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2.22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古诗描绘的雨后清晨的春景,感受诗歌的意境。

2、理解古诗大意,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古诗的大意。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用书、背景音乐、《春晓》网络视频。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的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花儿都开了,春雨沙沙地下,滋润着大地。

二、古诗学习。

——古代诗人孟浩然,也看到了这个美丽的景色,他用一首古诗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教师播放《春晓》网络视频,请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视频画面解说古诗的意思: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到处都听到鸟的叫声。昨天夜里传来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道花朵被打落了多少?

——教师解释个别词汇大意: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啼:鸣叫。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夜来:夜里。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趣。(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古诗。

三、分享感受。

——请幼儿说一说这首古诗的大意,分享学习这首古诗的感受。

活动应变

这首古诗,大多数的幼儿在家的时候都已经会背诵,但是基本不理解古诗的大意,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让

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将古诗的美景画下来。

区角活动

美工区:提供蜡笔、白纸等,鼓励幼儿根据古诗《春晓》的意境画一画春天的美景。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展示幼儿绘画的春景图。

家园同步

1、鼓励幼儿背诵诗歌,并说说诗歌的大意。

2、春天,带领幼儿到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随机教育

幼儿园可以组织春游,让幼儿零距离感受春天。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思路: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 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四: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六:说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再认识(二)》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第二课时。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图案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探索简单图形的轴对称特性,把握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以及利用轴对称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或设计图案打好基础。教材是按照“欣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动手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接触一些简单对称知识。对称现象广泛蕴涵在大自然中,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初步知识、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少部分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空间想象能力也还不错,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课堂发言受客观环境的干扰较大,不够大胆。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大胆展示。

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在数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物体出发,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这节课以画图为主,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通过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有层次的练习,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短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出所给图形关键点的对应点。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观看图片,欣赏对称美。

2、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见图1图2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自主探究

1.淘气画好的房子不对,那怎么改正?

自己先改,然后集体交流。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引导:1)想象一下对称轴的过程,感知如何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找图形的关键点。学生自己先找,然后叫学生上台演示,并标字母。

3)回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怎样找对称点。(数轴点距)。

4)学生自己找出对称点,然后上台演示。

5)连接对称点。

3.学生独立完成图形。

4.图形演示,明确画法。

找出关键点——数出轴点距——描画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5.欣赏激趣,尝试制作。

小组合作,试着玩成活动三,并集体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基础练习

1)P24 以虚线为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各点的对称点,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2)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猜字游戏

2)照镜子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第24页

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4.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9变成6。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句)为了更高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句)有了方案与方法,就要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进行讲授。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采用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个情景:

情景一:艳阳高照的夏天,有两个人正从沙滩向海边奔跑,甲说:沙子太烫脚了;乙说:快点跑,到海里就凉爽了。

情景二: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学生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因为白天海里就比较凉爽,乙则认为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然后提出问题: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这是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我会提出问题: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热量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大的需要热量多,而对于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困惑。

接下来我就会以此作为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确定了实验装置图和基本思路之后继续提问:如何控制相同热源?如何确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使两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认为他们是相同的热源,热源相同,就可以通过加热时间长短确定吸热的多少。最后确定实验所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并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意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能够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实验的设计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同时会让学生在实验时回顾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之后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相同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几乎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自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能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对其意义的理解。】2.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我会进行说明: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表述物质吸放热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从而对其物理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对其计算方法、公式表达、单位和含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并重点强调其变形公式 ——即可以通过已知物理量求热量。

接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质吸放热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比热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而深化的内容对于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一些计算又有很广泛的应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讲完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学懂,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我会让学生回忆导入中的问题,并运用比热容的内容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白天温度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可是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间温度比较低,他俩都释放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白天海水温度小于陆地,而晚上陆地温度小于海水。

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意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的布置。

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是完成课后习题,并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业则是让大家课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过渡句:下面进入我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复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北方地区的第一节,是北方地区的概述。本节内容包含两个标题,“黄土地和黑土地”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前一标题从地表景观入手,介绍了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重点介绍了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的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还简介了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以及春旱对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的不理影响。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特别是国家尺度以下的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学生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对我国的各种区域名称耳熟能详;但本节课综合性强,学生综合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提供相应的地理图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上识记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临海等,识记北方主要农作物以及大致分布。

2.运用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运用北方地区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总结归纳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

3.知道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方地区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激发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土壤等特点。

【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通过展示具有北方特色冰雕和雾凇的景观图,引出哈尔滨和吉林位于我国北方地。并提问:北方地区都有哪些地理特征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改善课堂效果。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北方地区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方地区位于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的边界。

(2)北方地区濒临什么海?

(3)渤海、黄海位于北方地区的什么方位?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找到:

(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

(2)北方地区临近渤海和黄海。

(3)渤海、黄海位于北方地区的东方。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自主阅读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北方地区的地形

【问题】北方地区都有哪些地形?位于北方地区什么方位?

【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平原位于东部,高原位于西部。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北方地区的气候

观察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回答问题。

(1)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的气候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有什么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有什么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

(1)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都在0°C以下,最热月气温都在20°C以上。

(2)齐齐哈尔、石家庄气候差异主要是气温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主要是降水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结合降水、温度带分布图,找出北方地区温度、降水的特点。

【学生回答】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总结】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温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气候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北方地区的土壤

结合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的景观图,说说不同地形区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成为“黑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被称之为“黄土地”。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面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三: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课件,与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说课稿 篇7

一.导语引入

首先出示泥人张的彩塑课件。

学生看后,提问:

看到这些彩塑,你的脑海中会想到哪些词语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等)

二.继续引入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字明山,他能把泥人捏得栩栩如生,似真的一样,说明他技艺的高超绝伦,他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奇人”,仅仅是因为他技艺的高超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让人称奇的事?

三.介绍本文作者(课件出示)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从上面的资料中,你捕捉到哪些对你有用的信息?生自由发言。

四.生轮流读课文,找出生字。

五.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

2、作者称泥人张是“俗世奇人”,你能从故事的情节中找出他“奇”的地方吗?

(泥人张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胸有成竹,后发制人,面对无端侮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胜。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

3、在一般人眼中,海张五比泥人张有钱有势,但结果却是泥人张大获全胜,你认为,他获胜的原因是什么?而海张五又输在哪里?

一在于他的技艺高超,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反击对方,二在于他沉稳干练、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后发制人的性格,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人格,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这应该是这个故事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而海张五有权有势,这不是他的错,他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以为有权有势就可以飞扬跋扈,目空一切,不知道尊重劳动人民,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德行问题。

4、这也是一场斗争,泥人张不发一言,却用奇特的方式取得了胜利,那么你认为泥人张争的是什么?

(争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做人应有的骄傲。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5、从泥人张智斗海张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人生启迪?

(1、有权有势者,更不可狂妄自大、粗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2、做人要有人品,要学会尊重别人。不媚上,不欺下。

3、遇到恶势力,与其斗争时,要讲究策略,抓住对方弱点,以己之长攻对手之短。

4.要学有所长,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

5.坚信正义的一方终将取胜。

6.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

7.智慧比财富更重要。有智慧者定有知识,有知识者未必有智慧,智慧来自实践。但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所以现在还是要好好学习知识。

六.一篇成功的小小说,是很讲究写作手法的,比如细节描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等,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表达艺术,以此来拓宽我们欣赏小说的视野,丰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伏笔照应悬念设置。

侧面表现空白艺术。

1、对比手法举例

吃饭时人们的表现—————————泥人张的表现。

海张五嚣张的性格————————————泥人张沉稳的性格。

海张五出场时3个人——————————————泥人张独自一人。

海张五粗俗放肆的话语————————————泥人张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

2、细节描写举例

第八段中的动词“叭”“戳”用动作写心理,写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和不屑。

第九自然段中的“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也是对海张五的外貌进行的细节描写。

3.伏笔照应举例

下雨天,泥人张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

两处肖像描写相照应。

第十段中“贱卖都没人要”与后面他自己花大价钱买泥人埋下了伏笔,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泥人张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饭馆天庆馆,与后面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天庆馆埋下伏笔。

4、悬念设置举例

第一段中“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他的手艺到底有多高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第七段中人们的猜测:“一个泥团砍过去?”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设置了悬念。

第十一段中“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下面的故事到底如何,设置了悬念。

5、侧面表现手法举例

第三段中通过店小二的话侧面表现出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形象。

第四段中通过众食客的反应写出了海张五远近闻名,不凡的身份。

第十段中,“海张五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从侧面写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绝伦。

6、空白艺术举例

十一段和十二段之间省去了,泥人张当晚回家怎样刻制泥模,怎样送给工厂,怎样给杂货摊,怎样写“贱卖海张五”等。

十三段和十四段之间省去了海张五看到贱卖海张五的泥人后是如何的愤怒,如何派人去买,如何定价钱等。

七.总结本文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俗世奇人》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