经济、青年创业等群体来完成。据了解,这不是在自吹,更不是在自讽,而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亲历创业过程以及对经济发展浅层了解,深有感触的张凯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走的是“草根创业”之路,是因为作为新一代青年在发展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发展责任意识。出身于农村的他,选择“草根创业”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地道的“草根”,而是为实现他在校十年载的一个梦。这个梦就是小张想在毕业后通过试点“草根创业”推动“草根经济”发展壮大,让更多的“草根”实现创业和就业,让社会各界也越来越离不开并倚重“草根经济”.

当然,“草根创业”并非简单地沿袭以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等空手起家的思想和精神,更主要的是要传承和保留“草根”原有的属性和特性,激发原始的活力和思维,并结合现代手法打造出顺应新形势下的绿色经济主导产业,满足并迎合广大消费者的绿色生态消费需求。

现在,张凯在济南实践的“草根创业”样板工程--农家炒鸡店获得了成功,由于该店保留了“草根”原有风格,店里全部用餐原料均采购于当地农村,使原材料保持住了纯天然、新鲜和绿色,做工则仍采用原始“农家饭”做工工艺进行调制,这样烹制出的食品深受当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一些回头客普遍认为,由于该店从原材料到做工都保持着原有简单、朴素和生态风格,满足了消费者对纯绿色食品的需求。另外,在用餐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一种重温儿时向往美餐愿景的微妙感觉,回首着过去,憧憬着美好未来,品味着佳肴,来这里已不是简单的用餐了,更主要的是来放松心情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好地方。对此,一些就餐顾客谈及此事是乐此不疲。

目前,张凯的“草根”餐馆历经两年打拼,已从当初不起眼的一家发展到了十余家加盟店,一些加盟店也从偏僻郊区移师至繁华的市区地段,每个店的日均营业额已达数千元,这些加盟店的“草根”员工总人数也已突破200人。如今,张凯的“草根创业”规划预计今年内在当地再开办5家加盟店。

4月12日,“中国农村改革论坛”副秘书长张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张凯的“草根经济”虽已成熟,但是他的“草根”属性并没有变,他的餐馆始终承诺采用绿色健康的方式来进行餐饮服务,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一方面组织农民建立健全生产合作组织,生产健康农副产品;一方面把农村生产的健康食品送到市民的餐桌上来,形成一种良性的健康有机链,推动良性城乡互动。这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均起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对此,发展“草根经济”,不是经济发展方向的倒退,而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更是经济逐渐在平民化、大众化。还原“草根经济”原始活力,满足“草根创业”需求,由此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繁荣昌盛的主流。

草根立志故事篇2:

如果说《帝企鹅日记》是关于鸟的史诗,《迁徙的鸟》是关于飞翔的赞美诗,那么《天赐》就是鸟类世界中的小说《活着》。

在第四届德国科隆电影节上,中国第一部以鸟为“演员”的电影《天赐》,一举夺得“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大奖,成为最耀眼的一匹黑马,其制作团队也成了颁奖典礼上最惹人注目的焦点。然而却没有人相信这部参加国际电影节并最终赢得大奖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专业电影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之手。

《天赐》讲述了一只孤独的小黑尾鸥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这部关于一只海鸥成长经历的故事片,画面唯美、情节曲折、震撼。国际著名纪录片大师、科隆电影节评委沃尔克·诺瓦克先生对《天赐》给予极高的评价:“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创作,这是对电影的贡献。《天赐》是本届电影节最棒的电影!”

对!这部最棒的电影正是由他们完成,他们被朋友们称为三脚架组合,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平均年龄只有36岁,却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影片的背后他们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个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七年都给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赐”,熟悉他们的人说他们“疯了”。可是在他们心中这不是疯,是执著、是坚持,因为他们都被“天赐”打动了,从破壳而出,到失去父亲、哥哥、母亲……一只孤鸟,在海驴岛滔天大浪和滚滚惊雷中颤巍巍地成长。生存很残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顽强,生命还很美好……这几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气和力量的再现。

曾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幼喜欢鸟的导演孙宪,每当从电视里看完外国人拍摄的《动物世界》,他总有一点疑惑:中国的“动物世界”在哪里?终于他们发现了一个离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驴岛,小岛离陆地只有几海里,坐船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海岛周围食物充足,是海鸟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际这里聚集着近万只海鸥和白鹭,这里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动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宪有了拍摄一部纯野生鸟类纪录片的灵感。20xx年5月2日。孙宪在这“无粮”“无水”“无电”的“三无”海岛上与志同道合的两位好友,开始了艰苦拍摄与创作,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拍的时间越来越长。计划也从拍一部纪录片转变成一部鸟的电影:没想到拍摄的过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更没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孙宪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考入曲阜师范大学学了几年油画:王建涛当过农民、司机、修理工。后来到济南广播电视学院学习两年摄影。于辉高中毕业后直接跟着孙宪学徒当美工。三人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但身为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放电影多年的经历,看过的数千部电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营养来源。

拍摄鸟的电影,鸟儿却不是称职的演员,从不听从导演的安排。鸟的故事必须细心去观察,并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这种在原生态下拍摄的片子,拍摄难度不可想象。一个在影片中几秒钟的镜头,有时需要三个机位拍上半个月的时间。整部片子剪辑完80分钟,却拍摄400多个小时,耗了7年的拍摄时间。

拍摄是艰难的,可更困难的是资金的短缺。最初的启动资金是他们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三人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最困难时连顿热饭都吃不上。20xx年冬,拍摄几乎使三个人陷入了绝境。此时三位“草根”电影制作人,拍摄了几百个小时的素材,但是如何成为一部作品?他们陷入了迷茫。

电影剧作家袁学强在看了他们的素材后,建议拍一部关于鸟的电影。要出一部电影仅仅是第一步,编剧本、做剪辑、配音、配音乐、制作、发行,每一个环节对孙宪和他的团队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在屡屡碰壁后,从没有学过电影制作的孙宪平生第一次当起了导演,和同伴们边摸索边制作,长达400多个小时的素材每天翻来覆去地看,根据素材,剧本有了,一个小黑尾鸥的成长之路渐渐成型。影片最终定名为《天赐》,有人说《天赐》名字太平凡,但孙宪最终没有改。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大家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种幸运是天赐的:拍摄的黑尾鸥也是天赐: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些都是天赐的。所以“天赐”这个名字最能传达出他所要表达的主题。

20xx年1月24日。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局的摄制许可证,有着影视圈才女美誉的徐静蕾友情为《天赐》配音,青年歌唱家谭晶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20xx年10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给《天赐》颁发了公映许可证。

至此,被朋友认为是“疯了”的孙宪带着他的摄制组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7年艰苦的拍摄,并不都是困难和苦涩。长期的拍摄,使他们渐渐走进了鸟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画面,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被鸟儿的顽强生命鼓舞着,一下子所有的烦躁都不复存在了。最后撤离海岛的时候于辉对孙宪说:“下辈子如果你还要拍鸟,那我就做只鸟,你想怎么拍我就怎么飞……”

影片获奖的消息传到国内,让很多并不看好这部电影的人很吃惊,毕竟这是一个有些远离社会热点题材的故事。而拍摄《天赐》的三个人,也绝非艺术家或科学家,他们仅仅是一群普通人,几个电影院的美工。可是他们做到了。可能越是从普通人身上,我们越能感觉到这股来自内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驴岛上的黑尾鸥唤醒后。

关于拍摄片子的初衷,孙宪说:“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出自对鸟类单纯的喜爱。七年零距离地融入黑尾鸥的世界,让我们找回了对生灵应有的尊重和对自然应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严,哪怕一草一木都应该尊重,我只是想讲述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把看到的鸟世界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0xx年1月21日,《天赐》在全国公映。坚强的小天赐打动了太多人的心。

带着一个飞翔的梦想,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凭着超过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剑,一部温暖生命的电影最终诞生在了三个小人物的手中,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他们的故事如同《天赐》一般,同样让人感动、让人敬佩、让人羡慕、更让人尊重。只要坚持,小人物同样也会成就人生大奇迹。

草根立志故事篇3:

乔小刀本名叫乔守民,那是他当农民时的名字;当设计师的时候,他叫乔小刀;当上歌手后,他叫乔西。一个刚过而立之年、只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流浪汉,在不断的折腾中找到了自己。如今的他拥有乐队主唱、设计师、展览策划人、创意师、手工狂、诗人、丝网印刷专家、杂志主编等多重身份,在北京买了车,买了3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去受苦

乔小刀在山东长到一岁多的时候,就被父母带着“闯关东”,到了黑龙江。家里穷,乔小刀自幼跟着父亲捡破烂、捡砖头,这为他后来成为“破烂艺术家”、手工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乔小刀又黑又瘦,上学只上到初二。十六七岁的他没有朋友也没有事做,自卑地在家里吃白饭。那时唯一能给他带来自尊和自信的,是他利用超强的动手能力躲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做设计”,设计诸如兵马俑、水车之类稀奇古怪的东西。

自卑、内向而又孤单的乔小刀想:既然都是受苦,为什么不到中国最好的地方受苦?于是,1998年3月,二十岁出头的乔小刀从黑龙江来到了北京。

北京太大了,乔小刀却一个人也不认识。他只能从电焊工做起,每月收入两三百元。做收入这么低的工作,他却仍然表现出了他的优点:工作狂。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有时能连续工作20个小时。一天,由于工作时间过长,而电焊的光线太刺激,他的眼睛受伤了,没法闭上,只能睁着,一直流泪,疼痛钻心……那一次,他差点失明。

乔小刀还有一个优点,敢想,脑子灵活。做电焊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电脑刻字,收入翻了一番;电脑刻字的过程中,他又学会了平面设计,收入又翻了一番;20xx年的时候,他已经成了写字楼里的白领,在网站工作,收入又翻了一番,月薪3000元。这样的工作算不上多么辉煌,可对两三年前还是电焊工的乔小刀来说,却是个奇迹。

农民工变身“破烂艺术家”

可能正是由于曾经的内向与孤独,身在北京的乔小刀渴望认识更多的朋友。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出于单纯的自尊心”,乔小刀说自己是画家。有个酒吧老板就当了真,他对乔小刀说:“我的酒吧重新装修,能不能挂你几幅画,让酒吧有点档次?”乔小刀不禁汗下,他可从来没学过画画,但既然自称画家,他就得把这差事应承下来,不能丢了面子。

被面子逼到了悬崖边上,乔小刀表现出他灵活、敢想敢做的一面。他发挥了自己会捡破烂的优势,穿着T恤、骑着辆破自行车,在北京三环路的垃圾堆里捡三合板、建筑胶、废布、油漆、颜料……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敲敲打打、拼拼凑凑、涂涂抹抹,他还果真搞出了一批形式独特的“假油画”。其成本,算上吃住在内,总计不超过700元。就这样,乔小刀除了完成酒吧老板交代的任务外,还顺势搞了个画展。他折腾来了一大帮朋友,画画的、搞音乐的、做设计的,他们把乔小刀的画带回家去,说要“珍藏”。自卑惯了、民工出身的乔小刀哪经历过这种荣耀,禁不住神采飞扬……

可荣耀不能当饭吃,乔小刀还是得面对现实。那年春节,他回了趟老家,家里的状况让他揪心,而最让他揪心的是侄女乔木楠。乔木楠出生后仅几个月,父母就离异了,父亲无力抚养她。她跟着爷爷奶奶过,两老一小竟靠挖野菜为生。揪心的乔小刀想,他得当“老板”。

回到北京后,乔小刀暂时放下了他的“艺术梦”,一心一意地在公司里拼命赚钱。不久,乔小刀真就如愿以偿当上了老板。

20xx年左右,互联网遭遇寒冬,乔小刀所在的网站在苦撑两年后终于倒闭了。公司“分家”的时候,乔小刀得到了两台苹果电脑和一批办公用具。这些家当成了他当老板的资本,他租了个小写字间,有了自己的公司,做“商业设计”、丝网印刷。

公司初创,万事皆难。乔小刀工作更玩命了,常常是上顿接下顿地啃着方便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客户渐渐多起来,其中包括一些艺术界的人。乔小刀为他们设计唱片,印刷唱片封面和宣传品。乔小刀“丝网印刷专家”的名头,从那时起渐渐流传开来。

赚了些钱,生活逐渐安定后,乔小刀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他先是做了本杂志,名字很另类,叫《月经》,意为“记录每个月的经历”;形式也另类,以帆布为原材料,丝网印刷。后来这本杂志,竟被邀请去欧洲参加了先锋展。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乔小刀尝试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大声展”、“奥运建设历程展”……他又成了展览策划人。

接下来他就玩起了音乐,他买了吉他,学弹古筝,并收集各种古怪的乐器,弄出更为古怪的音色组合。20xx年,他干脆卖掉了公司,专心做起了音乐人。

问题在于,他根本没受过音乐教育,“连什么是音节也不知道”;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音乐天赋。“他唱歌调不准,这没关系,可是他居然没拍子!”乐队的鼓手小声评价乔小刀说。

可乔小刀说:“想到了,就要去做,不能等老了再去玩音乐。”他尝试着自己写歌词,自己谱曲,并在酒吧里搞了一次个人音乐会。音乐会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场面火暴,乔小刀竟拥有了众多的Fans。

接下来,乔小刀又做了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他请年仅8岁的侄女乔木楠“出山”,与他搞演唱组合。“别人说我唱歌不靠谱,那我就再找个更不靠谱的,让她做主唱,别人就不会骂我了。”

乔小刀给组合起了个很有诱惑力的名字“大乔小乔”。随后,他决定为“大乔小乔”先出张唱片专辑,名为《消失的光年》。

说做就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消失的光年》录制完成了。为了节约成本,也是为了出奇制胜,乔小刀决定唱片的包装完全由自己和家里人手工完成。唱片的内包装和外包装全由麻布做成。全家上阵,父母连夜踩缝纫机缝制封套,乔木楠则往封套里装唱片。《消失的光年》,不仅仅是音乐艺术品,还是纯粹的手工艺品,限量发行20xx张。

20xx年7月12日晚,1000多人涌进了《消失的光年》专辑首发式会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买40元门票进场的,这是最让乔小刀自豪的地方。

32岁的乔小刀和9岁的乔木楠,站到了首发式的演唱台上。简单的旋律,简陋的配乐,大乔的随意吟唱和小乔的质朴童声,竟然组合成了梦幻般的天籁之音。“大乔小乔”出乎意料地成功,而小乔比大乔的人气更旺!

“出唱片对我们来说是不务正业的事,记录下我们的成长却是正经事。”乔小刀一本正经地说。唱歌并没有影响小乔的学业,因为她从不把唱歌当回事,她的理想是长大后当翻译。

折腾出崭新的天地

就在“大乔小乔”极盛的时候,却不再演出了。乔小刀给出的理由十分简单:小乔马上就要变声了,不再适合演出。

20xx年,乔小刀又和自己的女朋友胡小路组成了“道具保修”乐队。为什么总与自己的家人组建乐队?胡小路的回答是:“省钱呗!这样就没人跟他分钱了呀!”而乔小刀还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家人合作是因为了解彼此的特点,省时间,想排练随时排练。还有个客观原因,我的技术实在太差,专业的音乐人无法忍受我!”

这一年,乔小刀还与水晶石公司合作,参与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视效节目创意监制工作。在奋战无数个日夜,方案最后由张艺谋导演拍板定稿的时候,乔小刀极度兴奋。他这个昔日的农民工、草根在一番折腾之后,终于折腾到了“庙堂之上”。

20xx年下半年,乔小刀开始操作他以前成立的“微薄之盐”团队。这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组织,无偿帮助有梦想的人。在乔小刀的操作下,又通过商业合作创办了“微薄之盐”酒吧,既能赢利,也能为有梦想的音乐人无偿提供平台和锻炼机会。

20xx年1月,乔小刀忙于做他的新专辑,一张是古筝专辑,一张是组合的音乐作品。

乔小刀说20xx年最大的计划是将“微薄之盐”做成新模式的商业慈善机构。他坚信,“微薄之盐”上将开出奇异的花朵……

Tags:草根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