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2.74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广安实验中学, 我叫周璐。我的说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程序”等多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学习本课要积极投入的放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理论依据】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四、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朗读鉴赏法、美文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将感受体验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表见解,全情投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2、收集作家以及课文资料

七、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下面请看……

(播放多媒体课件—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学生)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内容: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

过渡: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

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过渡: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过渡: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过渡:文中主要描写的内容有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在写作?

(分组交流、合作讨论)

明确、板书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四、品味语言、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 《安塞腰鼓》说课稿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过渡: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个人体会,畅所欲言)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八、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板书设计:(见教学步骤)

九、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

教学回顾: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体性,只有注重个体的阅读和心灵的感悟,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请评委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第6册第五单元美丽的动物中的表演曲目《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内容:介绍傣族特有的建筑、舞蹈、风俗,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并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二)、教材分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节拍为2/4拍,一段体结构,属五声E宫调式,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音程进行,自然,流畅,好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音乐新大纲的要求,重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感受理解,欣赏、表现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1.能专注地聆听音乐、体验、感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2.能用优美、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本曲,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初步了解傣族音乐与风俗,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及编创表演

难点:1.歌曲中同节奏、同歌词,但不同旋律的最后两乐句

2. 感受及表现傣族风情。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琴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老师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众多,再通过谈话“你们了解云南吗”引出云南及傣族,再通过课件展示傣族的优美风景及风土人情创设了傣族的优美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巨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2.旋律模唱法:教师分乐句弹奏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用“嗯”音模唱出与音高、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又能培养学生音乐记忆力。

3.音乐比较法:为了突破歌曲的难点,最后两乐句在音高上不同,教师采用了比较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化难为易,也体验到音乐课中的趣味感。

4.创设多种体验、感受,表现的形式和通道,如通过师生聊天、欣赏傣族风情、

欣赏舞蹈、欣赏音乐、表演、创编舞蹈等等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艺术潜能,获得音乐美的体验。

三、学法

1.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指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重在让学生通过闭目聆听音乐,从中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再跟琴模唱找出歌曲较难唱的乐句,分析视唱化难为易,最后亲自尝试,完整并带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群体合作法。在创编舞的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先观看,再互相帮肋、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聆听活动: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众多、地大物博。)

(二)情境导入:出示课件,欣赏傣族的竹,泼水节和孔雀的图片

(通过课件展示傣族的优美风景及风土人情创设了傣族的优美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巨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

(三)新歌教学

1.出示课件初听歌曲。 (教师通过动听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热情)

2.师让生仔细的聆听歌曲,并提出要求即把歌词描述出来!(在这里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聆听能力的训练)

3.要求生用最动听的声音来读(激发学生有感情的表现歌词)

4.讲解“小卜少”“小卜冒”,(在这里教师通过一句问话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5.师范唱歌曲一遍!(音乐课的`教师的必备素质就是唱好歌,既可以得到学生敬佩,也可以更好的诠释歌曲)

6.师生一起用“嗯”哼唱歌曲的旋律。(通过哼唱让学生熟悉歌曲)

7.跟琴声轻轻地把第一段加上歌词唱一遍。

8.比较第一段的最后两句是否一样。(出示课件)

老师用琴弹出两句,再请同学们把这两句唱一下(在这里教师通过比较与听唱解决难点)

9.更琴声把第二段加上歌词唱一遍

10.要求学生把傣族的美景和傣族小朋友幸福生活的情景用歌声表现出来!(通过语言的描绘激发学生表现的热情)

11.分小卜少们和小卜冒两组比赛,看哪一组最有感情、最能表现出云满人民美好生活的情景!

(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表现的激情)

12.跟录音进行接龙唱

(通过接龙唱既可以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也可以及时纠正学生某些乐句的唱法)

(四)拓展延伸

1.欣赏傣族舞蹈-----《绿色的竹楼》。(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对傣族舞蹈的喜欢)

2.把《金孔雀轻轻跳》歌曲用傣族舞的动作表现出来。(歌曲的第一段,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第二段要求同学们跟随音乐自由进行创编。)

3.指名几个跳的好同学,到前面来表演,其余的的学生演唱

(五)课堂总结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保护环境

让生扮着小孔雀的美丽的样子,踏着优美的歌声离开教室。

说课稿 篇3

《看电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看电视》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编排《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五篇课文,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懂得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看电视》这篇课文是一首短小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精彩处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首尾呼应;整首诗也都在写我家看电视的奇妙——放弃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思考——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一样什么东西?

二、教学目标

《看电视》这首诗歌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其中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一)认知目标:学生会写“家”、“完”两个字,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技能目标: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喜爱读诗歌;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体会人与人之间亲情;

三、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小记者采访,谈话导入新课

1、小记者采访时提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第二个问题:你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吗?第三个问题:你家的遥控器平常谁拿着,你家看什么电视节目谁说了算?

2、小记者采访代替了教师的平淡谈话带入,让他们带着新鲜、好奇进入本课学习,而且所采访的问题为后面学习课文时解决重难点搭设了一个桥梁,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二)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范读,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整体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提出问题:欢欢家看电视藏着好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要想知道秘密,就要“闯四关”(这样设计是充分掌握学生好胜、喜欢挑战的心理,设计“闯四关”游戏,激发学生主动往下学习的愿望)。

第一关:放课件,认生字,摘果子,教写“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教师提示:遇到读不准的字要看准字音,多读几遍,知道读准再往下读。学生读完后可让学生说“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每组喊一学生读课文来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同桌读书,一人读、一人听,读得好,奖给他一颗星。可以让他当小老师,纠正别人的错误,也可以当虚心的学生,从小伙伴那学会一个字。

第一关认生字是复习上节课所学,是为后面读课文扫清障碍。教写“家”、“完”两个字,主要是把识字量分散,体现了每节课动笔!第二关一读课文,要求明确,教师提问题“哪些字经你后来努力,你读准了?”,让学生自己解决难点,互相有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成功学习的体验。第三关二读课文,互听互帮,读得有层次、有目的,合作读书,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第四关经过一读课文二读课文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 ;却换成

了 ;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 外面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

第四关的填空是将课文的主线抓出来,学生读课文后如果能将这条主线抓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同时,第四关的填空题将学生的视线直接拉入到学生课文之中。

(三)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针对填空题解决三个问题: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赛,却又换成了京剧?你是从课文的哪一小节知道这些的?学生读第一小节后,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2.为什么奶奶爱看京剧却又把它换成了足球赛?出示课文上插图,学生观察图上有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奶奶当时的表情和心理。采用师生赛读、生生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方式重点指导读第三小节。

3、为什么我们最后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指导齐读第四小节,用“因为”、“所以”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正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剖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用上“因为”、“所以”说话,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解决三个问题时,把重点放在了第二问题上。通过看图分析奶奶的表情心理,多种方式指导读第三小节,可谓是

突破了重点中的难点,解决了难点中的重点。本课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本课的“情”和“趣”都被抓住了。

4、用自己的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培养学生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读诗时,在头脑中形成诗歌画面,在转述过程中让学生隐隐感觉体会到诗歌分行排列的文体特征。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教师提出问题: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讲完了,她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学生齐读。问:你现在知道欢欢家看电视的秘密是什么吗?学生自由说。

最后一问,是对全文的一个整合,学生自由说的答案也是对课文所要表达“情”的一个整合。

(五)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如果你最喜欢看的《动画城》开始了,而奶奶最爱看的《梨园春》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办?

小记者采访首位呼应,同时小记者所提的两个问题也是对本科内容的一个综合,而且将“情”落实到学生今后的行动上来了。 本教案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感悟。学生读的有层次,先自己解决难题读,再同桌互读,培养了学生会倾听的好习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读书后要读有所收,读有所获。教案在设计时也注重

说课稿 篇4

人教版四下第十八课《永生的眼睛》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记叙了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她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盲人,琳达感到不理解,在父亲的劝慰下,她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在父亲与世长辞后,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14岁的温迪为外公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并决定自己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课文赞扬了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上学期,学生已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定能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给学生以高尚情操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指引。

根据教学预案,说说设计的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头,体会我痛失母亲的心情。

2、出示警官的话,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戛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

自由读文,找出能够体会“我和父亲”态度的语句并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一个“欲擒故纵”的教学策略,在此处将父亲对器官捐赠的态度与我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我对捐赠事件的强烈反对,从而预设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本课的后续教学设作好铺垫。

三、快读课文,感受“我”态度的转变

1、找出体现我同意“角膜捐赠”的语句。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2、引导质疑,梳理主问题: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设计意图:找到恰当的教学切入口是组织好通篇教学的关节点,更是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索引和文眼”。在本课的教案中,紧抓“我”对“捐赠器官”一事的态度为线索,前一环节充分渲染“我”的反对态度,本环节展现“我遵从父亲遗愿”捐赠角膜,这样就制造出最大的心理冲突,此时将我的态度作一前后比较,引导学生质疑,“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梳理出本课研究的主问题“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样学生的探究就展开了。

四、精读课文,探究“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1、默读5至8自然段,划出有关的语句,想想是什么感动了我,让我同意角膜捐赠?

2、交流体会。

▲句子一:“琳达,”爸爸坐到我身边,平静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抓住“平静”、“最珍贵”、“有意义”等体会爸爸关爱他人的品质令我感动。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句子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通过资料补充、联想、多元朗读等体会爸爸给予他人的幸福、快乐、自豪,令我感动。

▲句子三: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抓住“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等,通过朗读、拓展想象体会温迪的感动,感受父亲对“我”的影响。

3、小结。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理解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进入了探究与体验相结合的阶段。在“心理冲突”的推动之下,学生要在本环节中完成对“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问题的探究,但本文是一篇人文性比较强的文章,仅采用“探究的方式”来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应当在探究的过程中展开体验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解读和对人文思想的深度领悟。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本环节,或许让学生找到体现“我态度转变原因”的语句并不难,但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经历的“思维、感悟”过程,却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钻到文本里面去”,也必

须引领学生将“所得”倾吐于自己的表达之中。教师紧抓“是什么让我接受了‘器官捐赠’”这个主问题,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追究下去。学生寻找理由,教师从旁引导,以移情体验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很乐意参与。通过读句子、说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多元化地理解文本、进行想像和表达,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五、出示结尾,抒写真情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通过抒写交流“我”的内心世界,真切体会到琳达当时痛并幸福着的感受,使人物更加真是丰满,情感更加真切感人。

六、回归课题,升华情感

亲人的生命终止了,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还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饱含着浓浓的爱意再读课题。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中彩那天》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修理厂的技工,一次无意买中了大奖,但因买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同事让他代买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把大奖还给了同事这一感人故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今天我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

2.学习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技能目标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体会故事中人物情感的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难点是对“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启发式讲读法抓住几句重点句,引导学生读读、圈圈、想想、议议,体会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出现,从而为体会父亲的思想品质埋下伏笔,便于学生把握全局,化难为易。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运用以读代讲法。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多:或乞求、或疑惑、或生气、或激动、或高兴、或明白。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体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入情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实践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眼口手耳并用,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父亲”是怎样面对的?他有着怎样的矛盾?

2.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朗读课文后,出示词语,读一读(中彩、梦寐以求、兴奋、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财富)。

3.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二>精读品味

1.默读第3至第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难在什么地方?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语句标出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解:(通过文章的前后对比,学生们不难发现父亲面临着许多矛盾:生活的拮据与意外的中奖对比;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与中奖后拥有奔驰车对比;帮同事买到了中奖的彩票与同事已忘记相对比;自己家里的贫穷与库伯家里的有钱相对比;归还彩票得到的精神财富与这一生拥有物质财富而心理上的惴惴不安相对比。就是这些矛盾使父亲在中彩后无法喜悦,面临道德上的难题。)

2.由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

指名读,适时进行评价。(看了又看,才终于看出。)

3.为什么会有淡淡的“K”字?联系实际说说父亲的想法。

汇报: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说说此时你的想法。(可能想:“我做了记号,又把它擦了,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奖虽然是自己抽的,中奖的彩票却是库伯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库伯,自己还是贫穷,如果不还,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这正是“父亲”的道德难题。)

自由读,个人读。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还车后一家人心情怎样:

父亲:( );

母亲:( )

我: ( )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1.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首尾呼应)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同学们,让诚信陪伴你左右。记住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城实、讲信用的日记。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的板书以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层次清晰,主题明确,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又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5.中彩那天

开头:诚实+守信=财富

起因:父亲(神情严肃)

经过:父亲(闷闷不乐) 首尾呼应

结果:父亲(特别高兴)

结尾:最富有的时刻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散文《小松鼠的大尾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准备、说教法学法、说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的第一点是教材分析:《小松鼠的大尾巴》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散文故事(体裁风格)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小松鼠在四季中帮助别人的故事(内容)。四句式的语言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尤其是"**,我来帮助你吧"句式的反复出现,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还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语言)作品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与充满关爱的情感基调,充分表现了小松鼠美好的心灵。揭示了与人方便,自己也能快乐的道理。(内容反映的思想)

我说的第二点是学情分析中班幼儿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较小班幼儿来说明显增加,对词义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能较有序,连贯的进行表达。(学习,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本班幼儿特点)及纲要精神"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结合纲要)

二.说活动目标和准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总说活动目标)基于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我来帮助你吧!"的句式。

能力目标:尝试自主学习,能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情感目标:感受动物间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重难点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 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发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次活动,我将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我来帮助你吧!"的`句式。我将难点放在能用尝试自主学习,能用语言、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是活动成功的前提。为了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物质准备:教学课件(共4页) 教学图谱一套和字卡"我来帮助你" 表演道具若干

2.经验准备: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幽默、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多通道参与法,游戏法,图谱法。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特点。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说活动过程

引导语:综上所述,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学习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二)自主探索,了解内容

(三)完整欣赏,学习散文

(四)多元朗诵,巩固练习

(五)情感提升,结束活动引导语:首先我说说我的第一环节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条活灵活现摇摆着的小松鼠的大尾巴,请幼儿猜猜这条大尾巴是谁的。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快来看一看,这条大尾巴是谁的呀?(小松鼠)这条大尾巴到底是不是小松鼠的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大尾巴,大尾巴。你是谁的大尾巴呀?"

2.教师:(课件出示一只小松鼠)。小朋友们真聪明一猜就猜对了。谁来说说这条大尾巴有什么用呀?(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

猜测幼儿回答:小松鼠的大尾巴可以打扫卫生,可以当降落伞等。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的表扬。

说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用一条动态的大尾巴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让幼儿猜测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打开了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增强了小松鼠大尾巴的神奇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的铺垫。

说课稿 篇7

简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那么商业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历代商业发展概况

让学生小组展示他们整理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表: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思考:1、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会十分萧条?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特点?

请同学介绍有关徽商和晋商和资料。

(二)货币发展史

货币发展史则以实物或实物图片按时代顺序排列说明。

(三)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

商业都市发展则介绍各时期的大都市,尤其是唐都长安、北宋开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以《清明上河图》说明两宋的繁荣就是建立在突破市坊制,市的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的.基础上。说明要繁荣商业,政府就必须减少对市场的限制。

(四)海外贸易的发展

海外贸易则以海外交通图为主说明之:

可提供的有西汉的丝绸之路、唐朝海外交通图、宋元海外贸易图。

 小结:中国国民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关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与处理】

春天在哪里》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第一单元的教材都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与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融为一体,刚好又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学习本组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学生入学已有半年,能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但表达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由于学生年龄小,倾听别人说话缺乏耐心、不够认真。因此,将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完整地讲述春天的变化,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仪态大方、有礼貌。认真听人说话,了解内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教法学法】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要从开始本组学习时就提出要求。在课文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在识字部分,提示学生去找春天,画春天,搜集有关春天的资料。组织学生到滨江公园去春游,要求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三个方面去寻找,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激情引趣,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想不想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接着播放视频《春天在哪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春天不仅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还钻进了小朋友的耳朵里,躲在小朋友的心田里。回忆一下,大家到滨江公园去春游,发现春天有哪些变化了?” 调动起小朋友的学习热情。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敢说、乐说、会说、善说,享受到交际的乐趣。

二、小组讨论,互相介绍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相介绍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物、听到的春天的`声音、感受到的春天的变化,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发表见解,互相补充。教师提示学生尽量说具体、补充完整,并且融入其中,个别辅导。

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又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上台展示,交流汇报

教师问:“同学们在小组中说得真好,谁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在哪里找到春天了?它是什么样儿的?”找几位同学上台说说,要注意说具体、说完整,做到大方、有礼貌。台下的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听,对没说到的内容,可以进行补充,对没听懂的地方,可以发问质疑,还可以评价他说得好不好,并说明原因。

在交际过程中,学生会对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说得最多、最全面。比如,“我在公园里找到春天了,我发现柳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桃花开了。”“我在广场找到春天了,小朋友在放风筝。”“我到隆中去玩,发现郁金香开花了。”“我回老家,在小河边看到小蝌蚪了。”……此时,老师再问:“谁听到了春天的声音?”把学生引入听觉感观的回忆,学生就能说出风吹树叶沙沙响,燕子唧唧叫,蜜蜂嗡嗡忙采蜜等等。教师再提示:“春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会说天气暖和了,我们脱下厚棉衣,换上了单衣,早上上学不冻手了,白天变长了、变亮了,可以省电,哈气时看不见白雾了……

课前,教师已要求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此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或展示图片、绘画作品,介绍图中春天的景物,或展示照片,介绍是谁在哪里干什么,那里风景如何,或展示实物,介绍它在春天时的变化,或朗读有关春天的诗词,或谈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听与说的要求不变。

交际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初步的简单的评价活动,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四、播放视频,温故知新

“同学们说的真美啊,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视频《春满人间》,展示出春天的美景。“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们想说什么?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视频画面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观察春天的景物、倾听春天的声音、了解春天的变化、唱出春天的赞歌。

五、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视频《春满人间》,同学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真美啊!”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春天。如:画一画自己看到的春天、背一背有关春天的诗词、唱一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写一写有关春天的感受……这样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喜欢春天的学生和不喜欢春天的学生分成两队,分别准备资料,双方展开辩论,看谁能说服对方。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喜欢春天的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天气暖和了,草绿了,花开了,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我可以出去春游,所以我喜欢春天。春天来了,不用再穿厚棉衣了,我喜欢春天。春天可以放风筝,因此我喜欢春天。而不喜欢春天的学生可能会说:春天天气忽冷忽热,容易感冒,我身体弱,不喜欢春天。春天也是病菌大量繁殖的季节,很多流行病就是这时候开始流行的,比如流脑、非典等,损害人的健康,我不喜欢春天。在这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对春天的特点了解得更全面,认识更客观。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出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应该注意什么呢?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这样水到渠成地为学生创设了交际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从中得出,要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注意卫生、积极锻炼身体,游玩中还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