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寓言 > 故事集

佛教里关于道德的故事

栏目: 故事集 / 发布于: / 人气:2.15W

佛教里关于道德的故事 一喜一忧

佛教里关于道德的故事

尊者舍利弗与长者须达,一同正在为祗洹精舍测量图样的时候,舍利弗忽然欣怿含笑。须达见而问曰:“尊者为何喜悦?”舍利弗答:“你为众生请佛,而于此经营精舍,发如是大心,真了不起。要知道,善因必感善果,你既为佛造精舍,而今六欲天中的宫殿,业已为你成就。”说毕,舍利弗即显神通,借慧眼令须达悉见六欲天宫。须达问:“六欲天中,何处最乐?”舍利弗答:“第四天(兜率天)中,少欲知足,恒常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训不绝。”须达曰:“我愿生兜率天上,常闻佛法。”出言始竟,余宫悉灭。

不一会,舍利弗又忽然忧愁满面。须达问曰:“尊者为何而现忧色?”舍利弗答言:“你看这一群蚁子,自你于过去毗婆尸佛于此为彼世尊兴建精舍时,这群蚁子即在此生活著,直至现在,已经九十一劫,犹未脱此形骸。”

按:人们的福德,是要从各人自身去培养(庄严)得来,绝非自然,更非侥幸所获。你看长者须达,远从过去毗婆尸佛即为彼佛建舍,一直至现在,犹为释迦如来的精舍而大兴工程,他这种累劫造福的发心与精神,不但修成累世为人间的大富长者,而未来尤上升于兜率天宫,亲闻补处菩萨的法音哩!

古德说:“人人知道有来年,人人当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人人当种来生福。”有福德的积累,才有人格升华的希望。眼看当前的众生,不知种福,即使知道种福的,亦寥寥无几,偶遇机缘,总要斤斤计较得失,脱不了勉强性,所以也就难怪末法的众生福薄了。要知道,福经不起日久的薄下去,如一旦福尽而下堕的话,其苦难以言状。犹如上面的蚁子,虽历九十一劫,仍不能脱其形躯。如此福、罪、乐、苦的较量,何啻于云泥之别,我人不可不慎之。

佛教里关于道德的故事 搬柴运水皆是禅

一般人常常对生命的消逝,充满了无可奈何,然而,佛法却警惕人们要时刻心存危机感,激励人们要珍惜光阴,并且善用有限的生命,来成就无限的慧命和功德。

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这时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带着欣慰嘉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

“老师!这些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吧?”

佛光禅师满意地说:“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在忙碌着,因此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您也应该多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第二天清晨,大智还在睡梦中,就隐隐听到从佛光禅师的禅房里传出阵阵声响。接下来的一整天,佛光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前来礼佛的信徒开示,讲说佛法,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与信徒的交谈告一段落,大智担心地问佛光禅师:“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这么忙碌,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回响着。

不要以为所有得道禅师都在过着闲云野鹤、自在悠然的生活,事实上正像故事中的佛光禅师那样,他们都在过着一种“没有时间老”的忙碌生活,例如下面这则故事中的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在承继马祖道一禅师之后,立下一套非常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徒的生活一向是以戒为规范的,而百丈禅师却改进了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有人批评他为外道。因为他所住持的丛林在百丈山的绝顶,因此他号百丈禅师,他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辛勤劳作,讲究生活要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其不肯假手于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大了,但他仍然每日随众人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毕竟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出坡(劳动),但是百丈禅师却以坚决的口吻说道:

“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动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绝食行为表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劳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是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百丈禅师为了拯救禅者的时病,不但服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甚至还喊出了“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的口号。

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不是懒惰的借口,希望现代的禅者听一听百丈禅师的声音!

我们在哪里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答案只有三个,那就是在工作、爱以及自我完善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很多现代人都在为工作而苦恼,他们向往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但事实则是,无所事事非但不能带给人快乐,反而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工作从来都是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正如奥地利著名心理分析专家威廉·赖克所说的那样:“爱工作和知识是我们的幸福之源,也是支配我们生活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快的工作节奏的确正在渐渐剥夺生活本来应有的舒闲。但借助禅的智慧,我们会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我们就不会去重视它、喜欢它。但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禅者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工作将不仅仅是工作,它将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你会从中得到类似童年游戏般的单纯快乐。

佛教里关于道德的故事 寻找真正的禅心

修禅修心,倘若自己心中对禅理一知半解,只凭嘴上空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与佛学融为一体。

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为了什么?究竟还有什么属于我们呢?”

“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导小和尚说,“属于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那水。”老和尚看小和尚一脸困惑的样子,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海、思度五岳,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呢?”

小和尚说:“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

老和尚说:“不!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心中只惦记宅第;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拥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所有事物。”

这时,玉兔东升、金乌西坠,山岚炊烟拂拂袅袅。小和尚观望着山水云月,终于舒心地笑了。

得失寸心知,一个人在人生抉择和人生走向中的得失是不好评判、不好量化的。无论从事什么事业,只要能在日作夜寐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和精神寄托就不虚此行,生命就是有意义的。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问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答道:“你说来听听吧。”

洞山正色道:“我想要的是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一边编鞋,一边平静地问道:“要眼珠?你的眼珠哪里去了呢?”

洞山答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道:“如果你有眼珠,怎么安置它们呢?”

洞山不知如何对答。

云岩禅师严肃地说道:“我想你真正想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话题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对这种矛盾的说法很是恼怒,便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觉得惊讶,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没有眼珠,我看不清前面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怎么还看不到呢!”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禅心只能靠自己参悟,别人只能点拨。没有自己的苦心修炼,又怎能明了深奥的人生哲理呢?

一天,无德禅师问诸位学僧:“各位来此参学,长者数年,短者数月,不知各位找到禅心没有?”

学僧甲说道:“我是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烈的人,除了‘我’或‘我所’之外,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我关心的。但自从参禅以后,我才发觉世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靠因缘才能成就,除了我以外,还有人,还有佛,我想我握住禅心了。”

学僧乙说道:“以前我的眼光总以能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质为标准。但自从参掸以后,现在我不再短视而有远见;不再心胸狭小而量大如空;我想我找到禅心了。”

学僧丙说道:“如果说我以前一天能行三十里路,我绝不去走五十里。但自从参禅以后,才感受到,自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证悟永恒的法身,恨不得不眠不食,日行百里。我想我已经知道什么叫禅心了。”

学僧丁说道:“由于我天资太平庸,经验不足,在处事方面相对显得笨拙,甚至有时会很自卑。但自从参禅以后,才发觉自己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责大任。因此,也不自觉笨拙,也不感觉自卑,我想这就是禅心了。”

学僧戊说道:“我身材只有五尺,平常总抱着‘天塌下来总有别人会顶住’的心态。但自从参禅以后,才感受到禅宗的信念;现在总觉自己有丈二之高的身材,我想我已体悟到什么叫样心了。”

无德禅师听后,点头说道;“你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好好精进修持吧!参!”

学僧们听后,个个敛目内省,继续去寻找禅心。

Tags:道德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