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3.12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各国,唐政府也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交易,并给予他们许多优惠政策,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交往各国影响很大,通过商业贸易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将中国的文明友谊传向世界,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

本课中体现中国唐朝的文明居世界之首,东亚文明也以唐朝文化为中心,充分利用本课可以树立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交往、交流所带来的影响,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今天改革开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学习了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之处,促进了我们民族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优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中等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收集鉴真、玄奘等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学困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

学习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历史问题

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得历史资料的能力

一课一测两率一分目标:优秀率52% 及格率95%平均分85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在教法上教者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体现交往盛况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根据学生的导学提纲学习情况,提问启发,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起到穿线作用,并实现明确重点唤起学生注意力的目标,通过参与课堂分析思考问题,增加学习历史的深度和兴趣,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体验学习历史过程中的快乐。

五、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采用合作学习、阅读、观察等方法合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合作中取得的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并有助于实现趣味学习阅读,主要指学生阅读课文来归纳整理知识,看书或上网查阅唐朝对外交往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独立分析资料的能力。学生看图、分析图、说图,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回顾旧知:唐朝知识知多少(通过对唐朝知识的提问,感受到唐朝经济的繁荣,为唐朝出现对外友好往来的局面打下伏笔,也是唐朝对外往来活跃的原因)

定向目标:教师出示本节目标,学生齐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自学教材,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正文、仔细看插图、分析文献、思考动脑筋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小组内学习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等,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学习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展示交流:

(1)讲解遣唐使来华目的,影响

(2)鉴真东渡的过程与影响,学习鉴真的精神

(3)玄奘西游史实,学习他的精神

学生汇报展示所学成果,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使很多学生得到了锻炼,增加了自信心,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4、一课一测:检测本科所学知识,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查缺补漏,使课堂更加实效

5、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所获。

八、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精炼、突出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学、教、测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地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精讲释疑,师生共同合作,愉快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师生关系融洽,但是也存在这去多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少,学的不扎实,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语速太快,教学不严谨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 观日出》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我”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描绘了泰山的绮丽风光和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

课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按“登泰山”和“观日出”分成;两部分:第一节到第六节,写了“我”沿着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向上攀登,最后到达日观峰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第七至第九节写了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抓住整个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光亮的变化过程和观看时的感受,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一气呵成,把云雾变化莫测以及天空颜色、光亮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本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按游览顺序,以时间推移、地点变换为主线,将登山的苦与乐和自然风光的美妙与壮观紧密结合,写景抒情,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澎湃的热情传递美好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相对语文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等。而相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弱的学生在概括能力上还存在一点问题。

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文中出现的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已不陌生后,但实际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比喻用得恰当、生动、优美,尚须多加点拨、练习。因此,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说写练习,以提高其整理材料、组织语言和表情达意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游览胜地、耽误、依稀可辩、层层叠叠、目不转睛、刺激、情不自禁“等词语。通读全文,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五年级教材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学。教学中应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

目标二: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通过朗读,品味,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再引导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形象、写具体。

目标三: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学生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中欣赏美、享受美、体验美,从而以澎湃的热情传递美好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教学设计与感想

本文描写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文章以登泰山和观日出分为两个部分,脉络清楚,重点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观日出”部分详细介绍了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景象,最后一节直抒胸臆,将登高观日出时的感受完全表达了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拓展课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一开始,我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泰山的情况,让孩子们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接着,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课题进行分段并用一个词概括出对两部分内容的感受。这是孩子们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悟,让他们从整体上去认知内容。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主要抓住研读和探究进行。在“登泰山”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划出表示时间、地点和感受的词句。这不仅理清了课文思路,也让孩子们懂得了写作方法——写游记要抓住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写景物。并且体会到了作为游客的“我”见到这样的景色产生的感受和心情变化。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没有很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品词品句来体会云雾的变幻莫测,感受日出的壮观美丽,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通过朗读,品味,在如梦如幻的美景中欣赏美、享受美、体验美,在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在“观日出”教学时,我抓住日出时动态的变化,借助于媒体图片的展示,同时利用已学过的《火烧云》写作方法进行能力迁移,并通过多形式的阅读与品味,让孩子们图文并茂、直观地去领略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与壮观景象。

另外,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最后,在教学结束时,让孩子们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古人赞美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搜集课外知识的本领,最终为学好语文培养兴趣。

说课稿 篇3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美好?

1、欣赏美好的大自然;(陶冶情操,培育心灵)

2、欣赏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感受人性之美,社会和谐之美)

3、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表达出来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以及艺术本身的无穷魅力)

小结:培育品格的方法途径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自觉用理智、道德和美引导我们的生活,积极主动感受、体验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培养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和高尚的情趣,远离假丑恶,使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说课稿 篇4

《羌村三首》属于《大学语文》教材第一编“文言经典研读”之第三单元“唐宋时期”的作品。在这个单元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研读属于重头戏。教材中《羌村三首》是被安排在李白之后,白居易之前,这既符合唐代三大诗人的生卒先后顺序,也与人们对此三位大家的排名顺序保持了一致。

学习杜甫的作品,一是要感受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感情,二是要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质朴凝练的语言特色。做为《羌村三首》,由于采用了大量的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所以诗句本身并不难理解。假如对这组诗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就会觉得诗歌浅白无趣,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质朴文字后面的真挚感情,才会体味到诗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教学目的确立为:1、了解杜甫的生平简历及诗歌成就。2、理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3、学习借白描来抒情的手法。在这三个方面中借白描来抒情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是讲解法。因为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不十分了解,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了解得不很清楚。所以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多媒体展示法。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选择了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以期给学生以多方位的感受。

对学生而言,本节课首先要运用“由点及面”的思维方法,由杜甫这个点出发,联系起自己以前读过的他的不同类型的诗。这样既达到了温故的目的,也有助于知新。其次,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使用“体验法”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成分,这种方法既是阅读理解诗歌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欣赏多数文学作品之美感的一把金钥匙。

通过学习这节课,要使学生阅读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增强。

下面我说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这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要求学生回忆自己以前所读杜甫诗歌,这样,顺势对作者的情况做以补充介绍,就会使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的旧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联系,融为了一体。这一部分安排时间比较长,这是因为《羌村三首》共安排两节课,第二节课是其二、其三的讲解,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作者和其一的讲解,另外,做为大学语文课,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要以点带面。所以时间安排了15分钟。

其次,是听范读。这里有一个要学生辨析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

第四是总结,

第五是通过朗读来复习巩固。

最后是思考练习。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文章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词《长相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用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三、说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吧!(齐背《泊船瓜洲》《秋思》)

2、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展想象、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长相思》

齐读课题。解析词牌名。

(首先我通过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对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入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在此环节并对词牌名《长相思》进行解读,让学生对词有大致了解。)

二、初读古词,知晓作者。

1、初读提示:诵读全词,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指名读古词。

3、知作者。(生介绍,师补充)揭晓词人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通过初读自学掌握字词句,然后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这首词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词句,悟词情。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将句意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说句意。

3、师生交流。

(1)感读古诗。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生:身在征途。

师: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齐读上半阙)

师:上半阙你读出了什么?生: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生:心系故园。(齐读下半阙)

师:下半阙你又读出了什么?生: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思念家乡。(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展开想象。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画面)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4、再读古词,感悟词情。(小组竞赛读。指名合作读。)

(首先我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词意,指名说词意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再通过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感悟法进行师生交流,感悟和想象将士征途中的困难以及思乡之情。当学生理解这首词后便会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时我让小组赛读以及指名展示读来升华情感。)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读古诗

知作者 身在征途 抒发思乡之情

解诗句 心系故园

展想象

悟诗情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猜字谜》。这是两则猜字的谜语。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猜谜语寓知识性、趣闻性、哲理性于一体,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结合本课、本单元的特点,制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1、认识“相、遇”等5个生字。会写“字、右”等5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总结猜谜语的好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目标、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伙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求知欲望强、对能激起他们的兴趣的东西感触深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问题探究、直观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猜灯谜开始,引入字谜。老师今天啊,是和同学们玩猜谜语游戏的,大家有信心猜出这些谜语吗? 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是玩猜谜语游戏”,意在扫除学生对于学习和上课的负重感、疲惫感,为本课打下一个轻松而活泼的'氛围。提问学生是否有信心,更利于煽动学生的热情。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具有表现力,学习热情即时便可高涨。 随即提醒学生仔细听,教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抛出3个谜语,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由学生一一猜出,并给猜对学生所在的小组加分。3个谜语不难,给了学生足够信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小组竞争的形式,更是把形成性评价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中。

这么多的谜语都没有难到大家。为了奖励同学们,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猜谜语的小窍门“猜谜语,动脑筋,认真读,会观察,跳出谜面想一下,谜底就在话里藏”(生跟读)。有了这些小窍门啊,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今天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而教师在传授这篇课文时的特色就是要在简单之中制造不简单,尝试着在快乐的猜谜语活动中交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以运用。

二、 整体认知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反复的读,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则谜语——“读”占鳌头。

本则谜语,很简单。通过自由读、分男女读、加上动作的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顺利地猜出谜语。如此多层次的各种读法,让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枯燥。 在学完谜语的时候,更是总结猜谜语的规律——认真读,展开想象,猜出谜语,学习生字。把充分读谜语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读、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2、单独再学习生字词。

通过情景识字,古文迁移识字等多种形式识字。

3、指导写字。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学生说一说,教师范写,学生临写,练习等形式学习生字。

但是在教学结束后,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课堂把握能力不强,教学语言显得没有感染力,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不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本课堂中来;教学机智缺乏,遇到学生不在自己的想象中时,处理得不是游刃有余;教学评价语言还是缺乏,只是泛泛而论……但是,这是一堂给予我许多启发和帮助的课,也让自己从很多方面有所感悟。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我的信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随笔。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下面就《我的信念》的教学设计作简要说明。

本文是对玛丽·居里一生的回顾,内容简单。课前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报刊书籍或网上查询,搜集整理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了解这一伟大的科学家作铺垫。

【说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确立三个目标。(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教学要常抓不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新课标对七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同时第二单元单元要求提出"还要练习朗读"的要求。朗读课文既能矫正语音,提高阅读水平,又可以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言美。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新课标十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可感受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与崇高,心灵会受到感染,荡起以她为楷模,向她学习的涟漪,从而立志献身科学。

3、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特点并加以运用:

新课标提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写作与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因此确立该目标。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对居里夫人的简介采用问题"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导入,并出示居里夫人的画像作形象感知。

出示第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激发献身科学的热情。

二、检查预习

问题是:(出示投影)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结茧 蹂躏 懊恼 猝然 奢望 魅力 获益匪浅

2、交流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字词的检查主要为课文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大致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交流玛丽·居里的材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也体现大语文教育观。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五名学生分段读,让学生调动听觉和视觉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教师就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点评指导。(如: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停顿,语气等。)

2、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出示投影)

⑴ 居里夫人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事迹线索是什么?

⑵ 根据内容试写一句话: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

这样带着问题来读,学生的朗读就有了目的,有了方向。课程标准(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四、问题探究

新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学习名人精神,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默读课文,提出两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居里夫人的自述体现了她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新课标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展示更全面,完美,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是: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申请专利,仅第24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有8项专利通过初审,即将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报批。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对中小学生申请专利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发表建议。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关心学校,本地区的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的理念相吻合。这一环节能衡量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对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作业(多媒体出示)

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作业的设置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基础,做铺垫。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幼儿天生对简单的科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并喜欢动手探索和问成人问题,蜂蜜、油、水不仅是珍贵的食物资源,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蜂蜜是怎么产生的、什么味道;油是怎么来的、什么味道,但是当这三种液体和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深入分析了本班幼儿的特点和教材并数次试验之后,我选择了了解三种液体分别是以怎样的顺序叠起来的作为重点。正如刚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捕捉水和油相遇时的变化,同时能较全面说出其中的变化。

(2)、鼓励幼儿积极猜想试验后的结果,大胆的回答。

(3)、初步了解液体的密度不同,相遇时就会产生分离的现象。

(4)、积极参与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能主动的于同伴合作完成。

3、活动的重难点:

了解三种液体分别是以怎样的顺序叠起来的。

帮助幼儿通过教师的此次试验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试验并比较和记录结果。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

接触过油、水、蜂蜜,开展过与液体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1)油(2)蜂蜜(3)水(4)塑料水杯(5)毛巾(6)旺旺碎冰冰外壳(7)记录表(8)笔(9)黑板(10)牛奶瓶(11)硬纸板

三是空间准备:

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想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不定次数,材料足够幼儿每一种方式都试一遍,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2、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按照从上到下的次数来到液体的结果和打乱顺序到液体的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不会和在一起?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3、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一)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四周的物体,比如:一垒书,向幼儿提问,本来书很薄,怎样做书会变成这么大一推?一座房子,一块砖这么小,怎么做?变成又高又大的房子?

(二)1、教师带领幼儿玩桌上的牛奶瓶和硬纸板,鼓励幼儿想办法把牛奶瓶和硬纸板堆起来。

2、幼儿操作中,教师简单引导,操作结束,教师简单小结,这些玩具都能叠起来变得很高。那小朋友们知道蜂蜜、油还有水,他们三样融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可以引导幼儿联想这三种液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时的情景,请幼儿猜想。

3、教师简单小结幼儿的猜想,并鼓励幼儿说得好,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记录时告诉幼儿应该怎么记录记载哪里为下一步的试验做好准备工作。

4、教师示范一次实验,实验时引导幼儿正确的操作的一些规则,并且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并告诉幼儿到液体时要小心不能到太多、并且三种要基本上一样多。并示范给他们看,教师试验的步骤是蜂蜜、油、水。

5、教师示范实验完成,请幼儿观察,这时幼儿惊奇的发现:蜂蜜、油和水居然没有和在一起,很清晰的分开了。教师请幼儿回答最下面中间和上面依次是什么液体?

6、教师引导幼儿这个现象和密度有关,因为每一种东西的密度都不一样,蜂蜜、水、油他们的密度不同就没能合在一起,而是一层层叠起来了,密度最大就在最下面,密度最小的就在上面。

7、带领幼儿分组做实验,并向幼儿交代实验规则。并且做两次不同的实验,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做实验看看结果会如何。

8、实验结束,教师请每一组代表讲述他们是怎么做的实验,到液体的顺序是怎样?结果又是怎么样?幼儿可能会发现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到液体的顺序不影响他们的密度和重量。展示幼儿的记录表。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与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突破方法:利用课件展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本节课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情景演示,使学生掌握1-5的基本含义。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新课开始,电脑出示课本第14、15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学习1—5各数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观察教学主题图时,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只小狗,那么,除了小狗,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时,板书1.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此时分别板书2、3、4、5.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学会了吗?请几位学生回答,老师再做小结。

(六)作业

课本16页的做一做、小练习册13页的写一写。

Tags:说课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