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8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9.65K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模板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忆江南》这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而《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二、说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说教学法: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完江南美景,学生畅谈感受,并交流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3、歌咏江南的诗词颇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板书课题:忆江南。引导学生理解“忆”,了解“词”与“词牌”。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学生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品读一、二句。

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1) 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等)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我们细细品读1、2句吧!

(3)重点理解“风景旧曾谙”的“谙”字。

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并朗读品味这两句话。

2、品读三、四句。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课件出示3、4句)引导学生发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并品读体会这两句写的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1)品读想象画面。读着读着,这些美丽的景物和艳丽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是啊,多美啊!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3)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风景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3、品读第五句——反问句。

江南如此之好能不忆江南?(板书:忆)学生品读反问句。

[设计理念]: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

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1、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诗人写作背景资料。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在那里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三年任满,公元824年,他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他又从杭州带走了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了心呢。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他的好朋友刘禹锡曾在诗中描述苏州人们为白居易送别的场面:“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一组《忆江南》。

诗人死于8年后的公元846年,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2、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3、教师引读:是啊——

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请大家回读全词!

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接着读全词)

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再读全词)

4、小结升华: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理念]:“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1、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一句“能不忆江南?”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大家请看:请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词,你又读到了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古人唱歌兼唱情!”老师带来了《忆江南》的歌曲,同学们请用心来听。(播放江南曲听吟唱)你从这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2、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一背吧。

六、说板书

附:板书设计:

忆江南

好 忆

“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使本首词内容的精华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保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主读课文。该单元以“当代视线”为主题,即当代生活的所见所闻,介绍当代的科学知识、当代的生活方式等。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它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个结尾是一种幽默,是一种讽刺。文章通过画家购买推销员的一系列产品带来的无限烦恼,最后又回到当初的秃脑袋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结合新课标要求和课文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知识,掌握作者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初步领会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讨论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商业欺诈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 。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领会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商业欺诈的本质,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解分析法

教学时数:两教时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的笔法又很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喜剧性”效果,讽刺强烈,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小说的情节结构学生很容易理清,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分角色朗读。指名两个学生,一为画家,一为推销员,摹拟其语气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其中的幽默。

2.讨论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学生在讨论、回答中学习本课,加深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并展示本文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常识,掌握作者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初步领会本文的主题。

二、介绍小说常识及本文体裁

1.分类、三要素、情节

2. 微型小说(《配套练习》18页)

三、简介作者(《配套练习》18页)

星新一(1926~199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的一个科学世家,日本科幻界奇才,以创作精巧别致,富有哲理的“微型小说”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于80年代大量翻译引进台湾,带动国内“极短篇”的制作风气。在他完成1001则极短篇小说后宣布停笔。1956年为逃避生意上的失意加入飞碟研究会。

除了科幻作品外,他还写了大量推理小说、幽默小说、散文及随笔。1976年他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家协会大奖。在科幻方面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有撒旦的天国》《最后的地球人》《未来伊索寓言》,长篇小说《声网》《梦魔的标靶》等。

四、检查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1、本文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本文中年轻推销员分别向画家推销了哪些东西?结局怎样?

3、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模拟人物语气,体会其中的幽默)

六、分组讨论:

1.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是在揭露什么?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画家购买推销员的一系列产品带来得无限烦恼,最后又回到当初的秃脑袋的故事,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欺诈现象。)

2.推销员欺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善于揣摩别人的心理

利用对方的虚荣心

巧言善辩

3.本文画家花了大笔钱,最后还是回到当初的秃脑袋。课文这样写,除了揭露商业欺诈外,还有什么意图(嘲讽人性的哪些弱点)?读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多角度理解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小结。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课后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保护个人隐私》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教材前一节内容是简略介绍公民的人格尊严权中的几种具体权利,本课内容是具体介绍人格尊严权中的另一种权利--个人隐私权,为后一框内容--自觉尊重公民个人隐私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内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时代性强,但比较难以理解,是第六单元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将其从前一课内容中独立出来,用一课的篇幅让学生具体地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个人隐私的内涵及保护个人隐私的必要性;了解个人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导学、课堂讨论等活动丰富知识,加深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尊重隐私和尊重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依法行事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以尊重隐私为荣,以侵害隐私为耻的价值观念。

3、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隐私权的内容具体范围,理解隐私权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去尊重他人的隐私。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社会不断发展,但中学生对隐私权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了解孩子、教育学生,常常有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网络的发达,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手段侵犯个人隐私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的'需要:了解保护隐私权与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了解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有必要增强隐私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给自己的隐私一个心灵的空间。

2、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案例导学法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变“学会”为“会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5、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时数为3课时,这里说的是第一课时 。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条理。按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导学、解读新知-- 新闻调查、理性思考--漫画赏析、要点点拨--直面现实、提升认识--课堂讨论、情感体验--归纳总结、明理践行”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保护个人隐私”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琳在取款机前取钱时,好几个取钱的人围着她,观看她取钱。

(设计问题、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引出个人隐私的含义。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设问:职场招聘人员的这种询问内容合适吗?(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不尊重他人隐私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伤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尊重公民个人隐私。从而得出结论: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警方不该这么做。

设问:公安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此处设置一个[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你认为保护隐私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漫画赏析 要点点拨]

(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漫画--“偷看”)

设问: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小王的什么权利?小王可以寻找什么的保护呢?我国主要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呢?都有哪些具体的规定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学生对照教材查找答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邮政法规定;律师法规定等。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直面现实 提升认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母女对话”:

(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老师点拨))说明了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该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家长或老师应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必要又重要。结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指导学生看教材中“小链接”的内容:(深化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的结论。

[课堂讨论 情感体验]

[大家一起来讨论] 分组讨论:“成长的烦恼”--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反对和制止他们的行为,据理劝说,告诉他们这样做是违法的。理解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里要明确知情权、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对立统一关系)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突出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隐私权的重点,突破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成年人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一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 明理践行]

[大家一起来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希望学生既能明理,又能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明理践行的目的。

[课堂延伸 课外拔高] 布置作业

1、[课堂延伸] 隐私权小调查(P/47)

2、[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习,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6.3保护个人隐私

一、个人隐私

1、个人隐私的含义

2、尊重他人隐私的必要性

二、个人隐私权

1、个人隐私权的含义

2、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1、我国法律的保护规定

2、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预设性”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态度情感思想得到转变,那么思想怎样才能内化为实际行动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说课稿 篇4

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2、了解绘本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引导孩子关注生活现象。

说教学分析:

这本绘本不仅关于吃的故事而且是关于团队合作与分享的绘本,阅读的时候,吃是吸引孩子的一个点,而团队合作与分享则是更应该灌输的思想。另外,作者书中有意设置的小悬念让这本书有了更多延伸的空间。

说教学准备:

绘本 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东西呢?它又是什么味道?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说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还知道它们的味道,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夜里圆圆的月亮的味道吗?月亮的味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看这本书,它的名字就是《月亮的.味道》。首先和孩子看圆饼一样的脸,这其实不是饼,也不是脸,而是一轮满月。(这轮月亮浅 蓝色的鼻子,微红的脸腮,是不是和孩子的脸有点象呢?),好了,看完了这轮满月看到了什么?是长着长长鼻子的大象,大象与这轮满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和小故事里的小动物一起去品尝月亮的味道。

(二)阅读绘本故事.

1、 引导孩子阅读正文.

师:好了,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老师边讲故事边放课件,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就在这个美妙的夜晚里,有九双眼睛在闪烁,它们盯着这轮明月,它们想这月亮的味道肯定不错,多想到上面去吃一口啊!它们是谁呢?

2、师提问、启发、思考.

师:有一天一只小海龟终于下了决心,它要一步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它如愿了吗?

师:海龟好不容易爬到山顶,感觉近多了,可是它还是够不着,此时,海龟该怎么办?

生:各抒己见。(找朋友帮忙、找爸妈帮忙)

师:对呀!你们真是好孩子,遇到困难,就找朋友来帮忙,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一定要找老师、同学和家人帮忙。

师:这时,它想到了长鼻子大象伯伯,它说:“大象伯伯请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了呢!”就在它们努力向上爬的时候,月亮又想了:“它们是在和我玩游戏吧!”于是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月亮也轻轻地往上一跳。这样一来,大象还是没够着,它又叫来了长颈鹿……

就这样它们不停地找朋友来帮忙,大象把高高的长颈鹿叫过来,猜猜它们够着了没?(师设计了让学生重复的语言:某某你到我的背上来,这回说不定就够到了!)

师:它们分别找来了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来帮忙,但是还是没有吃着!

此时,它们有没有焦急?有没有哭泣?

生:而是继续找朋友来帮忙,它们真勇敢,真有耐心。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也真勇敢,动物们真的很执着,它们又找来了小老鼠。

课件片段出示(一)

“老鼠,快爬到我背上来,我们就能爬上月亮了!”

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儿,肯定捉不到我的。”

月亮已经玩累了,这回它没动。

老师先爬到海龟的身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身上、长颈鹿的身上、斑马的身上、狮子的身上、狐狸的身上、猴子的身上,然后……

(我引用这个片段,就是想让小朋友们明白,小老鼠为什么能吃到月亮,因为月亮骄傲了,它看不起小老鼠,所以它没动。教育孩子骄傲就会失败。想引出他们想到其他的故事。果然孩子们不仅说出了故事《龟兔赛跑》,还说了《蘑菇该奖给谁》,他们都说骄傲了就会失败,我的目的达到了。)

课件片段出示(二)

“咔嚓!”它咬下了一片月亮。

月亮的味道真好,值!

然后,老鼠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和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

大家都觉得,这是它们吃过最好的东西。

(我引用这个片段,是想引导孩子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好处与价值,让孩子懂得分享后大家的快乐与惬意。孩子们也觉得这确实是它们吃的最好吃的东西。)

(三)自编故事.

老师引导孩子细心体会作者的创造意图,老师也加入编故事的行列中去。动物们在津津有味地吃月亮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也可谈谈自己的体会.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二、整体感知

1.课后练习二、三

2.《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3.《木兰诗》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4.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5.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三、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3.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美文。课文以生动、有趣、准确、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美丽的海底世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也不见雕琢的痕迹,但却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为基调,给人以亲切、热情的感受。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生命、对整个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光线、声音、动物、地貌、植物和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深刻的印象。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通过多样化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因此,教学重点为: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三、说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已初步形成了主动识字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积极地搜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同时,三年级学生接触计算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这些静止的资料,而是渴望自己去探寻。因此,我将尊重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海底世界展览会”、“海底世界”新闻发布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实践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海底景色是怎样的奇异,物产是怎样的丰富”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显得很苍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将运用一套制作精美生动的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直观、和谐的学习情境。湛蓝的海水、美丽的珊瑚、五彩缤纷的植物……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当这些美妙神奇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定会引起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的了解,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强烈地感受着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一定会加深对具体情境的体验和领悟,使认知和情感更加协调地发展。因此,情景创设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2、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情境中去,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四肢五官,要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丰富自身感受,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因此,我设计了自由分组、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驰骋想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有迎合了学生之间精神交往的需要;既使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得到了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法是这节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

3、突破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但这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海底动中有静、黑中有亮、静中有声的奇异景色,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乏味。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我创设了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即通过动画课件让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1)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课件先后演示海面的波涛澎湃和海底的悄然无声,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的词意,还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2)感受黑暗深海中的点点星光。利用动画课件假想一名小潜水员,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光线越来越暗,最后是一片黑暗。鼠标点击光点会变成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这样,学生对海底黑中有亮的体会一目了然。抽象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3)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利用动画课件演示一个插入海底的水中听音器,并配有各种声音,同时提问: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课文的说法运用排比的方法把同学们说的这些声音连起来。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亲耳倾听了海底奇妙的声音,还在表达的过程中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模仿课文的说法理解了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真可谓一石三鸟。这种实践性练习,使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很好地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4、突破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方法。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具体设计了读、看、说、演四步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一读:这段文字浅显易懂,不需过多讲解、分析,因此,我重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读背中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二看:通过动画演示各种动物的活动方式直观感受活动方式多、有趣,为下一步的说做铺垫。三说: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谈出自己对海底动物种类繁多、活动方法有趣的体会,从而领悟到课文采用的是列数据、做比较、打比方等写法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四演:让学生自己上台表演是激发学生读、看、说兴趣的引子,又是对学生练读、练观察、练说效果的检验。这四步学生动了口、动了眼、动了脑、又动了手,循序渐进,步步落实,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五、学法

“读一读,找一找”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形象表演或者声音模仿既是对抽象文字的具体反应,又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的一个契机。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谈话导入,激趣探奇。

通过欣赏海底世界,再提出疑问,看完影片之后,你们想说些什么?从而揭题,并齐读课题。

(二)、理清思路,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理顺文章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二、三自然段:以让学生动手划一划,交流,感悟,模仿、指导感情朗读等方式,抓住重点句段“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500米以下就全黑,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的理解,体会海底黑暗之中有亮光,宁静之中有声音,的奇特、美丽。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依然”“窃窃私语”的意思。

2、学习四、五、六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海底动物多,植物多,矿产多,从而体会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指导学生以动物的身份介绍自己的活动方式,并辅以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形象感知,让学生了解到海底动物的活动方法多种多样,体会景色的奇异。

(四)、欣赏品味,深入理解

媒体演示:“海底世界”视频,使学生对海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了课文,看了那么多的资料,这时你想说什么?

(五)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畅游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呢?课后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资料,从媒体上收集更多的海底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办个“海底世界”的展览。

七、说板书

板书是执教者教学过程的体现,它分为板书什么和怎样板书两部分。我们设计的板书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写作顺序来板书的。

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目排列有序,内容层次分明,形式简洁大方,它既概括了本文的知识要点,又体现了文章结构、写作顺序和本堂课的教学轨迹,将海底世界的特点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清晰的体现了作者由景到物,由总到分再到总的写作思路。在教学中,这样的板书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长出小草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只有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动才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从“金子”到“真金”,深化并拓展了主题。

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极具人文性的文章。文中留白较多,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这一课的能力目标;而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所以我把“掌握这一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定位于这一课的知识目标。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情感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这些方式都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乐于接受的,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也利于感受、理解、欣赏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展开想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壤里,一定有许多的种子,梦想代表理想,有梦想就有希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梦想有关,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具体指导,品读体味。

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句子: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就————,太阳落山了彼得————,烈日当空时彼得————,大雨来袭时彼得————,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从内心体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金买下铺垫。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感悟课文,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画重点词语,阅读品味,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四)拓展延伸,领悟道理

在学生感悟到彼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真金的时候,我说:“听说宋国有个农民捡到一只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毫不费力地享用了一顿美餐。于是很多农民都放下了锄头。你会怎样劝劝这些农民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板书。首先让学生知道彼得是满怀希望而来,

但因为没找到金子失望准备离开,一场雨留下了彼得也又让彼得重新获得了希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也就是获得了真金。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2)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数形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突破策略:?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讲清楚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方法和过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

相加,必须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和绝对值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突破策略;?精选各种有趣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训练,尝试成功. ?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教学方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 ,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猛发展。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应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幻灯图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竞赛和互举例子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且将单调的练习转换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