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学 语言 古诗词鉴赏 名言警句 对联锦集 文学闲聊
当前位置:文书馆 > 范文 > 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栏目: 说课稿 / 发布于: / 人气:1.18W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说课稿 篇1

速度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在运用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是对初中学习过的速度知识的一个延伸,也是我们今后学习运动学的一个基础。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知识外延性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同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材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理解速度的定义,

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②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③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

新旧知识的结合以及例题和实例的引导,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3)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得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对知

识的渴望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因此我确定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通过所学的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得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往往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要远远强于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瞬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

①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②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

2.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2.2组织新课

我将举出两个实例,让同学们思考,并引导他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我又提问:“那现在请问大家,运动员甲和汽车A谁跑的更快呢?”这时学生陷入疑惑之中,因为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了矛盾,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我再点出主题:“这样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我们就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的内容—速度”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2.3进行新课

我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速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到速度道理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量。

在学生对速度有了新的印象后,我再对引入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求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我们就比较出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我要的讲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速度的定义。

速度的定义既是重点于是难点,因为初中的时候,学生们就学习过速度,初中的定义是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所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讲解,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够比较容易从常规思维能力向理性思维能力的转化,进而理解速度的定义是:“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速度是比较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这里可以通过定义来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再对公式进行分析,介绍速度的性质,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接着向同学们介绍速度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和常用的单位。

接下来就是引入平均速度,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在引入的时候可以利用运动员在百米比赛中的例子,分析他不可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就要给刚才算出的速度一个新的名称,这就引入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 2位移S和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同时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平均速度是的注意事项,平均速度必须由定义来求解,必须指明是计算的那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接着,分析平均速度,因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的快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物体在每时每刻运动的快慢,那我们怎样来描述物体在每时每刻的快慢呢?这里又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引导学生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并讲授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直接讲解瞬时速度的大小就叫做瞬时速率,并让学生看书上的图2-10,并介绍瞬时速率的测量方法,通常可以由速度计来测量,还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介绍其他的一些瞬时速率的测量方法。

2.4 小结练习

完成这一项之后,本节新课内容就结束了,我又向学生举出一个紧扣本节新课内容的例题,让同学们计算平均速度,通过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后让同学们思考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思考中学会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

2.5 布置作业

完成小结,让大家回去后复习这节课的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2,3题。其中2题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定义的理解。3题考察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和计算并考察速度的矢量性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基础性就体现在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学习的思想内容和主要通方法,这也是课标与众不同之处,增加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但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烙饼问题就是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材情景图中展示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通过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并能寻找规律。

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1、使学生学会用优化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3张炳的方法。因为烙饼问题就是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而掌握3张炳的方法问题是烙饼时最节省时间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烙3张饼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通过烙饼得出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从烙不同张数的.饼得出烙饼得规律。这是学生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也是逻辑推理能力向创新意识的飞跃,因而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通过烙饼得出规律。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我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教学方法上,采。直观演示、动手、引探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力求每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2、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来构建学习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六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二个板块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的难点做铺垫。

第三四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两张饼的烙法(基础)→三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而不能仅仅靠传授。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而烙1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少时间,就是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索积极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时请学生回忆一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操作,谜底终于被慢慢揭开----原来只要不让锅浪费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目的讲解和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以探索到的具体某次烙饼的最佳时间为终极目标,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觉应用。例如,探索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想到了把5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因为都有前面的结论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从头探索。同样,在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探索得出规律。

第五六版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生活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统筹思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课末我安排了“为妈妈设计烙饼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 15 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 5 个饼看成一份”,从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说课稿 篇3

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二、三年级,内容为:乒乓球正手发平击球,第2次课。

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具有广泛的普及性,而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就是我们珠海人。所以乒乓球在珠海,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发展速度、灵敏、反应、协调等身体素质,提高精细化动作和时空感知能力,还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冷静果断的心理素质。

乒乓球是我校发展“一校一品”的特色项目,我校的场地器材充足,学生热爱乒乓球的程度甚至连课间10分钟都不放过,日常校本教学时,学生非常喜欢通过比赛来展示个人的球技,而发好球是比赛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所以我将本单元设置为精品课程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设定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学生基本掌握正手发平击球的动作技术,能做到发5球有3球以上为有效球;进一步的提高发球技术。

2、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3、培养合作竞争、冷静果断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而重点是:拍面控制,挥击协调;难点为:抛球与挥拍击球的时机。

我将通过以下流程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来达成目标:

准备部分:通过“乒乓球专项自编操”、“颠球慢跑”的练习。目的激发兴趣,铺垫学习内容以及热身预防运动损伤。

基本部分:

(1)通过呼喝出手指,进行“颠球报数移动换位”游戏,目的`是熟悉球性,集中注意力;同时通过渗透“123规定动作快速反应小游戏”进行结合练习。目的是调控课堂,渗透规则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2)通过“发球比赛;比准、比稳”,要求学生一人发球,一人用矿泉水纸箱移动步伐接球,以有效发球进行自评。目的是复习正手发平击球,减少捡球次数;检验在班级微信平台布置的亲子视频作业;更好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

(3)通过示范讲解,请学生用IPAD为老师录像,启发学生观察“拍面方向、夹肘挥拍、击球时机”,再组织集体自评和互评练习。目的是通过评价与对比,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

(4)通过关注差异、学练反馈,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组分层教学。要求学生根据自身问题找到老师提供的相应练习小组,并结合练习手段背面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如有必要,学生互拍视频进行对比。目的是因材施教,帮助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组别、手段如下:

1)、基础组:

手段一:击球部位不准,进行挥击悬挂球练习。

手段二:拍面控制不好,挥臂肘关节外展及伸小臂,进行腋下夹物挥击小地球仪练习。

手段三:击球时机不好,进行自砸反弹球挥击球合作练习。

2)、提高组:发球技术较好,进行连发有效球比赛。

以上过程中,通过巡视指导,视频录像对比,加油鼓励,互动比赛等干预;使得教学效率更加的显著。

(5)拓展运用——通过“实战比赛”,要求学生用正手发球进行比赛,老师为用IPAD录像。目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合作竞争,冷静果断的意志品质;同时教育学生要有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体育精神。课后上传视频到班级微信平台,让家长见证学生在课堂的成长。

(6)体能加油站——通过“1分钟移动来回搬运球比赛”,目的是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步伐的同时,增强体能。

结束部分:配乐做放松操,放松身心;小结、下课、布置亲子视频作业。

本课练习密度约45%,强度为中上。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四、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

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一篇小说。课文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世界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优秀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法国的滨海城市哈佛尔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凡人凡事。哥哥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生活十分拮据,因嫌弃浪荡子的弟弟于勒而送他到美洲去碰运气。当收到于勒发了大财并愿意回来跟哥哥同住的信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天天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他回来。当菲利普一家到附近的哲而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意外的发现了重又潦倒落魄的、*卖牡蛎为生的于勒时,夫妇惊惶、恐惧,急忙躲开。小说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所以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语)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然而今天来看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远非仅此而已,小说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像菲利普夫妇一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生活的辛酸。再者,小说所揭示的这种异化了的人和人的关系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人和人之间究竟应该如何相处,至今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小说围绕于勒命运的`变化安排情节,跌宕曲折,富于悬念;另外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来揭示人物心里,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朴实,易懂。

课前了解到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小说所反映地问题很容易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学生也是初次学习小说,比较感兴趣。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材无论是细腻的人物刻画,还是巧妙的情节安排,还是深刻的主题揭示,都是值得学习、鉴赏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分钟,注定要有所舍弃,注定要有所侧重。我想,学生初次学习小说,是应该让其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另外,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的理解,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借助小说的阅读方法来归纳本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认识本文所揭示的主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体现教师是学习的主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开头的朴实并不影响之后的精彩。

(二)了解课文初步感知

不了解课文怎么去理解它?课上的任务又怎么能放在课下?所以尽管课文很长,我一定坚持要留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方式可以和学生商量。“你第一次读了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既是留给学生表达感受的时机,也是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机会。此时的表达最真实,最感性。

(三)根据学生刚才的表达,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同时梳理一下刚才学生的发言,让其了解、判断自己理解这篇小说的程度。

(四)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对小说主题的揭示的这句话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同时,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按照刚才学到的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来重新阅读小说的过程。要想弄清楚主题,就要对小说中多个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小说的情节安排,甚至不甚明显的环境描写进行深入地讨论。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会告诉这句话是谁说的。

小说意在揭示什么主题?

有人这样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部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于这种理解你是a.同意;b.不同意;c.不完全同意;d.不理解

1.分组讨论

2.代表发言

3.教师梳理

学生在讨论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想,去说,尽可能少的感觉到教师的存在;但在学生需要提示、帮助的时候,要能及时地抓住你的手。

这里教师的梳理至关重要。在学生讨论深入、争论热烈、期待老师表态的时候,教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一部伟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促使人思考;一堂课可贵的也是能促进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也许是课堂“留白”的艺术罢。

五、板书设计

板书:菲利普夫妇于勒“我”人物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情节

生活拮据环境

可悲?可怜?深思?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 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称赞》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新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称赞》是本单继《识字5》后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因为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相处得是多么融洽!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词。会正确书写8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刺猬和獾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学习生字,新词时,交流学生之间识记生字的好方法,并加以表扬称赞,学生朗读课文生字,新词时,教师应首先应给予肯定,再加以纠正,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赞声的课堂中学习称赞的这一课文,在认识理解新词时,提示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请教老师同学,查查字典,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看插图就能正确区分板凳与椅子的不同,这样学生在读课文时,就不难理解做椅子比做板凳来得难。这里提到的许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第三部分读文理解时也发挥了不少作用。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抓重点语句从称赞的语句入手。即: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这两句称赞的话中,我主要抓住第一句“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展开,这是一句平淡如水的话,为了让学生明白正是这句平淡如水的称赞带给小獾的帮助,我引导学生读文找找“这样的称赞对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立马就能找到“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同时也从句子中明白了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让小獾凭着这份自信,最终学会了做椅子。为什么就这一句“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就能让小獾充满自信呢?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先前的小獾到底怎么了呢?这里我就顺势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泄气”一词,可是同样是这三个粗糙的小板凳,小獾看到了泄气,然而在小刺猬眼里却看到了不同,当时小刺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在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中就能马上找出小刺猬看到的是“一个比一个好”。这里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小刺猬不是说‘小板凳做的挺好的’而是‘一个比一个好’呢?”对呀,同样也是称赞的话,为什么小刺猬选择了“一个比一个好”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这里引导学生质疑,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小刺猬是“拿起板凳仔细的看了看”,“看出做的粗糙,但是做的很认真”,感受到小獾付出劳动后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明白称赞别人并不是盲目的奉承,而是真心实意的,一是一,二是二,通过仔细观察,才能真正称赞别人,才能真心称赞别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当学生明白了这些后,再请他们来朗读称赞的语句,相信就能做到水到渠成,真心诚意了。

课文中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还可以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让学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在读中悟,从而达到了品读感悟,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又如“学了《称赞》,让我们也学着小刺猬和小獾,来试着称赞咱们身边的同学,家人吧!”最后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夸夸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人间的真情美,懂得了从平淡中见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习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