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1.04W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说课稿 篇1

本节课教材是在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减法,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减。所以基于此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和技能:1、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方法。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能力培养目标: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过十岁生日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小巧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丁丁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胖与小丁丁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两人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八分之五。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用涂色的方法,或利用分数推算的方法体会到:三个八分之一加二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在正确进行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减法计算,激发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运用能力,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版“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第二节。纵观本书,本章属于电脑的高级应用。而这一节是在学习了“宏”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节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前提下,从“宏”入手,深入的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控制结构。这一节既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但是对学生只要求掌握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难度有所降低。所以这一块内容安排一课时,使学生理解这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并能较熟练的运行。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安排如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弄清这三种结构中程序运行的顺序。

能力目标:在理解上述三种结构的基础上,较熟练的运行给定的程序,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

重点: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

难点: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循环结构。

二、说教法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程序设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已经掌握的“宏”入手,通过“宏”与程序设计的关系,用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引出程序设计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意义。通过对示例的分析进入对三种程序设计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在分别讲述三种结构时,用学生较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对这三种结构进行比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演示与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操作时,及时的提出注意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个别讲解或者全班讲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三、说学法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在看到一种新鲜的事物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了解探究的欲望,经过思考可能不能得到结果,此时,教师的讲解将使学生恍然大悟。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再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

复习“宏”的相关知识,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为本节的操作作好铺垫,进而提出“宏”与程序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教师提出: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只有三种,自然的引入正题。

2、新课:

(1)结构化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有三种: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其中顺序结构程序按语句的书写顺序执行,比较简单,学生较容易理解。

先执行语句1,再执行语句2……执行语句n。各条语句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执行,其中语句1、语句2……既可以是一个语句又可以是一组语句。

例如:

a=3‘把数值3赋予a

b=4‘把数值4赋予b

c=a+b‘计算a+b的数值并赋予c

(2)选择结构程序设计通过条件语句(If语句)来实现,它有两种格式,一是单行结构,一是块结构。

其格式如下:

If条件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IF

该语句的功能是:如果"条件"为True,则执行"then部分",否则执行"else部分"。例如:

Ifx>ythena=a+1Elsea=a—1

条件语句中的Else子句是可选的。如果省略这些子句,则块形式的条件语句简化为:

If条件Then

语句

EndIf

例如:

IfC<0Then

Msgbox“Goodmorning”

EndIf

这种形式的条件语句也可写成单行形式,即:

IfC<0ThenText1。Text="Goodmorning"

(3)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循环结构有三种不同的风格,包括:计数循环(For—Next循环)、当循环(While—Wend循环)和Do循环(Do—Loop循环)。其中For—Next循环按规定的次数执行循环体,而While循环和Do循环则是在给定的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这一节介绍For—Next循环控制结构。 For循环也称For—Next循环或计数循环。

一般格式如下:

For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Step步长]

[循环体]

Next[循环变量]

例如:

j=0

Fori=1to100Step1‘i=1,i=2,i=3……i=100

j=j+i

Nexti

该例从1到100,步长为1,共执行100次j=j+i。其中i是循环变量,1是初值,100是终值,Step后面的1是步长值,j=j+i是循环体。

说明:For格式中有多个参量,这些参量的含义如下:

循环变量:它是一个数值变量(i)

初值:循环变量的初值,它是一个数值表达式(i=1)

终值:循环变量的终值,它也是一个数值表达式(i=100)

步长:循环变量的增量。其值可以是正数(递增循环)或负数(递减循环),但不能为0。如果步长为1,则可略去不写。

循环体:在For语句和Next语句之间的语句序列,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语句。(j=j+i)

Next:循环终结语句,在Next后面的"循环变量"与For语句中的"循环变量"必须相同。

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是:首先把"初值"赋给"循环变量",接着检查"循环变量"的值是否超过终值,如果超过就停止执行"循环体",跳出循环,执行Next后面的语句;否则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把"循环变量+步长"的值赋给"循环变量",重复上述过程。

这里所说的"超过"有两种含义,即大于或小于。当步长为正值时,检查循环变量是否大于终值;当步长为负值时,判断循环变量的值是否小于终值。当循环变量达到终值时,For—Next正常结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的选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写小姑娘珍妮在迷路时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用它做了七件事,表现了珍妮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愿为别人带来幸福快乐的美好品质,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3然段写小女孩珍妮因迷路而哭了起来,一位老妈妈看珍妮哭得可怜,就送她一朵能帮助她什么事都能办到的七色花。第4~10自然段写珍妮用七色花瓣为自己做了几件事。第11~18自然段写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助一个腿脚不便的小男孩站了起来。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想像丰富,对童话充满兴趣,对《七色花》应该喜爱。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基础,可以让他们充分地自我发挥。

三,说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能简单概括出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七件事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最后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义,因为帮助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总结全文,运用想象,说说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实现什么愿望。并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也可以自由发挥。 教学重点:

了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帮助腿脚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义。

教学难点:

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运用想象,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实现什么愿望。

四,说教法

1,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发展想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4,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运用图文对照、诵读体会、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想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并且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a.课文主要讲了谁与七色花的故事?

b.珍妮去买面包圈,在回来的路上面包圈被跟在她身后的小狗吃掉了,她去追小狗却迷路了,这时候是谁出现了?给了她什么?

2.出示本课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二.新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2.教师提出问题:(1)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老婆婆送给珍妮的`七色花都有哪七种颜色?

(2)七色花是怎么样的?它怎么就神奇了呢?

3.深入学习课文,了解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

4.珍妮用六片花瓣为自己做了事?现在她的心情怎么样?

5.现在只剩下一片花瓣她还会不会乱用了呢?课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很珍惜最后一片花瓣?

6.她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了什么事?她帮助了维佳他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7.她帮助维佳健康起来,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

8.教师板书归纳,学生回顾知识

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

9.小组讨论,交流:珍妮做的哪一件事最有意义?为什么?

(帮助小男孩维佳健康起来最有意义。小男孩变得又能跑又能跳,健康、快乐。珍妮把最后一片花瓣用在最需要帮助的人的身上,她把快乐带给了别人。所以她做的这件事最有意义。)

三.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珍妮的什么事?(讲珍妮迷路了从老婆婆手里得到了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她利用七色花的花瓣实现了自己的种种愿望,并且用它帮助了一位腿有毛病的小男孩的事。)

四.拓展延伸

要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实现自己哪七个愿望?

五.教师小结

其实,只要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所有的愿望都能成为现实,七色花就在你心中。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元第2课。本课是近代诗人戴望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被捕入狱后所写的一篇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学会有感情地诵读。

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当时伤痕累累的中国,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介绍诗人戴望舒备受摧残,在炮火纷飞的铁窗下仍铁骨铮铮、坚贞不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听录音。

新知学习:

1.分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重点分析残损、摸索、广大的'土地。

2.分析诗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师提问为总纲,串联学生的思维),在对史实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创作。紧扣文本,通过对具体词语的挖掘,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析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朗读、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分析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朗读、评价找出关键的、传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范读。

5.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第十章排列、组合的第一节课。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基础,学生对这两个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成为学好本章的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计数的两个基本原理,并能正确的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计数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事物和现象,能够作出正确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进而拿出完善的处理方案,提高实际的应变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难点是正确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二、说教法

启发引导式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

五、教学程序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布置作业

知识拓展

提出课题引入新课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比较归纳深化概念

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上册《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小熊住山洞》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想造一间木房子,可走进森林,他们始终舍不得砍树,多少年过去了,他们仍然住着山洞。森林里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他们送来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是一个意在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形式出现,语言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年段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石”字旁。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识字、写字。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三、设计思路:

1、由于本课语言浅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虽然全文不注音,但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课文。故在设计上应注重教材的整合。主要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通过读感悟林中环境之美,小熊一家行为之美。从而欣赏美、感悟美、表达美。

2、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3—6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喜欢哪个季节的美景就说哪幅图,并把相应的段落读好。不必按部就班的按课文内容进行,给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

3、注重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美。

1、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课件展示森林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对森林的向往,初步感受林中环境之美。)

2、今天,小熊还邀请小朋友们到他们家做客,小熊家住在哪里呢?(住在山洞里,生说师板书课题)让我们一块去他们家看一看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①看图:(课件展示插图一)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朗读:生找出与图相对应的第一、二自然段朗读。(采用自读---指名读---生评价---齐读的方式进行)

2、学习第七自然段

同学们,小熊家周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造一间房子太容易了,那小熊一家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七自然段)你能读好第七自然段吗?(采用生练读----小组比赛读的方式进行)

3、图文对照学习第3—6自然段,感悟美。

(此环节是从看图感受美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把对环境美的感受,对小熊一家行为美的认同、赞扬都包含在其中。)

①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展示林中一年四季的4幅插图,学生说图意,感受森林景色的美丽,学生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②读一读。

读出与图画相对应的自然段。教师相应点拨指导,读出景色之美。“舍不得”三个字应请轻地读出爱惜之情。(采用灵活的形式朗读,如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愿意读的站起来等)

③演一演(表演读)

配乐连续读3—6自然段,边读边加上适当的动作。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表达美。

④想一想:小熊一家不砍树的原因,假如砍了树会有怎样的后果?

4、学习第八自然段

①看图:小熊一家宁愿住山洞也不砍树造房子。他们这种做法受到小动物们的赞扬,你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展示插图5)生观察后说图意。

②朗读:指名读第八自然段,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③练习:在读完“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后”,练习课后的读读说说。

④思维拓展:小动物在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就选哪个说)

(三)情境模拟,运用语言。

记者采访小熊一家(小组合作模拟练习、表演)

(四)联系生活,深化主题。

1、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环保资料,并询问学生从哪里了解的这些信息。

2、小熊一家为了保护森林一直住山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学有所获。以上不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