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九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1.35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模板九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

说学情:

学生进入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识字方面已经不需要老师做太多指导,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六年级学生急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说学习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说学习重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说教法、学法

1、 在这堂课上主要探究老师的“个性”和“最好”。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

2、运用感性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科学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读还原当时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与想象,在情境中感悟。

说学习流程

一、口语交际:

经历了这么多老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具备什么特点?(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出课题。)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目标可依。)

四、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并画出课文中的好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处理文中的生词)。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学习发现。)

五、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解决课文重点。)

六、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更深刻的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七、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设计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3、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仿照本文的写法学习作文)

说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研读课文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展开。一种是抓住“人”展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说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的特点,“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以在课文里找一找哪些描写表现了这个特点;第二层次是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可以让学生读读怀特森老师的话,找出关键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第三个层次是读懂“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我”和同学行为、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和同学对怀特森老师从不理解到接纳到感激赞扬的变化过程。

另一种研读的思路是抓住“事”展开。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件事,教学时要突出这件事的矛盾和令人费解之处,可以让学生质疑:“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向学生讲授错误的信息呢?”;第二层次是“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怀特森老师的解释中初步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还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认识到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第三层次是“这件事对‘我’和‘我’的同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促进了学习”“终身受用”“明白了一个个道理”。

3、要把课文放到本组教材的整体中去考虑,本组课文是围绕“科学精神”编排的,因此研读课文的方向不能仅仅停留在赞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好老师,而是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和想象,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课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我”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尝试朗读,体会我对怀特森老师的赞扬和对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的认同。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在课文的语言的环境中,认识本课“戴、帽、绸、罗、棋、挨、拂、欲、茎、膨、掘”11生字,摘录描写荷叶、荷花的词句。

2、通过朗读,能了解莲的全身都是宝。理解文中“高低参差、紧密相挨、千姿百态、含苞欲放”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积累有关的词句。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6~9,体会荷花、荷叶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词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荷叶、荷花的有关词句。

教学难点:1、学习6~9小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莲的。

2、拓展说话:荷花的姿态。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藕的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学习1~5小节。

1.(多媒体出示四则谜语)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四则谜语。借助拼音,读读谜面,然后把知道的谜底悄悄告诉同桌。

(1) 自由读。

(2) 这里藏着三个字宝宝,谁来做小老师,领读这三个生字? (卡片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帽、绸”:是形声字。

(3)“戴”:我们可以戴什么?(出示练习、手势交流)

2、选你喜欢的一则谜语读一读。

3、师: 这四则谜语,分别是什么?

4、生交流谜底,板书:藕 荷叶 荷花 莲蓬

5、师:把这四个谜底合起来就是一种水里的植物,它叫什么呀?

师揭示课题:对,它的名字叫——(莲),又叫——(荷)。

板书:41 它的名字叫莲 齐读课题。

师总结:四则谜语是一种植物,好像不大可能,其实那是根据植物不同部位的特点作谜面的。

二、学习6~9节

师过渡: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听一听,了解这种叫“莲”的植物吧。

1.播放课文6~9节,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莲的?

2、你对莲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四人小组根据学习单进行学习。

(课件出示:1、读一读,划句

2、说一说,理由

3、再读读,体会)

3.全班范围内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藕:

指名交流、朗读。

师: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师小结:原来藕是莲的根茎,它在夏末秋初长成。

(边说边板书:莲的根茎 夏末秋初)

师:关于藕,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藕的资料。

(2)荷叶

A、指导朗读:句子中有些词语写得很好,你能读读吗?(轻声读、指名读)

B、你们读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师随机出示板书:绿、多、圆、表面光滑)

C、什么叫“高低参差、紧密相挨”,看图理解

D、渗透比喻的修辞手法。

……

(两大组比赛读。)

E、指导背诵:现在,描写荷叶各种特点的词语溜走了,你还会读吗?(看课件指名说)

(3)荷花

过渡:翠绿的荷叶衬托得荷花更加美丽了。描写荷花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指名交流。

师引生读。

师:作者用贴切的词语描绘了荷花哪些不同的姿态?

看图理解词语:含苞欲放

师:荷花的姿态真美,让我们赞美它。(齐读)

师:(多媒体出示多幅荷花图和说话句式)请你先讲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说。

总结:荷花姿态真多,真是——千姿百态!

(出示板书:千姿百态)

过渡:荷花谢了,就露出了——莲蓬,谁找到了莲蓬的句子?

(4)莲蓬

指名交流朗读。(媒体出示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句子,边读边想,句子告诉你什么?

生交流。

(随机出示板书:藏有莲子 二三十颗 生命力强 )

师:老师从网上找到一些关于莲蓬、莲子的资料,让我们资源共享吧。

(出示媒体)

三.总结全文,反馈延伸

1.师生共同小结。

2.师: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美丽的荷花、荷叶,课后,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本子上,读一读。

板书设计:

藕 莲的根茎 夏末秋初

41 它的名字叫莲 荷叶 绿 多 圆 表面光滑

荷花 千姿百态

莲蓬 藏有莲子 二三十颗 生命力强

说课要点

1、说教材

《它的名字叫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实验修订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第7单元“读课文 摘录词句”的第2篇课文。本篇课文主要写了历代为文人雅士所赞美的莲。课文一开始以四则围绕莲的'谜语展开,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第6节主要以优美的语句描绘了莲的美。第7-9小节介绍了莲的其它部分,使学生对莲有更多的了解。

2、说学情

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识字能力已经比较成熟,能在生活中、阅读中自主、有效地识字。另外,他们已经能阅读较多且较长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也有了一些阅读技巧,已较能读懂、读好,如何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会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还需继续在平时教学中指导、渗透。

3、说教学目标

本着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定位,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见教学目标)。因为本课中四字组成的好词语较多,优美的语句也比比皆是,我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课文 摘录词句”,教学中帮助学生如何摘录这些好词好句,并积累内化。另外,本文知识性也较强,进行交流拓展,让学生更加了解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所以,进行教学时内容相对可以安排得更加丰富,训练更加到位一些。

我紧紧围绕识字和阅读展开教学,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体会、感悟。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在多法品读中有所理解与感悟。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课文主要以抒情为主,为了营造一个优美抒情的课堂氛围,我的课堂用语也力求优美、丰富。我还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教学,创设生动情境,营造活跃课堂,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每时每刻都主动投入在学习活动中。

5、说学法

二期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

6、说实施

我把本文分为了三个部分实施教学,首先是一开始的四则谜语,其次是对第荷叶和荷花的语句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学,感受莲的美,积累好词好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让学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从学生喜欢的句子出发随机学习课文句子。采用各种形式的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朗读中多角度体验文本,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最后,第7-9小节的学习侧重在莲的知识的拓展方面,让学生多了解莲的特点、习性等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泉城》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1自然段的句式特点,会用“有的……有的……”练写一段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第1自然段的句式特点,会用“有的……有的……”练写一段话。

难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我力求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五、教学准备:

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制作了《泉城》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四大名泉”(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 白浪翻滚、晶莹剔透) 、“拓展延伸”( 老舍的.《趵突泉》)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课文。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云南省的省会昆明因为四季如春,所以被称为春城。你知道山城、冰城、羊城分别是哪里吗?那么,我们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又被称为什么城呢?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济南为什么会被称为泉城?

2、屏显句子: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谁能加上“因为”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简单的常见的关联词。

3、过渡:大家想不想去泉城旅游观光啊?好,老师今天就带领你们去欣赏一下济南的泉水。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二)、精读第一段(加强朗读,读中品味)

1、屏显句子: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学生齐读句子。【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句式的特点,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知识的扩充。另外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帮助。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泉水的,这些泉有什么特点?

3、屏显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A、读一读这个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B、学生交流讨论:

(都有“有的”;前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形态,后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声音;先写看到的听到的,再写想像到的。)

C、回忆一下,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或者是体育课上,你们都做些什么活动呢?学生练习用上“有的”说一句话,如果能在后面加上自己想象到的,那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特点,帮助学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欢腾的操场上,仔细想想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四个“有的……”说话。并拓展学生的思路,把视野放得更宽广些,除了说运动项目,还可以说其它的内容。如天上的云、果园里的水果等。通过训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积累语言。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在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

4、过渡:济南的泉水不仅多,而且也很美。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泉呢?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选读第二段:(示范引路,明确学法)

1、选学生最喜欢的先学(如:趵突泉 )。播放“趵突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说自已看了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辅助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地认识到趵突泉的位置和特点,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积极性。

2、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自读,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全班交流。(先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再介绍趵突泉的特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将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5、练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趵突泉。(配乐播放趵突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边看边解说。)

【设计意图】: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其次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趵突泉,实际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重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迁移运用,尝试学法)

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合作探究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分别有什么特点?

(五)、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回读全文,结合板书,说说自己现在最想说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再指名说。

(六)、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1、练习用“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像。

2、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当导游介绍趵突泉。

【设计意图】:体现了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附:板书设计:

泉水多、美

8、泉城 ←――――――――――――― 济南

闻名天下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尚市镇中心小学的王方。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接下来我将从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明确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等知识,这些为本课学习作了铺垫。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质疑—探索—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分数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分数的分母与分子,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发现、归纳过程,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渗透迁移的教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通过猜想和动手验证,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三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片、彩笔,老师准备课件、分数卡片。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着 “以学定教”的思想,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讨论、组织练习等教法,让学生全程、全面、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本课学生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自学尝试法等。当然,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首先我为学生带来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猴王做了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它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切成两块,分给猴1一块;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2两块;接着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3四块。听完故事,我问道:“同学们,哪只小猴分的饼最多?”来引发学生的猜想。

设计意图:“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样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活动一: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将每张纸分别平均折成两份四份和八份)、涂一涂(用笔将其中的一份两份和四份涂上色)、比一比(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发现三只小猴分的饼是一样多的。同时得到三个相等的分数: = =

活动二: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三个分数,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他们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活动三:对比归纳,提示规律

1、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看,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组合作,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自学教材,对比分析,并举例说明,着重理解为什么要“0除外”?

活动四:应用巩固,体会规律

我以学生为主角,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了两大组,请其中一组起立。站起来的学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活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及时肯定并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例2:让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 和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明确《猴王分饼》的道理,并拓展延伸:如果小猴子要五块、六块、十块……又该怎么分呢?

3、考虑到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四组分层闯关训练。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预定的目标。还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加深理解

让学生畅谈收获,并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所体验到的收获与快乐。这样设计,不仅是对自己在课堂上知识获取的一个回顾,同时也评价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堂的教学效果也给出了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六、说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设计体现了“趣”、“实”、“活”三个特点。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折、涂、比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平台;课上得富有实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9的认识和有关9的加减法》第二课时(见教材P48页)。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数10以内数、认数字、写数字、10以内各数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课题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一般来说,儿童在入学前都会数10以内的数,有些还能认数字,即使有些还不认识,逐步记住数字的字形,也不困难。而写数字就比较困难了。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灵活,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候,出现数的组成,在知道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讲加、减法。因此,学好10以内的数的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9的组成、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指导9的写法。

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材强调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摆,自己归纳9的组成。初步培养分析、综合的能力。

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含义时,教材要求把序数与基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指导9的写法时,因为9与6容易混淆,要加强分辨字形的练习。

根据编者意图以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要求:

⑴通过操作发现9的组成。

⑵通过说一说、对一对、连一连、拍一拍等游戏熟悉9的组成。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对应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⑶会写数字9。

本课的重、难点:发现9的组成。

3、练习安排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在练习的安排上,我采用学练结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组成的练习上,我先让学生说9的组成卡片,再对口令,然后连线,最后击掌,采取了多种方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练习九第1题和在□中填数,使学生对9的组成作进一步的练习。

二、说学情1、现有基础:学生通过9以内的数的学习,对9以内的数的组成以及发现过程已十分熟悉,对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写数时,还不够圆滑、匀称。

2、学习动力:一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能力: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三、说教法根据本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时,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弄一弄,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2、寓学于乐,逐步提高。

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四、说学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学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五、说教学程序本节课为新授课,具体步骤如下:

1、复习:9以内数的顺序。

2、新授:

⑴学习“9”的组成。

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找出四种不同的摆法,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按顺序填在书上。

⑵熟悉“9”的组成。

通过填数的组成卡片、对口令、连线、击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组成。

⑶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把基数与序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进一步加深对基数与序数含义的理解。

⑷指导“9”的写法。

加强9与6的比较,指出9的上面象个0,下面象个1,但要连续起来写,还要注意笔顺。

3、总结:对本课所授内容进行回顾。

4、作业:可自行安排(略)

说课稿 篇6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与老师们交流探讨这节课。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原本有两个主要活动:1.安装一个小缆车,引出重力的概念。2.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一定的基础。但从教具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容量来考虑,我删减了安装小缆车这部分内容,简单明确了重力的概念,重点放在重力与拉力的转化和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上。

对运动和力,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许多自己的感性经验。但他们并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提出问题,继而设计实验,知道如何去研究,最后在研究活动中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只有把这条主线把握住了,我们才能避免上出跑环节、跑流程,以完成实验为教学为目的的科学课。这些都是我的亲身体验。

实验课老师们普遍感觉不好上,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实验器材麻烦,二是课堂秩序难管。我们这个实验的器材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实验小车是学校原有的,但是车轮和车身分离,不方便我们做这个实验,所以我们用封口胶在这下面粘了一下,做了个加固。我们区梁艳老师自制了一种牙膏盒小车,这个是我仿做的,也可以做这个实验。跑道可以直接使用学生的课桌面,量出相应的起跑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就行了。只是配置重物时就需要老师多次预作,像这个牙膏盒小车,由于自重小,静摩擦小,可以选择在里面放钩码,搭配较厚的铁垫圈,也可以直接使用回形针做重物,拉动空车。老师们看到我们这个跑道是用地板来充当的,它的正面和背面光滑程度不同,所以除了本课,在后面研究摩擦力时也可以使用,六年级研究斜面时它也可以作为斜面,使用范围很广,所以学校领导非常爽快就同意了这项投资。老师们平行班多,画表格很麻烦,可以直接用折的方法,这是我们试讲时所用的表格。大家看,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是科学老师重要的课题。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弱项。像今天这样安静、有序的课堂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是非常难得的。我的体会是:想要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进入学习,关键就看老师的设计是不是精准,是不是到位,能给学生下这个套,让他跳进去而不自觉,还跳得非常开心、非常迫不及待。在极具逻辑性的'课堂脉络下,注意教学细节,设问精准,语言简洁,学生很容易进入研究情景,自然就比较遵守纪律了。我们最开始是一次出示所有实验器材,都放在材料筐里。前2次上课都没有问题,第3次试讲的时候,那个班的孩子对秒表特别感兴趣,在实验一最少几个垫圈就能拉动小车时就拿出来用,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明确的使用目的,就是玩,于是我只有停下全班的实验,讲纪律要求,又重复实验一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这样不仅干扰了学生正常的研究活动,也极大地影响课堂秩序,浪费教学时间。所以最后选择分步发放器材,去掉这些隐藏的干扰。

尊重实验数据是我们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一环。刚开始研究最少几个垫圈就能拉动小车时,有的小组结果不一样,是2个才能拉动,有孩子直接否定别人的数据,我就会问他:为什么你认为他们肯定做错了?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影响实验数据的这些因素。这样在后面出现不同寻常的数据时,学生才不会一口咬定自己是对的,别人和我不一样就是错的,而是认真思考有没有导致实验数据差异的原因,这种差异会有多大,进而选择是否采纳这组数据,或是重复实验。这其实就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求真的科学品质。

上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实验课老师要少说,让学生多说多做,老师原来也可以很轻松。因为功夫在课前。

今天这节课:

就学生参与情况来看,本课学生全都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很积极地思考、动手,但可能是因为场合的关系,很多孩子还是过于拘谨了,分组实验时都不敢离开自己的座位,扭着身子展开实验,课堂氛围也不是特别活跃。

就研究活动的成效来看,学生的研究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都比较强,最后都从探究中有了自己的体验和发现,还是很有成效的。不过个人比较遗憾没有出现“特殊数据”,导致准备的很多“台词”都没用上。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 板书的规范性和书写都需要再加强。

2、 书写班级数据大表时,时间还是用得比较多,具体改进措施还要继续思考!

3、 实物演示和投影时不能只是笼统地问一句“能看见吗”,自己要好好看看大屏幕,确定学生是不是能看得见。注意教学细节。

说课稿 篇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文本,感悟“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其中目标1和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教时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我准备安排“紧扣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了解内容”、“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中,我先揭示课题,而后让学生轻轻念念将要认识的这个好朋友的名字,说说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带着喜爱和探究之情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揭开雪儿的神秘面纱。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将检查效果,通过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点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一些长句子的停顿,如“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读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明媚”、“艰难险阻”、“信使”、“弧线”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将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并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么向往”等关键词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独、寂寞情况下雪儿来到我的身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好铺垫。最后,将预留5、6分钟时间让学生书写生字。个别易错字由老师重点指导。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了相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及符号的化简。

2、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相反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在研究了负数的基础上,遵循过渡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把小学所学的正数、零和初中的负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又为学生以后顺利掌握绝对值的意义,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在以后将要学习的二次根式、方程、函数和相关学科等知识领域都有所渗透。因此,这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成因

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双重符号的化简难点:“-a”的理解和双重符号的化简

由于相反数在许多知识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要能准确地运用它,就得深刻理解它的含义,又因为双重符号的化简是进行有理数运算的前提。因此,“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和“双重符号的化简”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a”和双重符号不容易理解,所以我确定它们为教学难点。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选材、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其特征性质;

(2)、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3)、能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含有双重符号的数。

能力目标:

(1)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a”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由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一系列探求活动,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

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突出问题遵循原则鼓励探索”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本节课采用了启发、探讨式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以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想、去思考,以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类比推理方法,养成大胆参与,主动学习的习惯,变“学会”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流程: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提问:“两个小动物都行走了3米”能完全表述此动画意思吗?用数学语言怎么表示?

再问:+3和-3包含了几层意思?

将互为相反的两个数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得到初步感知。观察:+3和-3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再观察: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个,分别在原点的边,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引入数轴,将实际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为下一步概念的形成铺设道路。质疑:这样成对的点(数)有多少?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设置悬念,试图勾起学生求知欲,顺势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问题一:+3和-3,+2和-2,+5和-5每组数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各组代表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符号不同,数字相同”。

问题1:+3和-2这组数也具有上述特点吗?问题2:“符号不同”体现在数轴上是什么意思?

随着分支问题1、2的'深入,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每组数都含有“只有符号不同”和“方向相反”两个意思。这样,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对每组数的特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问题3:+3这个数有上述特点吗?

使学生认识到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

综合以上各点引导学生得出相反数的概念,强调关键词“只有”和“互为”。观察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在引入新课中已有所铺垫,学生可以很容易发现: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同时配以多媒体动画,既直观形象地阐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又充分利用数轴将点和数联系起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练一练: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6,-8,-3。9,5/2,-2/11,100,0

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很快作答,如果对“0”有疑问,可借助数轴加以解释说明。

(三)、继续探究,深入理解

问题二:从练习1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分类,明确问题的指向,渗透归纳整理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进而发现:一个正数的相反数是一个负数,一个负数的相反数是一个正数,0的相反数仍是0。

问题三:从练习1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再次引领学生观察、讨论练习1的分类结果,发现:在一个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它的相反数。由此类推出: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号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填一填:+55,100+100,+bb(填上=、<或>)

让学生发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本身。

例题:-(-68),-(+0。75),+(-3/5),-(+3。8),-(-x),+(-m)说一说:上面这些数表示的意义?做一做:化简上面这些数试一试:化简-{+[-(-9)]}活动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有理数的意义到双重符号乃至多重符号的化简,起到分散难点,逐一突破的目的。辩一辩:-a是负数吗?

以自由辩论的形式,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适时调控,疑点自会愈辩愈明。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当a为正数时,它的相反数-a是负数;当a为负数时,它的相反数-a是正数;当a为0时,它的相反数-a仍然是0。

问题四: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虽然此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到,但为了学生对相反数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我认为经过通俗易懂的诠释,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接受。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动物从某地向东走4米,记作+4米,再转身向西走4米,记作-4米。使学生看到此动物又回到原地,轻松发现:+4+(-4)=0。然后,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类推出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对于任意一个数a,都有a+(-a)=0。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基础知识题:

1、判断正误

(1)a的相反数是负数()

(2)任意一个数都有相反数()(3)正数与负数互为相反数()

(4)若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这两个数一定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

2、一个数的相反数小于原数,这个数是()A、正数B、负数C、零

3、如果a+b=0,那么()

A、a、b两个数中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B、a、b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C、一定有a=b=0;D、a、b互为相反数。

能力提高题:

4、如果x+(-4)=0,(+16)+y=0,试求x2+y的值。5、若-x=7,则2x=。

发展思维题:如果a、b表示有理数,在什么条件下,a+b和a-b互为相反数?

为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我设计了三种层次的题目:基础知识题、能力提高题、发展思维题。基础知识题主要考察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提高题旨在训练相反数知识的应用;发展思维题在列式、求解过程中两次体现相反数的特征性质,并渗透代数式知识,力图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置不但可以照顾差生,还可以解放优生,同时也能调动中层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

(五)、回顾总结,发展情感回顾: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回顾之后,教师加以评价,将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方法,体会辩证思想。

(六)、布置作业,回归实践

1、教科书第14页的2题,18页的3题;

2、生活中经常看到木块漂浮在水面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作业1题要求学生必做,2题提示用小学自然课所学知识去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向家长、老师等请教。作业回归,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来确定的,内容编排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展开,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整个教学过程以四大问题为主体,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安排说一说、做一做、试一试、分组讨论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达到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简介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长期以来就是小学低段语文的必选篇目,很适合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发现了一个装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由于瓶口太小,喝不到水。乌鸦通过动脑筋想办法,把瓶子周围的小石子往瓶里装,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课文内容短小,容易理解,我准备设计了一课时完成教学。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的要求,首先在识字上要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其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渐渐"说句子。最后要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因此将认识,识记生字和朗读课文,说句子放在了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一边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乌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乌鸦的心情;一边通过实验感受动脑筋的过程。同时还通过动画,音乐整合课堂,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快乐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Ip资源设计了教学过程:

谜语激趣引入

首先我利用谜语"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引入课文,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通过和乌鸦交朋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初步感知内容

小学生对动画片非常酷爱,因此,接着让学生看Ip资源《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在这样一个环节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观看,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简单的语言说说通过观看,知道了些什么。这样一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学习生字

在教学过程中,识字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巩固。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然后通过小老师教读,同桌互读,小组赛读的方式,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生字,最后巧妙地运用Ip资源中"乌鸦捡石子"的动画进行词语巩固。

朗读感悟

在朗读中感悟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感悟,把课文通顺,流利的朗读是基础,因此我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当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就要让学生深入角色,把自己当做是乌鸦,那心情会怎样。通过这样的过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也就可以在读中感悟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乌鸦喝水这个过程"着急,高兴"的心情,并理解重点词语"渐渐",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词语,我找到了一个透明塑料瓶和一些小石子,通过现场实验,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词语,并能用"渐渐"一词说一些句子。课文学完后,利用很短的时间利用Ip资源教学生唱《乌鸦喝水》的歌曲,由于歌词和课文内容一样,学生在唱起来很容易,同时也帮助学生记忆了课文。

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已具有初步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对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简单看法。于是,我运用"要是当时乌鸦身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乌鸦吗"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许多让人赞叹的办法。这时,又用"有一只聪明的乌鸦也想到了办法,你想知道吗"这样的过渡,让学生观看了Ip资源中乌鸦用其他办法喝水的动画短片。这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该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依靠别人的帮助。

书写指导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汉字书写的基础要求,因此,指导过程较轻松。我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并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这样的交流过程,学生很喜欢,效果也不错。然后我再范写一个较难的字,让学生模仿。这样,有教师的指导,同时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效果

在我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Ip资源,让在边远农村的孩子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在这样"有谜语,有动画片,有音乐…"的一个整合的课堂中上课,学生应该是一种享受,这不仅避免了学生由于枯燥引起的反感,也避免了低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限制,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充满兴趣。在这样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正是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