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励志 > 励志文章

哲理励志的文章

栏目: 励志文章 / 发布于: / 人气:2.68W

那些哲理励志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那么哲理励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励志的文章

哲理励志的文章:人生最难超越的是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下面的一番话:

世上最深、最浅的东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宽、最窄的东西是人的胸襟,世上最远、最近的东西是人的眼睛,世上最大、最小的距离是人的心距。

世上最重、最轻的东西是人的态度,世上最美、最丑的东西是人的心灵,人的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就是决定境界的关键。

做人不能是一张报纸,一下子就读完或者根本不值得一读。做人应是一部优秀的书,几年或几十年才能读完。当然做人最好是一部联网的电脑,永远也读不完。用不尽。

凡是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先把自己说服了,这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只有自己被自己感动了,那才算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那才是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我们每逢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而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领悟增添一个阶梯。如果我们遭遇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就会成熟一级(因为人的胸怀是被撑大的)。

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观众。作为强者,却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编导

年轻人不要只把年轻当做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而老年人更加不可以把年老当通令牌(因为鸡身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是架子)

我们要想改变世界的唯一方法是奋斗,我们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还有一条路是不能拒绝的——那就是成长的路。

贪婪是一种不治之症,金钱能使人面目全非。就算全世界都肮脏,我们也要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就算全世界都虚伪,也要保持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的真实。

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人山,因为一个人,最难翻越的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程。

这一点,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它。八十二年是个什么概念,要用多少个复杂错综的名词来说明它?尽管自古至今,大公无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人人都说要忘记自己,把自己贡献给全世界。伟人是如此,一般草根老百姓也是如此。无论你嘴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可是你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随时随地都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连毛泽东他老人家也会这样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能肯定说自己就不在其中吗?其实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私心,关键在于你的私心是否会伤害他人?你的私心是否会影响全社会?这是我一生的感受,那么朋友们,你们对此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呢?

哲理励志的文章:你迷茫是因为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一位正在读高一的在校学生通过新浪微博找到我,私信里跟我说他看了我的文章,觉得挺触动的,他还说他现在很迷茫,想让我帮帮他。

我给他的回复并不算多,但是依然表达了感谢,并且给他提供了自己当初的方法: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一想最亲或者是最爱的人,他们在时时刻刻偷偷注视着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其实说实话,我当年读高中的时候并没有他所描述得那般迷茫,只是到了大学才一发不可收拾的,所以坦白说我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知道这样的方法是否对所有人都能够奏效,然而我并不想让他失望,作为大学刚毕业的我,能够给予的建议也就只有这些了。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便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实迷茫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大家仿佛一下子都得了“肾虚”,都说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现在仔细想来,其实也就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罢了。大家要么整天地逃课玩游戏,要么每节课去了也是埋头睡大觉,然后一旦空出来时间就开始胡思乱想,想想这顿饭吃什么,想想那个美女挺漂亮的,想想奖学金为什么是他拿了,想想我能不能拿到毕业证,想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想我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想想……然而也仅仅是想想,我们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从不上晚自习,也不去图书馆,反正考试就靠考前突击和临场作弊,及格了便是幸运,不及格还有补考,更何况最后还有清考(这个时候一般老师都会适当照顾学生,不过也会有例外,我的舍友就不幸中招了),得过且过,大学便就此结束了。

现在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工作了小半年,其实有些同学的工作单位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每每和他们聊起时,他们还是说很迷茫。我说我新年以来读了将近十本书了,并和他们分享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生活的应用,他们却说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看过一眼书了,我出于安慰说你们是工作太忙了,谁知他们却几乎一致的回答:其实哪里有那么忙呀,只是找个借口为自己开脱而已。我之后在QQ和微博上发了一条说说“你是否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马云等身家如此显赫的商人依然经常教导年轻人要多读书呢?为什么身边一些暴发户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却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呢?我思考的结果是:书虽然未必会让人产生直接的财富,但是它却可以充实人的思想,富足人的心智,荡涤人的心灵,然后在人的一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看到:读书人很少产生家暴,而且很少出现离婚。我想这应该就是书本给他们的看不见的财富在起作用吧。

究竟读书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作用,古往今来不乏讨论,然而依然是模糊而不可辨清的,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读书总归是有用的。我知道一谈到开卷有益,肯定就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出现,大多是拿一些黄色书籍来当挡箭牌,经常被提及的就是《金瓶梅》。其实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不良内容仅仅不足五千字,而且现在市面上的版本也大多剔除掉了这些,所以看本书,只要你不是居心不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还会有不少的收获,你会对封建社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更何况,世界上的书的种类那么多,黄色书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都难登大雅之堂,你也就不会看到,从这个角度讲,看到了也许就是你的问题了,不是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读书对于我的巨大作用除了熏陶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克制。比如,读了美国作家简和袁的《拖延心理学》,我才发现了拖延问题的根源,并且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拖延习惯;读了美国作家庞龙的《宽容》,我就开始试着去善待和理解所有人;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才知道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人活着要将苦难当作忍受,以待以后……读了太多书,我会不由得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尽管也不见得全部理解,毕竟理解是种奢侈品嘛。

有人说,迷茫是青春的必需品,我不同意。我承认青春肯定是会迷茫的,但它未必是必需品,迷茫的本质就是精神空虚,与青春并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直至死去也依然迷茫。也许我们把书称作精神食粮,就是这个原因吧,古人不是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断章取义,谈到读书,他们便又会举出三国演义里马谡的例子来反驳你,于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顶帽子便经久不衰,而且大有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扬光大的趋势。你看,由于这些年大学生就业率不好,于是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早早地辍学了,家里人让他们学了一门手艺,以便早点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光荣使命,毕竟无后为大。

其实读书和“纸上谈兵”并不是一回事儿,很多书籍都提倡实践,而且越来越多的书都是作者亲身实践的足迹。谁成天坐在家里都写不成一本可以被称为著作的书,也许哲学家除外,但是其实当代社会已经愈发地注重哲学,因为我们发现哲学其实往往实践渗透在各种学科当中。

读书太少的人往往会想得太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人类从来都是喜欢“思考”这个东西的,因为可以毫不费力,这也正好迎合了我们懒惰的心理。然而,因为内心没有什么东西,想来想去,仍然停留在一个点上,跳不出框子,于是便越想越空虚,越空虚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读书多的人则不同,他们从书中看到了对待一个问题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思考方式,于是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样基本上也就不会再钻牛角尖了。当然了,读书多的人留给自己想的时间肯定是没有读书少的人长的,但是想的却并不少,他们由于他们思维不被局限,所以会想到很多问题,会想到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也会更有深度。

当北京的“单向街”、上海的“季风”和杭州的“枫林晚”等实体书店逐渐走向衰落,台湾的“诚品”却在连续十几年亏损之后突然开始盈利了,真是庆幸,这个世界上读书的人还没有消失殆尽。

那么,你是否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呢?

哲理励志的文章:没有自制力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作者:安乔(专栏作者)

在周鱼微博上看到一段话:“你可以追剧追一晚,只要你可以按时交上论文。你可以有丰富的夜生活,只要第二天你还能精神饱满地做好本职工作。放纵究竟是不是错,取决于你能不能为你的放纵负责。还是那句话,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简直一语戳中,微博下留言的人无一不在哀嚎:膝盖中箭。

自制力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原定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干扰。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太难了。对大多数人来说,论文通常都是在Deadline来临时,才匆匆忙忙拼凑完成的,而在这之前,是逍遥地看剧打游戏,约会逛街;工作也是,今天做不完那就明天再做咯,反正工作永远也做不完,但聊天八卦要跟上、剁手购物不能错过秒杀,就连无效的朋友聚餐打着“社交”的旗号也不能不去……

每天冲击我们的信息太多,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时间被分割成碎片,然后被鸡零狗碎所侵占,自制力就这样一点一点丧失。

我们每天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好像忙得团团转,焦头烂额,但为什么最后还是顾此失彼?我们立下一堆目标和计划,急吼吼地说要多么努力,我们甚至还曾以为自己很努力,原来不过就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最后的结果是,想要做的事和本应该完成的事,一个也没完成。

丧失自制力的后果是,我们对自己产生愤怒和质疑:为什么自己那么糟糕,我们有什么资格谈努力?

我一个朋友,她的出版资格考试报了三回,可一次也没去。是的,她连考场都没进。最后,她生生从考初级熬到了可以考中级的资格,她无所谓地说:“哎呀,大不了我直接考中级不就得了。”

在我看来,她这话无异于自欺欺人,没有个三五年,她中级一样考不下来。

还记得我们一起报名考初级的情景。她特别豪言壮语地立下学习目标,用多长时间复习《著作权法》,用多长时间学习出版实操知识点……时间规划得特别详细,如实按照这个计划来,备考的时间完全充足,甚至还可以在一轮复习完了后,再进行重点知识二轮复习。但我们相约一起复习的第一个周末她就缺席了。原因是,她们公司不久后要组织去某著名山庄泡温泉、开季度总结会,她想买一套新的泳衣,顺便去商场逛街,趁着打折买买换季的新衣服。

让我意外,其实也意料之中的是,第二个周末、第三个周末,她总是有事。起初,她还有些负罪感,但次数多了也就轻易地自我放纵了。到考前一个月,她才开始急了,临时抱佛脚各种狂背,可那些法律条款和实操内容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背下来的。压力太大,她一焦虑,效率低下,就又没有学习的动力了。最后,索性连考场也没去。

因为自制力差的人,永远都有最后一道护身符:大不了重头再来一次咯。第二年,她一个人报考,考前依旧信誓旦旦。然而,第二年依旧,乃至第三年。

没有自制力的人,往往容易拖延症爆发,总觉得时间还有,偶尔开个小差做点别的并不影响大局,直到Deadline逼近时才乱了阵脚,才意识到自己过高地估计了自己hold住场面的能力。

细想一下,我们没有完成的那些事,并不如我们轻易放弃得那么不值一提,它们其实很重要。而且,我们在开小差的时候,也没办法愉快地玩耍,心好像被悬着,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

那么,真正地有自制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学生时期,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学霸,他好像从来不做作业,上课也不埋头苦做笔记,下课了更不会呆在座位上,他们可以跟学渣一起聊热门电视剧,讨论流行的八卦,他们……好像真的没有认真地学习,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家专注地写作业和复习,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顶别人两三个小时。自制力强,所以效率高;自制力强,所以学得快,玩得也嗨。

职场上,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事,他们上班也跟你一起聊八卦,也逛淘宝刷微博,空闲时溜出去买零食,做PPT时也抱怨,赶不出方案时也抓狂……可是,和你不同的是,在最后他们好像总被上天眷顾了一样,方案创意比你厉害,销售单子拿的比你多……你气不过,暗自嘟囔“他凭什么?”

是啊,你刷微博是在看八卦和搞笑图片,别人是在找创意灵感;你抱怨这不行那不行的时候是在发脾气,别人却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制力强的人,永远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么是本职,什么是玩乐。Deadline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床头摞满你要看的资料书,可一两个月前,你兴冲冲翻开的那本,现在还是停留在最初的几页;你下载了背英语单词的App,原本是踌躇满志地制订了计划,可是单词你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因为中间断了N天;你办了健身卡说要去学游泳,可是别人的健身卡都要续费了,你的健身卡套餐却是再不用就要过期了……

为什么开始的开始,我们本来是激情洋溢要去做的事,到后来总是不了了之地烂尾?

有人说,爱得不够,才借口多多。简直真理,套用过来,你不想做一件事,才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

所以,当我们在谈努力的时候,请扪心自问一下,你到底有多想做那件事?为了做成那件事,你到底能做到怎样的付出?你到底能抵制多少诱惑?你到底能对抗多少懒惰和拖延?

因为,没有自制力的人是没有资格谈努力的。

那些哲理励志的文章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那么哲理励志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励志的文章:人生最难超越的是自己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下面的一番话:

世上最深、最浅的东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宽、最窄的东西是人的胸襟,世上最远、最近的东西是人的眼睛,世上最大、最小的距离是人的心距。

世上最重、最轻的东西是人的态度,世上最美、最丑的东西是人的心灵,人的态度决定一切,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就是决定境界的关键。

做人不能是一张报纸,一下子就读完或者根本不值得一读。做人应是一部优秀的书,几年或几十年才能读完。当然做人最好是一部联网的电脑,永远也读不完。用不尽。

凡是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先把自己说服了,这才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只有自己被自己感动了,那才算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那才是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我们每逢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而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领悟增添一个阶梯。如果我们遭遇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就会成熟一级(因为人的胸怀是被撑大的)。

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主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配角。。有人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观众。作为强者,却把自己看作是生活的编导

年轻人不要只把年轻当做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而老年人更加不可以把年老当通令牌(因为鸡身上最不值钱的东西是架子)

我们要想改变世界的唯一方法是奋斗,我们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还有一条路是不能拒绝的——那就是成长的路。

贪婪是一种不治之症,金钱能使人面目全非。就算全世界都肮脏,我们也要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就算全世界都虚伪,也要保持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的真实。

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人山,因为一个人,最难翻越的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程。

这一点,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一生,来证明它。八十二年是个什么概念,要用多少个复杂错综的名词来说明它?尽管自古至今,大公无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人人都说要忘记自己,把自己贡献给全世界。伟人是如此,一般草根老百姓也是如此。无论你嘴上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可是你心里的那点小九九,随时随地都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连毛泽东他老人家也会这样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能肯定说自己就不在其中吗?其实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私心,关键在于你的私心是否会伤害他人?你的私心是否会影响全社会?这是我一生的感受,那么朋友们,你们对此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呢?

哲理励志的文章:你迷茫是因为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一位正在读高一的在校学生通过新浪微博找到我,私信里跟我说他看了我的文章,觉得挺触动的,他还说他现在很迷茫,想让我帮帮他。

我给他的回复并不算多,但是依然表达了感谢,并且给他提供了自己当初的方法: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想一想最亲或者是最爱的人,他们在时时刻刻偷偷注视着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其实说实话,我当年读高中的时候并没有他所描述得那般迷茫,只是到了大学才一发不可收拾的,所以坦白说我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知道这样的方法是否对所有人都能够奏效,然而我并不想让他失望,作为大学刚毕业的我,能够给予的建议也就只有这些了。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便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实迷茫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段时间,大家仿佛一下子都得了“肾虚”,都说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现在仔细想来,其实也就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罢了。大家要么整天地逃课玩游戏,要么每节课去了也是埋头睡大觉,然后一旦空出来时间就开始胡思乱想,想想这顿饭吃什么,想想那个美女挺漂亮的,想想奖学金为什么是他拿了,想想我能不能拿到毕业证,想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想我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想想……然而也仅仅是想想,我们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从不上晚自习,也不去图书馆,反正考试就靠考前突击和临场作弊,及格了便是幸运,不及格还有补考,更何况最后还有清考(这个时候一般老师都会适当照顾学生,不过也会有例外,我的舍友就不幸中招了),得过且过,大学便就此结束了。

现在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工作了小半年,其实有些同学的工作单位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每每和他们聊起时,他们还是说很迷茫。我说我新年以来读了将近十本书了,并和他们分享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生活的应用,他们却说自己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看过一眼书了,我出于安慰说你们是工作太忙了,谁知他们却几乎一致的回答:其实哪里有那么忙呀,只是找个借口为自己开脱而已。我之后在QQ和微博上发了一条说说“你是否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马云等身家如此显赫的商人依然经常教导年轻人要多读书呢?为什么身边一些暴发户虽然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却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呢?我思考的结果是:书虽然未必会让人产生直接的财富,但是它却可以充实人的思想,富足人的心智,荡涤人的心灵,然后在人的一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正能量。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看到:读书人很少产生家暴,而且很少出现离婚。我想这应该就是书本给他们的看不见的财富在起作用吧。

究竟读书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作用,古往今来不乏讨论,然而依然是模糊而不可辨清的,但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读书总归是有用的。我知道一谈到开卷有益,肯定就会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出现,大多是拿一些黄色书籍来当挡箭牌,经常被提及的就是《金瓶梅》。其实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不良内容仅仅不足五千字,而且现在市面上的版本也大多剔除掉了这些,所以看本书,只要你不是居心不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还会有不少的收获,你会对封建社会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更何况,世界上的书的种类那么多,黄色书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一般都难登大雅之堂,你也就不会看到,从这个角度讲,看到了也许就是你的问题了,不是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读书对于我的巨大作用除了熏陶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克制。比如,读了美国作家简和袁的《拖延心理学》,我才发现了拖延问题的根源,并且努力改变自己的一些拖延习惯;读了美国作家庞龙的《宽容》,我就开始试着去善待和理解所有人;读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才知道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人活着要将苦难当作忍受,以待以后……读了太多书,我会不由得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尽管也不见得全部理解,毕竟理解是种奢侈品嘛。

有人说,迷茫是青春的必需品,我不同意。我承认青春肯定是会迷茫的,但它未必是必需品,迷茫的本质就是精神空虚,与青春并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直至死去也依然迷茫。也许我们把书称作精神食粮,就是这个原因吧,古人不是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

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断章取义,谈到读书,他们便又会举出三国演义里马谡的例子来反驳你,于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顶帽子便经久不衰,而且大有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发扬光大的趋势。你看,由于这些年大学生就业率不好,于是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早早地辍学了,家里人让他们学了一门手艺,以便早点结婚生子,完成传宗接代的历史光荣使命,毕竟无后为大。

其实读书和“纸上谈兵”并不是一回事儿,很多书籍都提倡实践,而且越来越多的书都是作者亲身实践的足迹。谁成天坐在家里都写不成一本可以被称为著作的书,也许哲学家除外,但是其实当代社会已经愈发地注重哲学,因为我们发现哲学其实往往实践渗透在各种学科当中。

读书太少的人往往会想得太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人类从来都是喜欢“思考”这个东西的,因为可以毫不费力,这也正好迎合了我们懒惰的心理。然而,因为内心没有什么东西,想来想去,仍然停留在一个点上,跳不出框子,于是便越想越空虚,越空虚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读书多的人则不同,他们从书中看到了对待一个问题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思考方式,于是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样基本上也就不会再钻牛角尖了。当然了,读书多的人留给自己想的时间肯定是没有读书少的人长的,但是想的却并不少,他们由于他们思维不被局限,所以会想到很多问题,会想到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也会更有深度。

当北京的“单向街”、上海的“季风”和杭州的“枫林晚”等实体书店逐渐走向衰落,台湾的“诚品”却在连续十几年亏损之后突然开始盈利了,真是庆幸,这个世界上读书的人还没有消失殆尽。

那么,你是否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