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4.3K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应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其中捉蟹、捏虾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具体而生动。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

一、引出“趣”,切入重点.

伴乐引读感受赶海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件有趣的事。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让学生说说赶海有哪些趣事,体会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快读全文,找出具体写赶海趣事的自然段。

二、紧扣“趣”,辐射全篇。

1、仔细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自由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读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捉螃蟹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表演体会捉螃蟹给我带来的乐趣。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导读“捏大虾”时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 自读感悟这两个场景的“趣”。

5、 学生自由读4、5节。结合前文,插图,体会大海的宁静美。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我”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细心的同学最会发现问题,仔细把第一、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这样写更加突出了赶海的 乐趣和难忘。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方法试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相信一定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完美!

四、 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擒、东逃西窜、自由自在”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活动。

语文说课稿 篇2

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让学生较具体地说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和谐”的特点?

课后反思:因为课文比较长,所以处理材料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采用媒体幻灯片,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教学。课前预习要做到充分。在具体教学中觉得比较成功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思考,改变预设方案,使得教学衔接自然,而且解决难点很轻松。但是遗憾的是开头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可以放在结尾,与体会贝聿铭的爱国情可以结合起来。文章来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学有法,但无定法quot;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quot;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quot;quot;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quot;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三)字词正音

(四)诗歌分析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六)艺术技巧

(七)布置作业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egrave;) 赴(fugrave;)荆门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

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一共9个小节。主要讲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后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籽,自己种菜,菜吃不完,还送给老山羊一担的故事。

这篇课文处在第七单元中,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会生字和词语,理解小白兔说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具话的意思。

编者的主要意图,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学习本课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热爱劳动,凭着自己的劳动,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因此,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懂得热爱劳动,凭着自己的劳动,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

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浅显易懂,富有吸引力,针对《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把“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又根据年龄段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我把“理解‘只有自己种,菜油吃不完的菜’的意思”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应体现以讲为主,凭借老师的讲,训练学生的听说基本功。因此在讲课时,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我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表演朗读和“直观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因为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比较喜欢听,有非常愿意进入角色表演,他们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表演艺术和才能,兴致一定很高。如果我请他们带头饰分角色朗读,他们一定表演地很出色。

此外,本文内容每小节都讲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结合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朗读的表演,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绘地更加完整、具体,通过看图说话,并接图扩展思维,丰富想象,培养观察,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本课。

我准备让学生用两课时教学本文。现在主要讲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儿歌引路,揭示课题。

开始上课,我就用儿歌引路: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同学们,你们觉得小白兔可爱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老师边讲边板树课题:22、小白兔和小灰兔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揭示课文后,我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吗?现在听老师范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听后请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提高,精神也非常集中,听了范读他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然后指明分节读课文,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教学步骤:

(三)理解内容,抓注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应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全篇课文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大声朗读全文,做到读正确,再让他们看课文共有几个小节,然后逐节分析。

1、讲读第1---3小节

教学时,课文第一节,我采用读课文的方法一带而过,只让学生明白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帮老山羊收白菜。第2、3小节连起来讲,采用看图提问的方法。首先出示挂图,让学生看图,老师提问:收完白菜,老山羊为了感谢小白兔和小灰兔,就要送白菜给他们,小白兔和小灰兔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然后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句子;再让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要菜子 收下白菜。在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懂得礼貌用语,教育学生作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接着引导学生用礼貌的语气读出小白兔和小灰兔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接着用同样的教法教学第4---6小节

2、导读第4—6小节

教第4—6小节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小白兔回到家里怎么做的呢?先让学生自己读第4、5小节,画出表示:小白兔动作的词。学生会很快就能回答说:种白菜。(我在引导学生用一句化完整地回答)并画出“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词,然后我又问:小白兔不仅这样做,而且是“常常”地做,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有的会说:小白兔很勤劳;也有的会说:它很爱劳动。我对他们人、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表扬他们,这样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练习朗读第4、5小节。板书:种白菜。再请学生齐读第6小节后问:小白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后,怎么做的呢?这一问,相信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不干活。板书:不干活。最后让学生看第三幅插图,指导朗读第6节。

3、导读第7—9小节

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7—9小节,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小白兔和小灰兔做的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呢?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这样学生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小白兔种白菜还送给老山羊一担;小灰兔不干活又向老山羊要白菜。板书:送白菜 要白菜。接着我又说:“所以小白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讲什么呢?”让学生联系上面所学的内容说说。我根据学生所说做了如下总结:通过老山羊和小白兔种白菜的事告诉我们只有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才能丰衣足食的这个道理。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图,练习朗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读出小灰兔觉得奇怪,而小白兔很自豪的语气。

通过以上看图说话,不仅理解了课文的重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主动学习,又丰富了语言,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游戏,朗读训练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适合分角色表演朗读,并且通过表演可以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更深透,因此,在学课文后,我找了名学生带头饰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对表演感兴趣,要想使朗读表演地更成功,老师要指导他们怎样读好,比如:小灰兔奇怪地问的那句话,要读出和表现出奇怪的语气和神态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好。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体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读者一看就懂,又能使学生利用板书,总结课文。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

22 小白兔和小灰兔

要菜子 收下白菜

种白菜 不干活

送白菜 要白菜

语文说课稿 篇5

语文说课稿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秀的语文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秀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群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来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通过多种活动,浓墨重彩地让学生积累语感,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表演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达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孩子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孩子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孩子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渲染法:将学生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学生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让学生通过两个途径学习: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境,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3.操作法:给每个孩子操作的机会,给每个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安排学生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学生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

下面我说一下这篇课文教学基本流程是:

一)、在导入部分。

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春雨的声音,让学生模仿雨声,“沙沙沙”之后,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的感觉经验,把轻快的音乐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的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在整体感知课文时。

我先问孩子,在你心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看图片,出示课题)接下来,我放映直观形象的图片,形象生动的描述课文燕子、麻雀、小黄莺对春雨的争论,创造出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三)、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环节。

先提出读书要求,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同桌互相检查。

最后,指名读课文。一方面有老师方法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

四)、读完课文,来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幻灯片时,把他们称作孩子们的新朋友,从心理上增加亲切感,采用齐读,指名读,抢读多种形式,并侧重于后进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掌握住,为熟读课文打好基础)

五)、品读课文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图片、表演等形式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春雨的美。

处理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导朗读。细细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应该怎样读呢?(要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引出了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看小鸟的图片,提出中心问题: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以它通领全文。接着让学生带头饰练习表演参加争论的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角色表演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亲近课文,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放松、更充分的体验课文。

表演完之后为学生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较色朗读,,配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朗读成为享受。

六)、理解课文,体悟感情之后,是对课文的拓展。

我提出:小动物眼中的春雨还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一方面从课文中学习、练习语言表达。

七)、扩展阅读部分,出示描写春雨的古诗

这样是为了紧紧围绕春雨,从小鸟眼中的春雨,到小动物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后到诗人眼中的春雨。体现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会读.写“子.去.果”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说学生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说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1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果 子 去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小朋友向林园园小朋友借绿铅笔的故事,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让小朋友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二、说学生

1、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但二年级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高尚情感的熏陶下,会逐步克服自私,做个充满爱心的人。

2、孩子们喜欢读接近他们生活的故事,能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却不善于逐句品读、领会。

3、孩子们对于常见的、意义浅显的字词掌握起来要容易一些,所以尽管本课要写的字多,但是记忆起来并不难。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目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本课中把它订为首要目标也是本课的重点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是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所以教师要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构建生活的课堂,以一种生命对话式的教学进入课堂,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三者互相影响、互相理解,共同生存。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现在我重点说第二课时。

四、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指导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法。著名小语学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无论是认知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语文课标第一条也指出对低段儿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儿童,尤其是低年段儿童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此营造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情景、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将会使课堂充满磁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准备采取以下步骤完成:1、听辨质疑导入 ;2、指导朗读,适度拓展,并进行情感渗透 ;3、再读课文,说话练习;4、总结升华。

(一)听辨质疑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听辩质疑”的方法导入课文。小朋友,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赛,看看谁最精神,注意力最集中。老师说四句话,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你就摇头。

(1)、众人拾柴火焰高。

(2)、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

(3)、对待同学要热情。

(4)、书上长着蓝色的树叶。

第4句被你们否定了,能说说理由吗?这四句话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设计,让学生责疑:树上怎么会长出蓝色的树叶呢?这种导入方法,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根本,感悟的基础,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倡导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读中与故事产生共鸣。首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看这幅图上缺少什么,从中发现问题,知道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划圈圈,数一数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这样处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学生初读课文基础上,重点抓住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进行训练。根据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学生情况,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读懂第1组对话。

(出示第一组对话)让学生观察图画,练习读,了解李丽,林园园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相机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小声”“吞吞吐吐”;指导学生学习问句,读出问句语气。

2、3、4次对话,运用第一次对话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自主练习对话,体会人物的表情及思想。

这样,在教学手段上,注意以读为本,不断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思,丰富内心的感受。通过初读、再读、品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出李丽自始至终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很自私。并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次,适度拓展,情感渗透。一二年级的阅读年段目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孩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想法。此时,孩子们已对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如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你有什么话对林园园说吗?”“你觉得林园园以后会怎么做?”在孩子们畅所欲言以后,及时鼓励孩子。

(三)再读课文,说话练习

语文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说话练习,说一个问句,用上“吗”,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组织学生走进语言,感悟语言,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比较简单,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文,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明白互相帮助的道理。

板书设计:

19、蓝色的树叶

( 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