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励志 > 职场励志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

栏目: 职场励志 / 发布于: / 人气:2.79W

职场如战场,不知职场游戏规则真会让人吃不了兜着走,多看一些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总会有所得的,那么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学位不等于地位

文/卢志丹

“我是硕士学位,理应坐在那个位子上!”

“我重点大学本科生,凭什么受他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领导!”

……

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牢骚,有些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海归”,深为自己怀中揣的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惋惜,为自己不被任用到一个重要的位子上而鸣不平。在这些人看来,“学位”与“位子”是成比例的,高学位者理应一进组织就占据一个高位子,低学历、无学历者,永远应该沉沦于“下位”。

按照这些人的这套理论,那么,连初中都未读完的李嘉诚就不应该成为“华人首富”,勤杂工出身没有进过正规大学的吴士宏就不应该成为“打工皇后”,大学肆业的比尔•盖茨没有资格做“微软”总裁。甚至只有中师学历的也无法登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子。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李嘉诚、吴士宏靠自己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能力,靠自己在工作中杰出的作为,从最底层冲到了最高位。

到湖南师范入学时已经21岁,毕业时都25岁了。他在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成绩,文、史两科极佳,但他不喜欢的学、没下功夫学的科目则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极差的成绩。师范毕业后,北上北京,经人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名小职员。他后来回忆说:“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

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备受排挤。在当时的党内,的学历、资历和社会影响,都远远赶不上陈独秀、王明、博古、张国焘等人。

但是,靠他在实践中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靠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学不到的综合能力,更是靠自己惊世骇俗的大作为,逐一战胜那些学历远远高于他的竞争对手,一步步走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应试教育遭到了当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应试教育的危害之一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学位低能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些人手中的学位是一流的,对付考试很有一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下,当然在工作实践中难有作为。

深圳市的某机关同时招了一位“海归”和一位普通本科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让他俩各写一份周小结总结报告。

那位学位较低的本科生报告书写得有条不紊,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领导看后大悦。

然而,让领导大跌眼镜的是那位“海归”,不知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简短的周小结报告书竟然被他写成了一篇论文。不说内容是否全面,单那长长八页纸就让人吓了一跳,惊得领导一愣!众人也陷入了疑问: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其实领导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考查他们的真正能力,以物色一位办公室秘书。结果这一诱人的位子与那位学位很高的“海归”无缘,而学位较低的本科生成了合适的人选。

学位只是指你受教育的程度,但不代表你的能力,更不代表着你未来的作为。决定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的,不是学位的高低,而是真枪实弹的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你实实在在的作为,是你为本单位本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是你能为组织创造的效益。在当今这个学位、文凭漫天飞的时代,这几乎成为许多组织和机构的领导者提拔人才的共识。

天津市的某所四星级酒店,20xx年末同时招了两个年轻人。这两个年轻人年龄虽然相仿,但学位却相去甚远:一位是硕士,一位是高中毕业生。但到20xx年初,高中毕业生被任命为前台经理,而那位“硕士”先生早在半年前就被“炒”掉了。

有人觉得很纳闷,便向酒店的总裁请教个中奥秘。总裁说:“组织用人有两点:第一,能迅速带来效益;第二,能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对一个饭店来说,就是看你有没有招揽客源的能力……这要看你的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办事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外语会话能力。而这些在档案袋里是看不出来的,在学位证书上也是看不出来的。”

英雄所见略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董事长和执行主管之一理查德•芝罗也说:“仅有聪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理想的职位的。今天商业界的领导人士其高考分并不理想。”

当然,如果你有很高的学位,是一件好事,和比你学位低的人比较起来,你有一个高起点;如果在加上你的努力、你的作为,那么很容易节节晋升。但是如果躺在学位上睡大觉,认为学位决定一切,不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拼搏,不作为,就不会有任何地位。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困难

朝九晚五、行色匆匆,职场中打拼的你,是否也曾顶着巨大压力,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时,不知如何是好?在职业发展不同时期,我们会和各种问题“正面交锋”。别害怕,下面教你见招拆招,顺利跨过这些“坎儿”。

实习——初入职场老碰壁

初入职场的实习生,最大的坎儿是技能、经验、人脉的不足,以至于想要开展一项工作时处处碰壁。初来乍到的新人面对偌大的企业系统,希望一展身手,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肯定无可厚非,所以大小事都愿意尝试,不想放过任何让自己出彩的机会。但此时,“菜鸟”们不论业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无法承载他们的心高气盛。

该阶段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适应和学习。首先,要适应所在企业的“软环境”。每个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工作方式,作为新来的员工,应在此阶段体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氛围。

其次,要适应企业内部人际交往的“规范”。如果新员工所加入的企业规模较大,那么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逐级请示,如何在企业内部调动资源完成任务,如何安排工作……这些都是初入职场很重要的一课。

最后,要在接触各个部门同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办事技巧、风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增加留任的筹码,不然,就可能“倒”在入职门前。

新人——疲于应付惰性强

在度过令人亢奋和新鲜的实习期后,留下来的大多数人会正式走进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工作两年左右,对于本职工作,职员能做出来一些成绩,得到领导赏识;偶尔的一些小纰漏也会被领导大度地包容。

这时员工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做什么事也都游刃有余。但是,囿于眼界和经验,实际上此时员工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多数工作任务也没有什么挑战。在日复一日、无惊无险地重复眼前的“自己的事”中,他们容易出现惰性而怠慢工作。

此时的他们其实是遇到学习的瓶颈期。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工作范围学新知识,就容易丧失工作激情。学习热情的减退成为了他们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坎,表现为重工作、轻学习,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容易有借口将学习任务一拖再拖。

这阶段的员工,关键要做到潜心学习,适当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在一两年内能实现的学习目标,还要开始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为企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意识到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被淘汰。

熟手——到达平台热情减

大多数员工工作三五年内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到五年后会进入职业发展平台期。此时的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而想要继续晋升,所需的工作年限、职称等条件又未能满足;经常抱怨工作没有成就感,一天到晚不知道忙啥;刚结婚生子不久又消耗掉了很多精力,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心无旁骛地拼事业。

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工作表现难有突破,始终不上不下。情绪低落、职业倦怠正是平台期员工最显著的坎,由于对工作适应不良而寻求心理专家帮助的人不在少数。

平台期的员工,不妨审视目前的工作是哪里不足:是大意了?是工作的难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吗?还是沟通时理解不正确?确定了症结所在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

如果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家庭,那就需要静心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要因为家人而调整,是否要在事业上有所取舍;如果是由于工作上常出纰漏,导致领导和同事的不满,那么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同时加强时间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而如果出现了工作倦怠,那么调整一下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或者与你信任的长辈沟通交流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个时期许多人会选择跳槽,但要意识到坚持下来会有更大的机会。

中坚——升职无望遇瓶颈

工作8~20xx年后,一些员工会达到企业中层领导的地位,他们再往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但自己正值盛年,仍然抱有一定的职业追求;而另一些员工,则在原来的职位上多年“原地不动”,看着和自己同时期来的同事要不跳槽升职加薪,要不直接成为了自己的上司,心里五味杂陈,难免多有失落。

不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有一种共性,即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企业给予的不符,出现了想跳槽、升职、加薪的愿望又纠结、犹豫的心理状态。心里有许多想法和考虑,但又不能说,感到十分烦躁。此时的员工,对职业和薪酬增长的需求大,但实际上升空间小成为了主要的坎。

因此,有员工看到升职无望后,会趁年轻果断辞职另谋出路。不过也有的人会通过调整自身跨越这道坎。例如,有的人会改变自己的坐标系,从“为自己工作”转变成“为家人工作”,此时他工作的动机不再来源于自身的得失,而是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给家人带来肯定的收入。他们的工作热情虽然不会非常强烈,但他们往往是那群能长期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人。

元老——职业精神做表率

已在单位工作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不论是当上主要领导的,还是仍然在“金字塔”中层发光发热的,都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他们会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等等。这时,如何转变职业态度,重新定位,则成为最重要、最需要跨越的坎。

处在这个阶段的职员,最关键的个人素质是反思能力。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20xx年,陪伴着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员工身上也烙下企业的印记。此时,应理解和感悟到企业给自己的回报与信任,了解到升职加薪已不是最重要的,兢兢业业、恪守职业精神才是最为人尊敬的工作态度。

对于没到达高位的普通老职员来说,调整心态尤为重要,不应再计较职务高低,而是将所悟、所感、所学分享给新老同事。通过对自己职业、生命历程的积极反思,老员工要了解到每一份工作的存在都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减少对工作的抱怨,把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和新人教导当中去。如果还心有不甘或埋怨,只会让自己成为组织里的“消极分子”,惹人烦也影响同事工作。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在工作中永远不会说的11句话

有些话,是你绝对不能在工作场合说出口的。

这些话带有可怕的力量,哪怕是真的,也会让你的形象一落千丈。

最糟糕的是,这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我不是在谈论令人震惊的口误、“黄色”笑话,或者不合时宜的失言。因为这些并不是使自己处于难堪地步的唯一方式。

在职场,最具破坏力的,往往是些微妙含糊的言论,这些言论将给我们贴上无能和不自信的标签。

无论你多么优秀,抑或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嘴里说出的某些话会迅速转变人们看待你的方式,并可能永远从负面的角度来评价你。这些词语充斥着太多的负面影响,以致会在短期内毁掉事业。

最近几年,你在办公室听到过多少这类足以毁灭职业未来的话语?

1.“这不公平。”

众所周知,生活是不公平的。能够说出“这不公平”表明,你认为生活本应该是公平的,这会让你显得幼稚和单纯。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难堪,你必须忠于事实、保持建设性并放弃解释。比如,你可能会说:“我注意到,您指定安来完成我之前一直期待的大项目。您介意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导致您作出这样的决定吗?我想要搞清楚,您认为我并非合适人选的原因,这样,我便可以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技能。”

2.“平时就是这么做的。”

由技术引发的革命来得如此之快,所以就连刚刚上市六个月的程序可能也已经过时。一句“平时就是这么做的”,不仅会让你变得懒惰,抵抗改变,还可能会让你的老板感到好奇,你为什么不尝试靠自己的努力作出改进。如果你确实是按部就班,那么一定还有更好的办法。

3.“没问题。”

当有些人要求你去做某些事或者感谢你做得事情时,你告诉他们“没问题”,你是在暗示,他们的要求应该会是一个问题。这会让人们觉得,他们是在打搅你。

相反,你想做的事情却是向人们证明,你愿意尽你的职责。说些这样的话,“这是我的荣幸”或者“我很乐意去处理这项工作。”语言的差异很微妙,但却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

4.“我认为……/这可能是个愚蠢的想法……/我要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

这些过于被动的短语会瞬间削弱你的可信度。即便你在说出这些短语之后,提出一个非常不错的想法,但他们会暗示,你缺乏自信,这会让和你谈话的人对你失去信心。

不要深深自责。如果连你对自己都失去信心,别人就更别提了。如果你确实不知道,就说,“目前我并没有掌握这个信息,但我找到后会立刻反馈给你。”

5.“这只会花您一点时间。”

“只花一点时间”这样的话不仅会破坏你的技能,还会给别人留下你在仓促完成任务的印象。除非你确实可以在60秒内完成任务,否则不要随意说它不会花太长时间,不过,不要让它听起来好像这项任务可以提早完成。

6.“我会试试。”

就像这个词“想”,“尝试”听上去是没有把握,并暗示,你对自己执行这项任务的能力缺乏自信。获得你能力的全部所有权。如果别人要求你去完成工作,要么全身心投入,要么提供一个选择,但不要说,你会去试一试,因为听上去你不会尽一切的努力。

7.“他偷懒/不称职/混蛋。”

说同事的坏话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的评论没错,所有人都已知晓,因此没必要再指出来。如果你的评论是错误的,那么到头来,你看起来像是一个混蛋。

任何职场都有粗鲁或者不称职的同事,而且有可能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谁。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帮助他们改进或者解雇他们,那么大肆宣扬他们的无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宣扬同事的不称职看上去好像是凸显自己优势的一种不靠谱的尝试。你的冷漠会不可避免地反过来折磨你,比如同事对你的负面评价。

8.“那并不在我的工作范围内。”

这样讽刺的短语往往会使你听起来好像,你只愿意完成要求的最少的工作来获得薪水,如果你喜欢工作保障,那么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老板要求你去完成不适合你职位的工作时(而不是从伦理或者道德上不合适),最佳做法就是急切地完成这项任务。稍后,和老板安排一次谈话,讨论你在公司的职位,以及你的岗位责任说明是否需要更新。这么做可以确保,自己看上去不会微不足道。这次谈话还可以帮助你和老板长期深入了解你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工作。

9.“这不是我的错。”

嫁罪与人从来都是一个好主意。要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你担任任何职务——不管多小——在什么地方出了错,都要自己处理。如果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解释。忠于事实,让老板和同事就谁应该承担责任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你开始推卸责任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你是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这会让人们感到紧张。有些人将避免和你共事,而其他人首先是罢工,之后在出错的时候指责你。

10.“我做不到。”

“我做不到”和“这是我的错”是一对邪恶的姐妹。人们不愿意听到“我做不到”,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意味着我不会。“我做不到”这样的话是在暗示,你不愿意为了完成这项工作而拼尽全力。

如果你因为缺少必要的技能而确实完成不了工作,那么你必须提供另一个解决方案。你要告诉老板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说,自己不会做什么。比如,你要说:“我可以明天一早就来。管用吗?”而不是说:“我今晚不可以在外面待到很晚。”要说:“我还不知道如何进行这种类型的分析。有人可以展示给我看吗?这样,下次我就可以自己搞定了。”而不是说:“我不会进行数字分析。”

11.“我讨厌这份工作。”

任何人最不愿意在工作中听到,有人在抱怨自己多么讨厌他们的工作。这么做不仅会给你贴上内心消极的标签,还会打击整个团队的士气。老板会迅速揪出拖垮士气的反对者,而他们知道,待在角落等待时机的替补一直热情高涨。

从你的词汇表中删除这些短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会悄悄地走近你,所以除非你不再说这些话,否则你不会发觉自己讲错而突然住嘴。

职场如战场,不知职场游戏规则真会让人吃不了兜着走,多看一些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总会有所得的,那么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学位不等于地位

文/卢志丹

“我是硕士学位,理应坐在那个位子上!”

“我重点大学本科生,凭什么受他这样一个连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领导!”

……

在当今的职场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牢骚,有些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海归”,深为自己怀中揣的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惋惜,为自己不被任用到一个重要的位子上而鸣不平。在这些人看来,“学位”与“位子”是成比例的,高学位者理应一进组织就占据一个高位子,低学历、无学历者,永远应该沉沦于“下位”。

按照这些人的这套理论,那么,连初中都未读完的李嘉诚就不应该成为“华人首富”,勤杂工出身没有进过正规大学的吴士宏就不应该成为“打工皇后”,大学肆业的比尔•盖茨没有资格做“微软”总裁。甚至只有中师学历的也无法登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子。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李嘉诚、吴士宏靠自己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能力,靠自己在工作中杰出的作为,从最底层冲到了最高位。

到湖南师范入学时已经21岁,毕业时都25岁了。他在师范学校求学时的成绩,文、史两科极佳,但他不喜欢的学、没下功夫学的科目则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极差的成绩。师范毕业后,北上北京,经人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当了名小职员。他后来回忆说:“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

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备受排挤。在当时的党内,的学历、资历和社会影响,都远远赶不上陈独秀、王明、博古、张国焘等人。

但是,靠他在实践中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靠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学不到的综合能力,更是靠自己惊世骇俗的大作为,逐一战胜那些学历远远高于他的竞争对手,一步步走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应试教育遭到了当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应试教育的危害之一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学位低能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这些人手中的学位是一流的,对付考试很有一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低下,当然在工作实践中难有作为。

深圳市的某机关同时招了一位“海归”和一位普通本科生,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让他俩各写一份周小结总结报告。

那位学位较低的本科生报告书写得有条不紊,思路清晰,语言简洁,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领导看后大悦。

然而,让领导大跌眼镜的是那位“海归”,不知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简短的周小结报告书竟然被他写成了一篇论文。不说内容是否全面,单那长长八页纸就让人吓了一跳,惊得领导一愣!众人也陷入了疑问:他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其实领导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考查他们的真正能力,以物色一位办公室秘书。结果这一诱人的位子与那位学位很高的“海归”无缘,而学位较低的本科生成了合适的人选。

学位只是指你受教育的程度,但不代表你的能力,更不代表着你未来的作为。决定一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的,不是学位的高低,而是真枪实弹的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你实实在在的作为,是你为本单位本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是你能为组织创造的效益。在当今这个学位、文凭漫天飞的时代,这几乎成为许多组织和机构的领导者提拔人才的共识。

天津市的某所四星级酒店,20xx年末同时招了两个年轻人。这两个年轻人年龄虽然相仿,但学位却相去甚远:一位是硕士,一位是高中毕业生。但到20xx年初,高中毕业生被任命为前台经理,而那位“硕士”先生早在半年前就被“炒”掉了。

有人觉得很纳闷,便向酒店的总裁请教个中奥秘。总裁说:“组织用人有两点:第一,能迅速带来效益;第二,能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对一个饭店来说,就是看你有没有招揽客源的能力……这要看你的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办事能力、统筹安排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外语会话能力。而这些在档案袋里是看不出来的,在学位证书上也是看不出来的。”

英雄所见略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董事长和执行主管之一理查德•芝罗也说:“仅有聪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理想的职位的。今天商业界的领导人士其高考分并不理想。”

当然,如果你有很高的学位,是一件好事,和比你学位低的人比较起来,你有一个高起点;如果在加上你的努力、你的作为,那么很容易节节晋升。但是如果躺在学位上睡大觉,认为学位决定一切,不注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拼搏,不作为,就不会有任何地位。

有关职场励志的好文章: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困难

朝九晚五、行色匆匆,职场中打拼的你,是否也曾顶着巨大压力,在遇到各种困难和困惑时,不知如何是好?在职业发展不同时期,我们会和各种问题“正面交锋”。别害怕,下面教你见招拆招,顺利跨过这些“坎儿”。

实习——初入职场老碰壁

初入职场的实习生,最大的坎儿是技能、经验、人脉的不足,以至于想要开展一项工作时处处碰壁。初来乍到的新人面对偌大的企业系统,希望一展身手,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肯定无可厚非,所以大小事都愿意尝试,不想放过任何让自己出彩的机会。但此时,“菜鸟”们不论业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无法承载他们的心高气盛。

该阶段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适应和学习。首先,要适应所在企业的“软环境”。每个企业都有其企业文化工作方式,作为新来的员工,应在此阶段体会、了解企业的文化与氛围。

其次,要适应企业内部人际交往的“规范”。如果新员工所加入的企业规模较大,那么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逐级请示,如何在企业内部调动资源完成任务,如何安排工作……这些都是初入职场很重要的一课。

最后,要在接触各个部门同事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办事技巧、风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实力,增加留任的筹码,不然,就可能“倒”在入职门前。

新人——疲于应付惰性强

在度过令人亢奋和新鲜的实习期后,留下来的大多数人会正式走进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工作两年左右,对于本职工作,职员能做出来一些成绩,得到领导赏识;偶尔的一些小纰漏也会被领导大度地包容。

这时员工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做什么事也都游刃有余。但是,囿于眼界和经验,实际上此时员工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改变,多数工作任务也没有什么挑战。在日复一日、无惊无险地重复眼前的“自己的事”中,他们容易出现惰性而怠慢工作。

此时的他们其实是遇到学习的瓶颈期。不愿意突破自己的工作范围学新知识,就容易丧失工作激情。学习热情的减退成为了他们这个阶段最为突出的坎,表现为重工作、轻学习,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容易有借口将学习任务一拖再拖。

这阶段的员工,关键要做到潜心学习,适当给自己制定一个能在一两年内能实现的学习目标,还要开始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为企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意识到不时刻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容易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被淘汰。

熟手——到达平台热情减

大多数员工工作三五年内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而到五年后会进入职业发展平台期。此时的他们对工作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而想要继续晋升,所需的工作年限、职称等条件又未能满足;经常抱怨工作没有成就感,一天到晚不知道忙啥;刚结婚生子不久又消耗掉了很多精力,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心无旁骛地拼事业。

种种原因,导致他们的工作表现难有突破,始终不上不下。情绪低落、职业倦怠正是平台期员工最显著的坎,由于对工作适应不良而寻求心理专家帮助的人不在少数。

平台期的员工,不妨审视目前的工作是哪里不足:是大意了?是工作的难度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吗?还是沟通时理解不正确?确定了症结所在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

如果无法兼顾工作和照顾家庭,那就需要静心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否要因为家人而调整,是否要在事业上有所取舍;如果是由于工作上常出纰漏,导致领导和同事的不满,那么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向优秀的同事学习,同时加强时间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而如果出现了工作倦怠,那么调整一下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或者与你信任的长辈沟通交流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个时期许多人会选择跳槽,但要意识到坚持下来会有更大的机会。

中坚——升职无望遇瓶颈

工作8~20xx年后,一些员工会达到企业中层领导的地位,他们再往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但自己正值盛年,仍然抱有一定的职业追求;而另一些员工,则在原来的职位上多年“原地不动”,看着和自己同时期来的同事要不跳槽升职加薪,要不直接成为了自己的上司,心里五味杂陈,难免多有失落。

不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都有一种共性,即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与企业给予的不符,出现了想跳槽、升职、加薪的愿望又纠结、犹豫的心理状态。心里有许多想法和考虑,但又不能说,感到十分烦躁。此时的员工,对职业和薪酬增长的需求大,但实际上升空间小成为了主要的坎。

因此,有员工看到升职无望后,会趁年轻果断辞职另谋出路。不过也有的人会通过调整自身跨越这道坎。例如,有的人会改变自己的坐标系,从“为自己工作”转变成“为家人工作”,此时他工作的动机不再来源于自身的得失,而是希望通过这份工作给家人带来肯定的收入。他们的工作热情虽然不会非常强烈,但他们往往是那群能长期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人。

元老——职业精神做表率

已在单位工作十几二十年的老员工,不论是当上主要领导的,还是仍然在“金字塔”中层发光发热的,都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他们会回顾自己过去的工作经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等等。这时,如何转变职业态度,重新定位,则成为最重要、最需要跨越的坎。

处在这个阶段的职员,最关键的个人素质是反思能力。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20xx年,陪伴着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员工身上也烙下企业的印记。此时,应理解和感悟到企业给自己的回报与信任,了解到升职加薪已不是最重要的,兢兢业业、恪守职业精神才是最为人尊敬的工作态度。

对于没到达高位的普通老职员来说,调整心态尤为重要,不应再计较职务高低,而是将所悟、所感、所学分享给新老同事。通过对自己职业、生命历程的积极反思,老员工要了解到每一份工作的存在都会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减少对工作的抱怨,把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和新人教导当中去。如果还心有不甘或埋怨,只会让自己成为组织里的“消极分子”,惹人烦也影响同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