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寓言 > 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

栏目: 民间故事 / 发布于: / 人气:2.4W

东北虽然是祖国边界,但是民间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东北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1954年春,小凤仙患上类似于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陪伴小凤仙的是李有才的妻子佟桂英。

在小凤仙患病之前,佟桂英就已嫁进李家。“婆婆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候,无论街道组织什么活动,婆婆都积极参加,有时候还拉着二胡唱上一段,宣传党的政策。”

佟桂英同样看过小凤仙的那些照片,而得到的答案始终只是:“婆婆淡淡地一笑。”

患病后的小凤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谁也不能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邋遢女人和那个倾国倾城的小凤仙联系起来。想来,短暂清醒之间的小凤仙是无比痛苦的。

对于小凤仙准确的死亡日期,李桂兰的回忆是,“应该是在1954年的3月份,不过,那时候我正好怀孕,所以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

或许是50多年的时光流逝,让一段记忆变得斑驳陆离,李桂兰的哥哥就有着与妹妹不同的回忆,“葬礼我去了,父亲把继母最喜欢的照片放进棺材里,其他的都烧掉了,我记得应该是秋天的时候。”

很难判断,小凤仙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自幼被卖到青楼,当然不幸,结交蔡锷,维护共和,斗智袁世凯,这些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承但的重任。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其实,小凤仙根本不会在乎后人如何猜测她,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视小凤仙为红颜知己的蔡锷,就已经给出小凤仙和所有世人一个答案了,蔡锷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东北民间故事:当东北剽悍土匪遇上日本鬼子

在东北这块广垠的土地上,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尤其在日本侵略者造成“九,一八”事件后,大批原东北军将士,不服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命令,脱离国民党军队,联合当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民众抗日力量,英勇地进行打击,抵抗日军侵略者的斗争。由于世道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组织,一下子发起,涌出了几百股反日武装力量,也包括了原就存在的土匪力量,东北一时成了“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局面。

东北的土匪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一;纯土匪;人数不多,通常在十几二十人之间。专门欺侮老百姓,杀人放火无所不干。当地的老乡最恨的就是这种,毫无人性可讲的土匪,大点的村屯,宁可不吃不喝,省下钱来买枪组织护村队,跟这些土匪对着干,以保卫村,屯的安全。

二;杀富济贫;这类土匪不抢穷人的东西,专找大户的地主老财,这种绺子(土匪的别称)一般人多枪多,地主老财家也有护院的,有的还在四角建有炮楼。不是人强枪多马壮,要想去砸窑(攻打地主老财家的大院),搞不好就会吃亏。一旦砸窑成功,除了存下自己必需的米,粮,弹,多下的就就地分给了四周的穷苦贫民。这些绺子的大当家的一般也是从穷人家逼上山当土匪的,一点良心末泯,在后来的年月里,有不少这样的绺子大多参加了抗日义勇军(抗联的前身)。这些绺子有时还帮穷人从其他的小土匪里,要回被帮去的人质和财物。一次双阳县的“大来好”(土匪名号,以下同。)路过一家小村的豆腐店,听里面 哭声很响,就手走了进去问;“乍地啦?”豆腐店老板说;“孙子给帮了。”“嗯,谁帮的?”。

“是后沟的‘红山’给帮的,说要五十大洋……”。

“他妈妈的,别哭了,我去给你要回来。”‘大来好’说着就出了门,他回到山里,带上三百多人,骑上马就奔后沟去了。

一到后沟,‘大来好’把队伍压好,派了个崽子上山报信。‘红山’一听‘大来好’奔山来了,便急急地下山迎候。‘红山’这绺子土匪人,枪不过三十,哪敢和‘大来好’来硬的,只是满面笑容地说;“大当家的,今儿个乍有闲功夫到小弟这儿来坐坐?”。“咱也没多闲功夫,你把豆腐店老板的孙子给我,他妈的,没钱花就去砸响窑(大财主家)。人家一个破豆腐店,他妈的一年也赚不下二十大洋,你小子开口就是五十,是他妈的咱这号人干的?把孩子抱出来!”

‘红山’没办法,只好乖乖地把孩子交给了‘大来好’带走。

豆腐店老板一家人见孙子平安回来了,那高兴劲儿都没法说了,一个劲地向‘大来好’作揖跪谢,‘大来好’一摆手说;“我也是土匪,可我不祸害穷兄弟,我的弟兄也一样。行啦,好好养着小崽子。”。‘大来好’说着带着弟兄们就走了,连口水都没喝。

三;为国为民。这类绺子怎么也算是土匪呢?这不是概念上的错误,这是当年东北民间武装的一个事实。这一类绺子起局时,没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只是图个吃喝玩乐,逍遥法外的想法。大当家的有一定的规矩,不祸害贫苦老百姓,要抢就抢大户人家,地主老财。但当日本人进占东北后,看到日本人如此残忍地杀害,欺凌中国人时,出于他们的本性和良心,用不着什么党的劝说,指导,就自发地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当他们在打击小日本鬼子时,还经常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有意无意地和老百姓的生死连结在一起了。照理他们走到这个地步,应该说是可以摆脱“土匪”的称呼了,但是,他们内部的一套却还是按照土匪的方式方法行事的,诸如;大当家的(土匪头子),炮头(带兵打仗总头目),粮台(管理弟兄吃喝衣服等后勤),水香(队伍每到一地,由水香负责安排哨兵,侦察周边地形等事务),翻垛的(要懂天文地理,五行八卦,黄道吉日等等,实际上是大当家的参谋)。

随着日本人的步步进逼,大小土匪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1920xx年的冬天,吉林敦化,汪清一带山里一股号称‘野马’的绺子,邀请了‘老三省’绺子的大当家‘老三省’商量合作事宜,‘野马’对着弟兄们说;“咱们打着吃(做土匪)也三年了,没放过火,没杀过人,没碰过女人一根毫毛。这也算对得起天良了。现在是猫冬季节,是大家伙吃喝玩乐的季节。可日本人他妈的把山下封的死死的,今儿个我把“老三省”大当家的请来,就是想想个法子,怎么样打狗日的小日本一顿,大家伙好改善改善生活。下山去活动活动。‘老三省’大当家的,你说乍办?”

“中,”‘老三省’点了下头说;“你绺子里有多少人马?”

“一百二十。”‘野马’毫不含糊地说。

“那不行,”‘老三省’想了一下后说;“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大的,延吉有小日本一个开拓团(开拓团是日本移民到中国开荒种地的日本平民,一般不配备武装,由驻军保护)。驻兵一个大队。我看把‘大来好’,‘江南好’,‘包打一面’,‘黑星’,这些绺子里的人马都叫来,加上我绺子里三百多人马,凑上千把百人,把延吉的小鬼子吃了。他妈妈的,也叫小鬼子尝尝中国人的历害。王八蛋的,要叫日本人把东三省侵没了,我这个‘老三省’还老个屁省!”。

两人商量定当,各写书信派人送往各地绺子。

就在20xx年的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六。)清晨。

‘老三省’,‘野马’,‘大来好’,等绺子头脑,兵分三路,穿山越岭,悄悄地而又急急地向延吉城奔去。他们要在小日本吃晚饭的当口赶到,好打它个措手不及。

夜色渐黑时,‘老三省’三路人马巳悄然地进了延吉城。延吉城里还弥漫着春节的浓厚气氛,时而有鞭炮声从城的各个角落‘噼啪’地响着。街头上看不见有日军巡逻的兵士,‘老三省’,‘大来好’,‘包打一面’三个绺子有八百多人,直接往日军驻防大队扑去,‘野马’,‘江南好’,‘黑星’,近五百人一路向开拓团摸去,主要是防备开拓团里有日本军人在内。

歌舞升平的延吉城里,日军驻防大队内的地炕上面,一些日本兵喝高兴了,脱了衣服在跳舞,‘老三省’,‘大来好’,‘包打一面’怀抱机关枪,带着兵横扫了进去,不管死活,会动还是不会动,一律叫后面的崽子统统补上一枪。日本兵投降也来不及了。

二十分钟,战斗结束了。

几个大当家的一清点战果,计;

一;歼灭日军二百五十六人。

二;缴获野炮六门。轻重机枪各六挺。

三;手枪,步骑枪二百七十支。军刀七十五把。

四;军马七十六匹,弹药六十箱,钢盔二百七十顶。

五;烧毁军营一幢。

这一仗震惊了日本东北陆军司令部,使得以后的日军再不敢以小队出动打土匪了。开始了以招降的办法来对付山里的抗日土匪。

东北民间自发拉队伍打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很多,只不过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的参加了人民军队,有的跟国民党走了,还有少许还是上山当土匪了,当土匪自由。

东北民间故事:张学良顺利接掌东北军

张学良把老爹培养他的招法也用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小小年纪就让他们穿上了军装

1920xx年7月3日,年仅29岁的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

那么,在张学良接班的问题上,张作霖起了怎样的作用?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

给张学良网罗一个团队

一个人想成就大业,单枪匹马肯定不行,得有人帮忙。这些帮忙的人,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创业才成为可能。张作霖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这些人成了张氏团队的早期人员,也是核心人员。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从穷乡僻壤来到奉天这个大都市,又从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张作霖是其中的天然领袖。

可张学良呢?那可说是纯正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长大。说张学良是公子哥,也没什么不妥。当别人还在学怎么骑马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要让这样的人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可张作霖做到了!

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会怎么待你呢!要想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接班人必须有自己的团队。这一点,古今中外的例子俯拾即是。李世民能顶着“杀兄弑父”的罪名顺利成为一代英主,关键是有尉迟恭、侯君集、李靖等天策府十八学士的鼎力支持;曹丕之所以能在曹操死后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靠的还是曹丕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培植的亲信华歆等人。自小熟知三国、隋唐演义的张作霖怎能不明白其中的诀窍。

怎样才能让张学良拥有自己的团队呢?

有枪便是草头王。要让张学良接班,就得让他掌握军权,要掌握军权就得当兵。可真要把张学良派去当个大头兵,却是不大可能的,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先例可循,你见过历史上哪个太子、阿哥从小兵干起?还不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亲王、郡王了。这种事,只有在西方的王室贵族中才有能,比如,英国的哈里王子就被派去阿富汗打仗。

在中国人看来,让子孙从大头兵干起总不是那么一回事。直接派去当高级军官,也不是没有先例。但在奉军那种讲究资历的地方,保险队的老人们是不会买张学良账的,结果是树立不起威信,和没去一个样。最好的办法是进军校,军校毕业后再出来当军官。一来,军校可以使张学良接受初步的军事教育,知道打仗是怎么一回事;二来,为将来奉军的改头换面做准备。当时的奉军匪气十足,官兵虽然枪法准,但军队作战毕竟不是打家劫舍。拿破仑曾说过:“两个马木留克兵可以对付三个法国兵,但是一百名法国骑兵就不怕一百名马木留克兵,而一千名法国骑兵则能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军队作战讲究的是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军事技术的进步,导致军事组织结构日益复杂。让一群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去和那些德国、日本教官训练出来的军队打仗,那不是找死吗?所以,张作霖让张学良入军校也算是为将来奉系军队的壮大、发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做准备。

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为培养奉系集团的军事人才而专门设立的军事学校。入校的主要是奉军的下级军官。张学良曾自夸说,自己一进讲武堂就考了个第一。有些人认为这还不是沾了张作霖儿子的光。其实不然,当时讲武堂招收的都是奉军连排级军官,虽

然挑的都是能识文断字的,但数学,物理学对这些人来说不啻于天书。而张学良自小文化基础比较好,能考第一确实不是因为他是东北王的大公子。

军校毕业后,张作霖并没有急着让张学良去当什么高官,而是“回锅”去当讲武堂的监督。本来讲武堂的最高领导人是张作霖,日常事务由教育长负责。但为了能让张学良参与到讲武堂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张作霖计上心来,特设了监督一职交给张学良。

自从有了张学良这个监督,讲武堂的事情基本上是张学良管。这样,从职务上来说,张学良与老师们是上下属关系,与学生就是师生情谊。我们常说黄埔军校是国共双方将领的摇篮,而东北讲武堂又何尝不是奉军军官的摇篮呢?张学良长期掌管东北讲武堂,对讲武堂的师生人品、才能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是一个领袖人物成长的开始,也是一个接班人建立自己接班团队的基础。这一切全都在张作霖的计划之中。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果如张作霖所预料的那样。随着奉军的不断扩军,大量东北讲武堂的毕业生被充实到奉军各级部队当中去。而在人事方面,张作霖又放手让张学良做主,所以像日后比较著名的东北军将领如黄显声、许庚扬、牛元峰,甚至开国上将吕正操、万毅都与张学良有师生情谊。而当时在讲武堂任教官的郭松龄、何柱国等人也恰是在此时与张学良建立了特殊的友情。

这样,张学良就以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团队。

让张学良打出威信来

如果认为张作霖仅仅让儿子当个东北讲武堂的监督就能确保日后能够接班的话,那就太小看张作霖了。老谋深算的张作霖明白,在部队中立威的关键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一个娃娃兵,没上过战场,别人是不会服你的。

于是,在儿子还没毕业时,张作霖就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东三省巡阅使卫队旅中挑选了一个团的士兵,配属骑兵、炮兵、机关枪各一连,工兵、辎重各一排,组成一个超强的加强团让张学良率领去剿匪。剿灭几个土匪需要这么强的兵力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叫杀鸡用牛刀,保证只胜不败。张作霖的目的有二:一来给张学良树立打仗的自信心,这个自信心太重要了,你总不能让一个人刚从军校毕业就去打败仗吧?万一打败了,弄不好,张学良一辈子不敢上战场,那张作霖的精心培养不是全白费了吗?二来呢,在奉军中立威,要让奉军将士知道,虎父无犬子,我张作霖的儿子也是凭本事走到这一步的。

张学良果然不负父望,剿匪马到成功。张作霖的把兄弟、时任吉林督军的孙烈臣极为识趣地公开通电:张学良在吉林剿匪指挥得当,作战勇敢,敬请提升为卫队旅旅长。张作霖推辞了几次后,就顺水推舟任命儿子为卫队旅旅长。张学良当上旅长后,所遗团长一职就交给了军校教官郭松龄。这是张学良第一次把自己人推荐上来任职,也是打造自己班底的开始。

1920xx年,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一溃千里。张作霖眼看局面无法收拾,马上派人让张学良丢下部队赶快跑。要是连儿子都给吴佩孚抓了去,丢人现眼不说,接班人大计可就全玩完了!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郭松龄的协助下,张弛有度,打得有板有眼,最后还是在儿子的保护下才压住阵脚。这一下,奉军的老帅们真正的刮目相看了,再也不敢小瞧这个公子哥了。但这种令人刮目相看还是有保留的。为什么?虽然打了胜仗,可谁都明白,这其中郭松龄起了很大作用,你张学良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还不一定呢。但在不久发生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张学良的出色表现则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郭松龄举起反奉大旗后,一路势如破竹杀向奉

天。张作霖被打得没了招,把前线的一切事务全权交给张学良处理。张学良先是组织部队抵抗,成功地把郭松龄部队阻挡在巨流河一线,然后以情感联系瓦解郭部。因为郭部的军官大多由张学良提拔,张学良在前线一喊话,这些军官大部分自动放下武器。事后,张学良又力主对这些军官既往不咎,一概重新留用。这一手极其漂亮,虽然张作霖装模作样地大骂一通,声称要对参与反奉的官兵追究责任,但他心里也明白,真追究起来,奉军还打不打仗?所以当张学良提出所有军官一律留用的主张后,张作霖也就同意了。他知道:好人让儿子做了,这些人出于感恩,将来对张学良会更加忠心!

在这件事中,张作霖及奉系的老派看到了张学良的指挥作战能力和在军队中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张学良。张学良自己也说:“我真正在东北军中树立威信是在郭松龄反奉后。”从此,张学良开始独当一面,张作霖也对张学良完全放权。

后来奉军和北伐军对抗,张作霖把所属军队编成七个方面军,其中嫡系三、四方面军完全由张学良指挥。虽然最后奉军吃了败仗,退入关内,但作为主力的张学良的三、四方面军并无多大损失。在政治上,张作霖也开始让张学良适度参与。比如,张作霖退出北平,就把与蒋介石和谈的重任交给了张学良。

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历练,张学良在奉系乃至全国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人虽死恩威还在

有自己的团队,有资历、有能力,但这并不成为能够接班的必然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是各方派系的支持,特别是实力派的支持。

任何一个军政集团都不是铁板一块,大多分成形形色色的派系,奉系集团也不例外。在1920xx年,奉系大约可以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中又可以分为以张作相、汤玉麟为首的一派和张海鹏、王永江、于芷山一派。前者跟着张作霖起家于八角台保险队,后者主要是张作霖在一次次高升的过程中加入的。虽然其中很多人也和张作霖结拜了兄弟,但毕竟属于外来者。新派主要是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陆大和东北讲武堂的土派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洋派。土派早期以郭松龄为首,郭死后以张学良为首,洋派的首领是杨宇霆。

历史上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统治集团各派别争得你死我活导致分崩离析的比比皆是,为何奉系集团内部各派别却能达成妥协,一致支持张学良呢?那得从各个派系的具体情况分析。

先说杨宇霆为首的洋派。杨宇霆加入奉系后深得张作霖信任,历次奉军出关作战,杨一直担任总参谋长的角色,全权策划奉军的战斗。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杨的手下,聚集了一批出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留学生。他们人数虽少,但却担任奉军的关键职务,力量不可小视。但在郭松龄反奉中,杨宇霆为了一己私怨,怂恿张作霖枪毙了郭松龄,得罪了奉军中一大批军官,这些人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杨力量。所以在争夺最高权力斗争中最先被PK掉的就是杨宇霆。

再来看老派,其主要势力范围是地方行政,说白一点就是有钱。其中又以张作相等人最为重要,他们长期担任吉林、黑龙江等省的督军,势力盘根错节。按理来说,张作相是最有可能接张作霖的班。张作相长期追随张作霖,对张作霖忠心耿耿,而且一直担任奉系二把手的角色,让张作相接班是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事实上,事情也果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1920xx年6月24日,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发表通电推举张作相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吉林保安司令,张学良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万福麟为黑龙江保安司令。但张作相“坚辞不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并建议张学良担任“此一重要职务”。

张作相为什么自己不愿意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呢?首先,张学良子承父业继承“大统”乃当时天经地义之事;其次,张作相对张作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想“乘人之危”夺权;再次,新派和老派矛盾深重,如果处理不慎,容易引发内讧。洋派和土派虽然有矛盾,但在对付老派的态度上却是目标一致。老派在历次奉军出关中搂钱、占地盘,新派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却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这也是郭松龄反奉的原因之一。张作相虽然得到老派的支持,但并不容易全盘掌控奉系,弄不好满盘皆输。

在这种情况下,张作相分头说服老派们支持张学良子承父业,以维护奉系团结。其他老派人也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关内是蒋介石的北伐军,身边是狼子野心的关东军,局势危如累卵。凭自己手中那点兵力,如果处理不好,弄不好再来一次“郭松龄反奉”,大家都一起玩完。所以,他们也同意了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0xx年7月3日,夏日的阳光明媚,沈阳邮局的发报员向全国的邮局发出了一份“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电报。与此同时,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也贴出了一张同样内容的布告。落款是: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张学良。

奉天的精英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们有了新的领导人,一盘散沙的奉系又成了铁板一块。关东军司令部里那些虎视眈眈的军官们则恨得咬牙跺脚,本以为张作霖一死,东北肯定会因为抢班夺权出现大乱,没想到,张学良竟然异常顺利地接了班。

关东军的军官喟叹:人算不如天算,而深知内情的奉系元老们则说,有时候,天算也不如人算,雨帅(张作霖)可以瞑目了。

东北虽然是祖国边界,但是民间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东北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东北民间故事: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1954年春,小凤仙患上类似于老年痴呆和脑血栓的病症。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陪伴小凤仙的是李有才的妻子佟桂英。

在小凤仙患病之前,佟桂英就已嫁进李家。“婆婆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也是一个要求进步的人,那时候,无论街道组织什么活动,婆婆都积极参加,有时候还拉着二胡唱上一段,宣传党的政策。”

佟桂英同样看过小凤仙的那些照片,而得到的答案始终只是:“婆婆淡淡地一笑。”

患病后的小凤仙,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谁也不能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邋遢女人和那个倾国倾城的小凤仙联系起来。想来,短暂清醒之间的小凤仙是无比痛苦的。

对于小凤仙准确的死亡日期,李桂兰的回忆是,“应该是在1954年的3月份,不过,那时候我正好怀孕,所以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

或许是50多年的时光流逝,让一段记忆变得斑驳陆离,李桂兰的哥哥就有着与妹妹不同的回忆,“葬礼我去了,父亲把继母最喜欢的照片放进棺材里,其他的都烧掉了,我记得应该是秋天的时候。”

很难判断,小凤仙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自幼被卖到青楼,当然不幸,结交蔡锷,维护共和,斗智袁世凯,这些本来不应该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承但的重任。她和蔡锷之间的爱情,宛如一幅充满激情的油画,厚重而又热烈,不求被人接受,只求于己回味。

其实,小凤仙根本不会在乎后人如何猜测她,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视小凤仙为红颜知己的蔡锷,就已经给出小凤仙和所有世人一个答案了,蔡锷送给小凤仙一副对联中这样写道:“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东北民间故事:当东北剽悍土匪遇上日本鬼子

在东北这块广垠的土地上,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尤其在日本侵略者造成“九,一八”事件后,大批原东北军将士,不服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命令,脱离国民党军队,联合当地自发组织起来的民众抗日力量,英勇地进行打击,抵抗日军侵略者的斗争。由于世道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组织,一下子发起,涌出了几百股反日武装力量,也包括了原就存在的土匪力量,东北一时成了“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局面。

东北的土匪大致分成以下几类。

一;纯土匪;人数不多,通常在十几二十人之间。专门欺侮老百姓,杀人放火无所不干。当地的老乡最恨的就是这种,毫无人性可讲的土匪,大点的村屯,宁可不吃不喝,省下钱来买枪组织护村队,跟这些土匪对着干,以保卫村,屯的安全。

二;杀富济贫;这类土匪不抢穷人的东西,专找大户的地主老财,这种绺子(土匪的别称)一般人多枪多,地主老财家也有护院的,有的还在四角建有炮楼。不是人强枪多马壮,要想去砸窑(攻打地主老财家的大院),搞不好就会吃亏。一旦砸窑成功,除了存下自己必需的米,粮,弹,多下的就就地分给了四周的穷苦贫民。这些绺子的大当家的一般也是从穷人家逼上山当土匪的,一点良心末泯,在后来的年月里,有不少这样的绺子大多参加了抗日义勇军(抗联的前身)。这些绺子有时还帮穷人从其他的小土匪里,要回被帮去的人质和财物。一次双阳县的“大来好”(土匪名号,以下同。)路过一家小村的豆腐店,听里面 哭声很响,就手走了进去问;“乍地啦?”豆腐店老板说;“孙子给帮了。”“嗯,谁帮的?”。

“是后沟的‘红山’给帮的,说要五十大洋……”。

“他妈妈的,别哭了,我去给你要回来。”‘大来好’说着就出了门,他回到山里,带上三百多人,骑上马就奔后沟去了。

一到后沟,‘大来好’把队伍压好,派了个崽子上山报信。‘红山’一听‘大来好’奔山来了,便急急地下山迎候。‘红山’这绺子土匪人,枪不过三十,哪敢和‘大来好’来硬的,只是满面笑容地说;“大当家的,今儿个乍有闲功夫到小弟这儿来坐坐?”。“咱也没多闲功夫,你把豆腐店老板的孙子给我,他妈的,没钱花就去砸响窑(大财主家)。人家一个破豆腐店,他妈的一年也赚不下二十大洋,你小子开口就是五十,是他妈的咱这号人干的?把孩子抱出来!”

‘红山’没办法,只好乖乖地把孩子交给了‘大来好’带走。

豆腐店老板一家人见孙子平安回来了,那高兴劲儿都没法说了,一个劲地向‘大来好’作揖跪谢,‘大来好’一摆手说;“我也是土匪,可我不祸害穷兄弟,我的弟兄也一样。行啦,好好养着小崽子。”。‘大来好’说着带着弟兄们就走了,连口水都没喝。

三;为国为民。这类绺子怎么也算是土匪呢?这不是概念上的错误,这是当年东北民间武装的一个事实。这一类绺子起局时,没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只是图个吃喝玩乐,逍遥法外的想法。大当家的有一定的规矩,不祸害贫苦老百姓,要抢就抢大户人家,地主老财。但当日本人进占东北后,看到日本人如此残忍地杀害,欺凌中国人时,出于他们的本性和良心,用不着什么党的劝说,指导,就自发地走上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当他们在打击小日本鬼子时,还经常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有意无意地和老百姓的生死连结在一起了。照理他们走到这个地步,应该说是可以摆脱“土匪”的称呼了,但是,他们内部的一套却还是按照土匪的方式方法行事的,诸如;大当家的(土匪头子),炮头(带兵打仗总头目),粮台(管理弟兄吃喝衣服等后勤),水香(队伍每到一地,由水香负责安排哨兵,侦察周边地形等事务),翻垛的(要懂天文地理,五行八卦,黄道吉日等等,实际上是大当家的参谋)。

随着日本人的步步进逼,大小土匪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1920xx年的冬天,吉林敦化,汪清一带山里一股号称‘野马’的绺子,邀请了‘老三省’绺子的大当家‘老三省’商量合作事宜,‘野马’对着弟兄们说;“咱们打着吃(做土匪)也三年了,没放过火,没杀过人,没碰过女人一根毫毛。这也算对得起天良了。现在是猫冬季节,是大家伙吃喝玩乐的季节。可日本人他妈的把山下封的死死的,今儿个我把“老三省”大当家的请来,就是想想个法子,怎么样打狗日的小日本一顿,大家伙好改善改善生活。下山去活动活动。‘老三省’大当家的,你说乍办?”

“中,”‘老三省’点了下头说;“你绺子里有多少人马?”

“一百二十。”‘野马’毫不含糊地说。

“那不行,”‘老三省’想了一下后说;“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大的,延吉有小日本一个开拓团(开拓团是日本移民到中国开荒种地的日本平民,一般不配备武装,由驻军保护)。驻兵一个大队。我看把‘大来好’,‘江南好’,‘包打一面’,‘黑星’,这些绺子里的人马都叫来,加上我绺子里三百多人马,凑上千把百人,把延吉的小鬼子吃了。他妈妈的,也叫小鬼子尝尝中国人的历害。王八蛋的,要叫日本人把东三省侵没了,我这个‘老三省’还老个屁省!”。

两人商量定当,各写书信派人送往各地绺子。

就在20xx年的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六。)清晨。

‘老三省’,‘野马’,‘大来好’,等绺子头脑,兵分三路,穿山越岭,悄悄地而又急急地向延吉城奔去。他们要在小日本吃晚饭的当口赶到,好打它个措手不及。

夜色渐黑时,‘老三省’三路人马巳悄然地进了延吉城。延吉城里还弥漫着春节的浓厚气氛,时而有鞭炮声从城的各个角落‘噼啪’地响着。街头上看不见有日军巡逻的兵士,‘老三省’,‘大来好’,‘包打一面’三个绺子有八百多人,直接往日军驻防大队扑去,‘野马’,‘江南好’,‘黑星’,近五百人一路向开拓团摸去,主要是防备开拓团里有日本军人在内。

歌舞升平的延吉城里,日军驻防大队内的地炕上面,一些日本兵喝高兴了,脱了衣服在跳舞,‘老三省’,‘大来好’,‘包打一面’怀抱机关枪,带着兵横扫了进去,不管死活,会动还是不会动,一律叫后面的崽子统统补上一枪。日本兵投降也来不及了。

二十分钟,战斗结束了。

几个大当家的一清点战果,计;

一;歼灭日军二百五十六人。

二;缴获野炮六门。轻重机枪各六挺。

三;手枪,步骑枪二百七十支。军刀七十五把。

四;军马七十六匹,弹药六十箱,钢盔二百七十顶。

五;烧毁军营一幢。

这一仗震惊了日本东北陆军司令部,使得以后的日军再不敢以小队出动打土匪了。开始了以招降的办法来对付山里的抗日土匪。

东北民间自发拉队伍打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很多,只不过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的参加了人民军队,有的跟国民党走了,还有少许还是上山当土匪了,当土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