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作文

文化·传承作文14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8.12K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传承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传承作文14篇

文化·传承作文 篇1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在热闹的鞭炮声中,正月十五,也就是我最喜欢的元宵节到了!

清早起来,我便急不可耐地吵着要吃汤圆了,爸爸笑着对我说道:“别着急,今天我们不吃现成汤圆,我们自己包汤圆自己吃!”我激动极了,跟着爸爸来到厨房。

首先,我先从面团上取下一小块,用擀面杖把它压平一些,但是不能太薄,接着,我将皮拿在左手,右手夹了一些芝麻馅放入皮中间,用手一点一点地把芝麻馅包住,一个圆球就做好了。可是那小白胖子仿佛饿了似的,皮又裂开了。爸爸手把手地教我,那小白球的皮才又被“缝合”上。一个一个的小汤圆被包好,爸爸的汤圆大小匀称,一个个整齐地站在菜板上,芝麻馅与花生馅也被规矩的分成两个帮派。而我的`呢?有的过于肥胖,有的营养不良,大大小小的、歪歪扭扭的,还有破皮的,真是无奇不有。芝麻馅的汤圆与花生馅的也被我摆放得乱七八糟。爸爸看到我的汤圆哭笑不得,我自己也无颜以对。

汤圆包好了,爸爸把一个个“大白胖子”放入锅中开始煮了,锅中的热水咕噜咕噜的嘟囔着,冒着阵阵的热气。几分钟后,汤圆早已煮好。我赶紧端起碗,舀起几个汤圆倒入碗中,也不管烫不烫就往嘴里塞。热乎乎的汤圆烫得我不得不立马吐出,猛吹了一通气,再咬上一口,那白白嫩嫩的皮富有弹性,一大股芝麻香味弥漫在口中,“大白胖子”肚子中的料也全都流了出来,空气中都充满着浓云的芝麻香。我不禁连连点赞,爸爸也不停地说好吃,真是人间美味!

到了晚上,我与家人们来到外面观赏花灯,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瞧,那盏兔子灯是那样可爱,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白白的绒毛,前面露着两颗大龅牙,咧着嘴,仿佛在与我们说:“元宵节快乐”!桃灯、鱼灯、走马灯……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整条街装扮得更有风趣和耀眼。

十二点钟声敲响了,元宵节就圆满结束了。元宵节,汤圆如此美味,花灯如此迷人……它凝聚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要去弘扬它,传承它,不要让这种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时间而消失!

文化·传承作文 篇2

悠悠华夏源远流长,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回望我们中华民族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无不都拥有良好的家风。或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显家富是司马光的家风;“踏踏实实地本分做人”那是周恩来的家风;“精忠报国”则是岳飞的家风。

那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孝字。

记得小时候回老家过年,爷爷总会给我讲“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子路借米”的故事,也会教我读《三字经》、《弟子规》......还记得在那年的某个午后,年幼好动的我老老实实地坐在老家的火炉旁,一边听爷爷讲故事,一边跟着爷爷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读书。现在想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家的家风是什么。

爸爸常说:“长辈养我小,我要养他们老。”天下唯有“孝敬”、“助人”不能等,因为过了,别人就不再需要了。每每得知家中老人身体有些不适时,爸爸妈妈也总是第一时间送他们到医院检查,直到康复。

我的妈妈虽然是江西人,但并不喜欢吃辣,可她对奶奶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爸爸现在还经常讲起奶奶给妈妈做饭的故事。那是妈妈第一次见奶奶,奶奶做了一桌子的菜,放了好多好多辣椒,妈妈咬着牙吃下,辣的嘴都红了,胃也不舒服,可奶奶以为妈妈喜欢吃,以后就经常给她做。一吃就是几年,直吃得妈妈哭笑不得,也把我妈的口味彻底改变了。现在呀,我妈吃饭那就是“无辣不欢”了!

我在这样一个充满孝道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间也深受大家的'影响,决定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我经常搀扶着爷爷、奶奶散步,为他们端茶倒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次回去,我都靠着爷爷坐下,听他讲故事。爷爷总是眯缝着眼,拉着我手,说着:“玥玥,我给你讲一个爷爷小时候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我已经听了无数次了,但我还是像第一次听爷爷讲故事那样全神贯注,那样充满好奇。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无声;家风如春风一般,潜入心田。“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已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道道永不消失的印记。尽孝道,讲传承,让我们崇德向善,争做美德少年;让我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身边落地生根!

文化·传承作文 篇3

清晨,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伴着如此美丽的景色,我们哼着小曲,迈着愉快的步伐,一览了汉灶村的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

我们来到了婺州窑,欣赏了陶瓷的魅力。我们先听了工作人员的讲座,初步了解了婺州窑。之后,我们便开始参观婺州窑的陶瓷,这一些陶瓷可真精致,一个个光滑剔透、造型生动逼真。你看,这个陶瓷如同一只老虎,瞪着大眼睛,张着大嘴巴,仿佛是要把旁边的小泥人吃掉似的。你看,那个陶瓷是关羽的`样子,一手持青龙斩月刀,一手抚着长胡子,十分的威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参观完了婺州窑,我们又踏着一条路旁满是狗尾巴草的小路,向汉灶文化大礼堂进军。一阵微风拂过,风中含着的露水,一下子全扑在我的脸上,仿佛是给我的见面礼。

到了文化大礼堂,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黑板报,黑板报上贴了许多老人的微笑,那一张张慈爱的脸微笑着看着我们,像是在给我们的祝福。走进大厅我们便看见了一张标牌,上面写了“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与我们王校长常说的“存暖心,做暖事,说暖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温暖的好人。接着我便看见了《新二十四孝图》,上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如何孝顺父母。我现在认为以前和父母发脾气很不应该,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

看完这些后,我们又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听了讲解阿姨的介绍,原来别看这里白天那么安静,晚上可十分热闹了!大家在广场上跳舞、看电视、聊天、下棋,样样都有。在文化大礼堂里还会组织一些免费的活动课,让老人们参加丰富的生活,比如:教老人们做西式蛋糕,教老人们认字,学习各种本领等等。听完后,我们又看了墙上的名言,许多都对我们人生有着巨大的意义。其中"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句话对我触动颇深。意思是: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去迎接挑战。

下午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染上了一层金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次参观婺州窑和文化大礼堂的旅行快要结束了,我们满载而归,带着学到的知识和快乐的心情,踏上归途。

文化·传承作文 篇4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着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文化·传承作文 篇5

陶艺,就是陶瓷的艺术。说到它,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还有可能亲自参与过。在这个三天两夜的社会实践当中,笔者有幸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文化的魅力陶艺,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矛盾与碰撞。

荣昌陶艺大师刘吉芬认为,在加强荣昌陶的传承保护的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借助现代技术、工艺和新材料,积极研发推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特点的陶艺产品。

笔者认为,传统的陶艺主要注重在实用性,而现代陶艺主要注重在美观性,可谓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论是传统亦或者是现代陶艺,都体现人们想要发展好,传承好这个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表现出一种渴望回归自然,以缓解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精神符合。现代陶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的,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如何保护传承陶艺非遗,就要靠国人的双手,智慧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了鼓励这方面的创造性工作,兴许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陶艺兴趣,开设陶艺班,许多国家、民族、地区、集团在有关学者专家的协作下,举办多种形式和专题展览、竞赛,以刺激器皿文化现代版式的花样翻新。

器皿文化现代版式的创作在人类文化史进程中,将为拥有它和记录它的同家、博物馆等收藏机构提供一个重要的可以通它来了解它本身和它的时代的文明的文物层,再过若干年以后,它这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将会越来越显要。

传承陶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人民重视,值得国家重视,值得世界重视。大力推广陶艺文化,发扬灿烂古老文化,让人类智慧结晶源远流长。

文化·传承作文 篇6

“鱼不可脱于渊,大国利器不可以示人。”在现今社会,国之利器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值得我们拿来夸耀并自豪的。国之利器,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从小便开始书写方块字,一撇一横间,我们体味着是非真假,美丑善恶;我们朗诵诗词歌赋,于唐诗宋词间,感受着文人墨客的才情。20xx年北京语文高考分值由150分提升至180分,英语分值由150份降至100分,这一举措是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大国利器,母语教学,随着中国改革的进行,传统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欧洲。”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对国家数千年历史的了解。在各国都很重视外语教学的现今社会,外语教学固然值得肯定,但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韩国对端午节申遗的冲击下,国家越来越注视传统文化,各地兴建孔子学院也是传统文化发扬的一个良好表现。国之利器,是文化。设想有一天,我们不再书写方块字,不再说着字腔方圆的汉语,这难道不是预示着一个民族的衰亡吗?

“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一股猛烈的文化浪潮,科技在发展,外来文化在入侵我们的生活,“提笔忘字”不仅预示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对母语的疏离,更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文化见证了时代的更替,事物的兴衰,它从千年前向我们款款走来,带着书卷的香气,引起我们对文化的渴求。

新华网称:“降低英语分值绝非放慢向外部学习。”中国在强盛,但未来仍有一段路要走。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正确对待,盲目拒绝只会象腐朽的清廷一样自取灭亡,唯有坚守自我的同时,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其变为我们的养料,国家才会更兴盛。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陈吉宁说:“无论怎样,请记得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就怎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在黑暗。”我们是祖国大树上新生发的嫩芽,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朝气,手握大国利器,让我们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祖国建设出力﹗

大国利器,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在我少年!

文化·传承作文 篇7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足,则吾能征矣。杞,杞国,夏禹后代的封国。在今天的河南杞县,文献,不是现在的文献所不同,献,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讲得出,但是杞国不足以为证,殷代礼我讲得出来,但是宋国不足以为证,这是因为,,杞宋二国文献不足的原因,如果 文献足,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这里又说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了,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那吗这个民族也即将消亡。这是历史的铁证。人类历史上20多种文明至今只的二种文明延续至今,那就是希腊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罗马文明,波斯慢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诸多文明也多消亡,甚至无法考证。纵观世界文明,唯我我们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但利弊相随,却避免了宗教迷昧全方位的伤害。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天人合一的和谐情操,协调了人与宇宙和谐关系,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重实践,弃玄想。从“格物知至”到“修身齐家”一整套经世致用,诚实入世。和平自守。摆脱了,原教旨主义的,极端,狂热,野蛮,无视生命价值的仇恨。离开了彼岸世界残酷争斗与淹没在战火中的毁灭。我们民族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分裂,但分而必合,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成吉思汗曾横扫华夏,没有文化 的建立其岁月不长,所以评价他,“只识弯射大雕”。满清入关离不开中华文化也被同化,成为满汉一家。世界上一些原教旨主义者很眼红中华文明,任何文明只要一到中国就被同化,“和而不同”他们既奇怪又无奈。在看人类历史有多少“白骨无地归”“千里无鸡鸣”战争都与宗教有关。现在中东就是如此。在我们民族历史上,曾有过二场与宗教有关的.战争。一场东汉年间,三国初期。一场近代 太平天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没有死灰复燃,没有留下后患。文明传承对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亡国可以复国,没有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要彻底消亡。这个民族禽兽,曾想让台湾消亡中华文明,彻底摆脱大陆文化。就是要彻底。那个狗头也懂得文化的厉害。任何一个民族的后代如果 不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是自己在毁灭自己民族。孔子 在这里说明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接着在看下面文化与礼的关系。

文化·传承作文 篇8

在众多灿烂文化不断被埋没时,唯有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薪火相传,其中重大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独具的魅力,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中华儿女的传承……

古色古香之四合院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我国古建筑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各种特色古建筑中,四合院实属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中传承下来的代表,作为古建筑文化财富的四合院,刻画着栩栩如生的壁画,展现着别具匠心的设计,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承着工匠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继续发扬和传承其灿烂与辉煌。

余音绕梁之京剧

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京剧就是最具代表之一。京剧,有“国剧”之称,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从书中阅读到,京剧的脸谱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和浓缩。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传承至今。在观看京剧表演时,我们总会为京剧演员的“变脸”而欢呼感叹,并为之骄傲,正是有了京剧演员的辛勤训练与持之以恒的信念才使京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对于京剧,我们要继续予以继承与发扬,使更多人欣赏其京腔京调,惊叹其细腻洒脱,沉醉于其圆润唱腔。

其味无穷之粤菜

民以食为天,众所周知,我国八大菜系各具特色。其中粤菜又为四大传统菜系之一,说到粤菜,不得不提的是粤式早茶,其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点心,考验点心师傅的.日日勤练的技艺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品上几口沁人心脾的茶,点上一桌让人垂涎欲滴的点心,甚是惬意。对于饮早茶的习俗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我相信这种习惯也会一直传承下去。作为一种饮食文化,粤菜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对习俗文化的很好传承。

惟妙惟肖之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生活,展现生活,到了春节,剪纸就变成窗花,成为从古流传至今的艺术,这也是一代代大师秉承着工匠精神所铸造的成果。剪纸,是一种美的艺术,一种美的文化,一种美的享受。

我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博大的中华文化再加之匠人的坚持,通过时间的考验就成就了一脉相承且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我们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传承匠人精神,使中华文化永存世界,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传承作文 篇9

今天又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了,我们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大足石刻。下车后,我们穿上了老师为我们准备的四种颜色不一的古代服装。总体分为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四种颜色,我们班的女生穿了白色的服装,男生穿了蓝色的衣服。接着,我们就向大足石刻前进。

走进大足石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雾朦胧的景色,接着迎面扑来的是一阵凉爽的风,最后再吸一口气,这感觉就如同吃了一块薄荷味很重,去不至于呛鼻的糖。雾蒙蒙的景色、凉爽的风以及清凉的空气,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戴上了耳麦。在我们正好奇这个耳麦时,耳麦里想起了老师的声音,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了一张张桌子前,这不是我们平常用的桌子,桌子上平摆着一张水写字帖,用中性笔写着两个大大的镪铮有力的“人”字,字帖的两旁各放着两卷书。这时,一位老师站在桌子上,拿着话筒,告诉我们第一个环节是:拜孔子。老师教我们扶手,也就是右手在左手前面,放置胸前,手臂打直,向孔子行了三礼后,就是拜老师、老师回敬。然后老师让我们照着字帖上写下“人”字,写完后,便让我们拿起书卷,轻轻翻开,第一眼看见就是“弟子规”三个醒目的大字。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弟子规。这整个过程显得那么庄重、严肃。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点朱砂。吴老师用食指轻轻蘸了一下朱砂盒里的朱砂,随之,食指头上便沾着红色的朱砂,再轻轻点了一下我们的眉心,就这样,每个人的眉心上都冒出了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我们互相望了一下对方,大家都捂着嘴笑了。

接着我们又去体验和听导游讲了一些项目和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千手观音。当我看见了闻名已久的千手观音,我大吃一惊。古代很多人刻千手观音都没有刻到一千只手,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的的.确确刻了一千只手。我虽然没有一只手一只手的挨着数,但是这密密麻麻的手,让没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也会一身鸡皮疙瘩。这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一千只手中都有一个眼睛,而一千只手都拿着不同的法宝。虽然经过多年的风蚀,但是大致模样还是看得清,然而经过专业人员的修复后,千手观音殿变得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宏伟。令人不得不赞叹人类巧夺天工的手艺。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大足石刻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见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也让我懂得了更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它还让我学会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一生。

文化·传承作文 篇1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

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文化·传承作文 篇11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唐诗宋词到楚辞元曲,从文房四宝到四大发明,从太极长城到松竹民居,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自然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气质。

当今便捷的交通,方便的通讯使世界变的愈发渺小。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接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新新人类”,有爱摆内八字的“哈日族”有爱叫“欧巴”的“哈韩族”,有绅士风范的“英伦格调”,可是国外的都是好的吗?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尚未细细钻研,就盲目模仿外国的文化,这样真的好吗?

在日本,“内八字”是妇女长期跪坐所形成的一种病态,而在中国这种病态却被少女们竞相追逐模仿。网络上所流行的“非主流”“杀玛特”更是迷倒了一众男女,这是我们向外国所学习的先进文化吗?恐怕未必。

英国的骑士精神,美国的钻研创新,日本的积极进取,这些精神文化我们又学习吸收了吗?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持着一种包容与批判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有选择性学习吸收外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如今“洋节”之风盛行。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春节不过,却要过西方的“圣诞节”,有好好的七夕不过,却要庆祝西方的“情人节”,诸如此类的还有光棍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我们真的需要庆祝这些节日吗?现在的90后乐于过“洋节”,却逐渐忽略了重阳节,端午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当我们在为洋节而庆祝的时候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呢?学习吸收外来文化不是盲目地追逐模仿。我们自己的文化正渐渐被遗忘,却还在盲目追赶世界文化,这必然会影响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需要在继承与发扬我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世界主流文化。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文化·传承作文 篇12

时光悠悠,如同一江奔腾的流水,上下五千年的沉淀铸就了中华文明这一历史瑰宝,可谓巧夺天工。中华文化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与发展,从口口相传,到书信载录,再到数据储存,其中不变的是那中华传承的责任。

传承,一传一承,我们既是传者,亦是承者,承古人之智,传后世以才。看似简单二字,实则包含许多,有责任,也有使命。

我们生而是中国人,这份责任与使命也是生而具备的。传承有多重要?如同树之根,河之源,它承载的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以何源远流长五千年?靠的便是传承。有了传承,中华之魂将永不熄灭。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正是古人之积累,排除那些不可能,才有确定的如今。那传承有如航行中的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如挥洒于黑暗中的辉光,为我们照亮前方。

但诚然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我们却仍要立足当下。古人不知今人事。正如干春松在《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一书中提到:“今人与前人的典籍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但这种关系毕竟是‘流’的关系,而不是‘源’的关系。”那么,今人思想之“源”在何处?那便是当今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真理源于实践。传承下来的瑰宝也须结合当代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再到董仲舒结合百家,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也正是因为传承中富有变化,它才能长存于世。不迷信古人,相信今人的创造力,不妄自菲薄,这才是传承中华文化应有的态度。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我们不能如数列举那些需要且值得传承的。滚滚历史长河,有着太多宝藏隐匿于其中。那“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无私,甚至一门绣花手艺、一种戏剧、一本古籍等,有着太多历史文化的精粹。我们要做的,便是怀着谦逊的态度,去挖掘、传承那些有价值的文化。

文化进无止境。人人都是文化这座大山的一沙一石。只要人人担起那份责任,我们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即便微小,也足以构成中华文化的大山。

文化·传承作文 篇13

屋檐上的水滴随着时光的推流而一滴滴地掉落在那堆积了一厘米深的小水晕中,泛起了小小的涟漪,望着眼前这一雨纷纷的美景,忽然一阵粽叶香,耐人寻味。

“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带我去睇龙船……”这是小时候奶奶抱着我,在端午节时嘴中念着的歌谣。而这种古老的气息还能代代相传吗?

走进厨房,家中还是那种老式的灶台,有两口大锅,均由柴火烧制,容量十分大,我想,在爷爷奶奶他们那一代,家中要生存的人很多,所以先前的灶才会是这样的吧。在这时,只见奶奶将用油炸葱头的“葱头油”捞起,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接着掀开另一锅有拌着许多什么蒸咸蛋,五花肉,鹌鹑蛋,花生……一切适合的东西,奶奶一样也不错过。因为再包之前,这些食物都未煮熟,因为害怕太油,所以我帮着奶奶一起弄。我们首先清洗粽叶,“呀”一不小心就被这粽叶的边缘割破了手,轻微的流血,更映衬出我对这粽子的喜爱,瞧去,奶奶正眉开眼笑的哼着小曲,包着粽。

双手平摊,在手心先放上一个粽叶,用大拇指夹着,来一个90度的完美弧度,使粽叶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凹形,然后以3:2:1的比例调配米,鹌鹑蛋,五花肉,一层压一层,最后,再拿一片粽叶“封顶”,用一种植物的叶子绑上,放在篮子里,准备下锅。一只布满皱纹的手和一只细皮嫩肉的手在一起忙的不亦乐乎。

这细细的粽香,环绕了整个屋子,忽然,听见弟弟对着电话机喊了一声:“小姑,等等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一个汉堡跟一个芝士味的.比萨,谢谢。”顿时,屋子里的气氛僵硬了,空气似乎要停止了流动,奶奶在这制作着中国的传统食物,而这新时代的小男孩却要去品尝外国的“快餐”。

这份古老的传承是否即将遗失了呢?若不是,那又能传承多久呢?这一切的一切,是否会成为那黑白史书上的记载呢?

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都在物质上不断的追求,在生活水平上不断的提高,在工作上同时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人们又会停下来思考那份对于文化的纪念吗?不,不会。然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都是因为没有人传承而在现在已断绝了,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历史,要让他们成为未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随时接受着古老文化的熏陶,让这种传承成为永远,这样,在中国的标点上,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

我想,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粽叶飘香,传之千里。

文化·传承作文 篇14

“宋代道学是儒家发展的新形态,以朱子为中心的宋儒理学特别强调传承道统的意识,对‘学绝道丧’特别忧患,‘学绝道丧’就是文化传承的中断,这对今天重续文化传承和价值传承有重要启示。”“文化传承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陈来认为,朱子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这是近1000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比的。

在陈来看来,朱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理论,是对儒家“学习”思想的一种哲学论证和展开。朱熹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提出格物就是要穷理,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即物穷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观察事物、思考其道理。

朱熹仕宦九载,立朝御前46天,上书请辞64次,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著述、授教之上,“绝意仕途,以继二程绝学为己任,奋发读书著述”。朱熹参与创建、修复、讲学、题记的书院有64所,其中自建4所。武夷书院原名武夷精舍,由朱熹亲自擘画、营建,宋淳熙十年(1183年)建成。据记载,自武夷书院建成后,武夷山理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和朱熹的讲学与教育实践有关。

陈来认为,朱子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朱子学的对象主要是士人,朱子学的.宗旨是为士人提供一套道德学问思想体系,因此朱子强调“学习”“读书”的性格,与其宗旨相一致。以古代朱子学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超过小学而属于“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的朱子学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几乎所有人。

在朱子思想中,其教育理念同样具有现代意义。“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